從(cong) 山南市澤當鎮一路向南,雲(yun) 開霧散,海拔直降1000多米,一個(ge) 森林環繞的美麗(li) 鄉(xiang) 村映入眼簾,這裏就是山南采訪組在錯那縣的第一站——勒鄉(xiang) 。
勒鄉(xiang) 地處錯那縣西南部,是門巴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也是重要的邊境鄉(xiang) 鎮之一。格桑旦增的故事就在這裏廣為(wei) 流傳(chuan) 。
麥色皮膚,體(ti) 型健壯,笑容裏透著和藹,他就是格桑旦增,今年52歲,現任錯那縣勒鄉(xiang) 黨(dang) 委副書(shu) 記、人大主席。
格桑旦增有著一份不簡單的履曆:13歲開始放牧巡邊;18歲被推選為(wei) 勒鄉(xiang) 賢村村委會(hui) 委員;20歲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32歲時,勒鄉(xiang) 成立聯防隊,格桑旦增成為(wei) 第一批聯防員;37歲被選為(wei)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門巴戲——阿吉拉姆的傳(chuan) 承人;41歲通過自治區第一批選舉(ju) 優(you) 秀村(居)幹部到鄉(xiang) 鎮任職的選拔,成為(wei) 鄉(xiang) 鎮公務員。
父親(qin) 次仁旦增對格桑旦增的人生有著深刻的影響。格桑旦增說,父親(qin) 常說起第一次與(yu) 解放軍(jun) 接觸的場景,素不相識的解放軍(jun) 給他分了糧食和衣服,給了他在舊西藏從(cong) 未感受過的尊重。那時,次仁旦增便有了跟黨(dang) 走的強烈願望。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全麵打響。麵對灌木叢(cong) 生的山林,解放軍(jun) 需要一名熟悉當地路況的群眾(zhong) 當向導。次仁旦增馬上站了出來,他說:“我是本地人,對這裏熟,我能幹好!”講起從(cong) 前的往事,次仁旦增如數家珍。
任務完成後,次仁旦增回到了家鄉(xiang) ,守好國土的信念也更堅定了。從(cong) 13歲那年起,格桑旦增就跟著父親(qin) 放牧守邊。父親(qin) 最常說的話就是護好牧場、守好國土,那時格桑旦增還小,但守護國土的信念卻在心裏紮下了根。
“這條路,從(cong) 前父親(qin) 走,如今換我們(men) 接著走。”格桑旦增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幾十年如一日地守護國土,這一守就守了38年。
有一次,格桑旦增和邊防部隊一同巡邊。根據以往經驗判斷,這次一天之內(nei) 往返沒有問題,所以淩晨簡單打包一點幹糧就出發了。上午的行程還算順利,他們(men) 如期抵達目的地有序開展工作,但返程途中卻下起瓢潑大雨,雨後的路泥濘難走。天色很快暗了下來,他們(men) 摸黑走了大概2公裏後徹底迷路了,大家身上的衣物已經濕透,加之夜裏氣溫下降,大家又冷又餓。
格桑旦增憑著經驗摸索了許久,帶著大家找到了一處可以避雨的活動板房,但沒有取暖的被褥,他們(men) 二十幾個(ge) 人蜷縮著度過了難熬的一夜。
巡邊守邊路是艱苦的,常常需要背上幹糧和被褥徒步走很久;巡邊守邊路也是未知的,隨時可能遭受野獸(shou) 的攻擊;大水衝(chong) 毀必經的巡邊小路,趟著齊腰的積雪繼續趕路也是常有的事……
即便困難重重,格桑旦增卻從(cong) 未想過放棄巡邊守邊,這是作為(wei) 黨(dang) 員的初心、作為(wei) 幹部的責任、作為(wei) 邊民的使命。如今,格桑旦增上了年紀,但仍堅持每年徒步巡邊600公裏、200次以上。女兒(er) 次仁旺姆也入了黨(dang) ,加入到了巡邊守邊的隊伍中。巡邊守邊的路,他們(men) 一代代接續走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