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垠的蒼穹下,燦爛陽光照耀四方;寬廣大海有盡頭,格薩爾王胸懷比海寬闊……”伴著特殊的唱腔,說唱藝人抑揚頓挫間,格薩爾王的故事便在青藏高原深處播撒、流淌。
一個(ge) 古老的聲音,在青藏高原的山水間,回蕩了千百年。他們(men) 是世界屋脊上的牧人,世代逐水草而居,往來遷徙的財富除了成群的牛羊,還有一個(ge) 故事。這個(ge) 故事就是中華民族瑰寶——世界最長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chuan) 》。
藏族藝術家土登說唱《格薩爾》史詩。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1997年11月28日發)
故事
六月的藏北旅遊勝地納木錯湖,湖麵解封,草木萌發。湛藍的天空下,枯黃的草場開始蘇醒,夏日的溫暖悄然來到草原深處的“天湖”。而在200多公裏以外,西藏大學圖書(shu) 館六樓的錄音棚內(nei) ,斯塔多吉高亢激昂地說唱故事,正在被對麵靜靜“聆聽”的服務器實時記錄。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chuan) 》在這一刻延展更新。
“今天我說唱的內(nei) 容是有關(guan) 格薩爾王帶領將士在納木錯一帶降服敵人,並將豐(feng) 美的草場和被掠奪的犛牛分還給牧民的故事。”33歲的斯塔多吉是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也是中國第一個(ge) 碩士研究生畢業(ye) 的“格薩爾”說唱藝人。“在我的故事裏,靜謐的天湖、草原剛經曆了一場激烈的戰爭(zheng) 。”
斯塔多吉口中的“格薩爾”究竟是怎樣的史詩?這是一部藏族傳(chuan) 奇英雄格薩爾王降妖伏魔、抑強扶弱、造福百姓的征戰史,被譽為(wei) “東(dong) 方的荷馬史詩”,也被稱為(wei) 世界上篇幅最長、規模最大、唯一“活態”傳(chuan) 承的民間文學巨著。
2015年12月30日晚,在拉薩舉(ju) 行的西藏自治區2016年《吉祥彩虹》新年音樂(le) 會(hui) 上,演員表演格薩爾說唱。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攝
格薩爾王始終是迷霧一般的存在,小名覺如。在困苦中長大的他,團結帶領草原各部族共同抵禦部族入侵,建立新家園。覺如13歲時回到故鄉(xiang) “嶺地”,通過一場完美的賽馬稱王。也有研究者認為(wei) ,他是公元11世紀真實存在過的某一曆史人物,隻是遊牧部族把遠古傳(chuan) 說和各種曆史人物故事都誇張地加到一個(ge) 人身上。
為(wei) 什麽(me) 說《格薩爾》是世界上最長的史詩?西藏自治區民族藝術研究所所長努木說,《格薩爾》是融匯我國若幹少數民族文化、社會(hui) 、經濟、道德、習(xi) 俗等知識體(ti) 係的‘百科全書(shu) ’式史詩,至今這一史詩仍在藏族、蒙古族、土族等多個(ge) 民族,西藏、青海、四川等多個(ge) 省區,中國、不丹、蒙古國、尼泊爾等多個(ge) 國家不斷傳(chuan) 承與(yu) 演繹。
“按照學界此前基於(yu) 《格薩爾王傳(chuan) 》文本和藝人說唱故事的估算,約有100多萬(wan) 詩行。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和四川美術出版社聯合出版的《<格薩爾王傳(chuan) >大全》(300卷),囊括了曆史上的手抄本、伏藏本、木刻本、鉛印本、內(nei) 部資料本、在民間整理的說唱本,以及近60年來正式出版的各種版本。” 努木介紹,可以確切地說《格薩爾王傳(chuan) 》是世界上最長的史詩,它有200多部,250多萬(wan) 詩行。
然而,這還僅(jin) 僅(jin) 隻是目前的最新紀錄。
格薩爾王的故事很久很長,至今沒有一個(ge) 人能夠講完,在一代代新的說唱藝人的口中《格薩爾》還在不斷豐(feng) 富和發展。講不完的故事,像是永遠挖不完的寶藏,人們(men) 一次次夢回遠古與(yu) 格薩爾王相望,在每一次醒來後,將綿延的史詩裝進行囊,穿行在無垠的草原上。
西藏那曲縣78歲的民間藝人阿達向觀眾(zhong) 說唱《格薩爾王傳(chuan) 》。新華社記者 馬競秋 攝(1986年1月15日發)
傳(chuan) 承
在西藏,以格薩爾王故事為(wei) 題材的唐卡稱為(wei) “仲唐”,最初製作極其簡單:一塊舊布,兩(liang) 根木棍,搭成簡易框架,再將木炭粉末與(yu) 鬆樹油脂攪拌,用畫筆勾勒出格薩爾王的形象。從(cong) 這時起,人們(men) 對英雄的記憶與(yu) 聯想,演化成了可被感知的具體(ti) 形象。
“隨著格薩爾形象的出現,人們(men) 覺得用這樣的形式來傳(chuan) 播史詩,是一種比較好的藝術形式,逐漸被普及開來。”研究者普遍認為(wei) ,隨著“仲唐”的發展,與(yu) 格薩爾王有關(guan) 的造像、木刻、壁畫等藝術形式也得到了豐(feng) 富和發展,進而為(wei) 史詩的傳(chuan) 播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陽光明媚的上午,走進拉薩市燃木齊大酒店3層,滔滔不絕的說唱吸引著就餐者。前麵講台上,格薩爾說唱藝人紮西多吉頭戴演出帽,盤腿而坐,時而說時而唱,詞句伴著手勢如流水般從(cong) 嘴裏噴湧而出。
2021年6月12日,在西藏拉薩市的自治區群藝館,格薩爾西藏自治區級代表性非遺傳(chuan) 承人紮西多吉表演說唱《卓姆妙音》。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 攝
紮西多吉是一位自治區級非遺傳(chuan) 承人,每年有一萬(wan) 元的補助,目前經營著兩(liang) 家《格薩爾》說唱餐廳。每天中午12點至下午6點間,人們(men) 可以免費欣賞《格薩爾》。除了紮西多吉,燃木齊大酒店說唱廳裏還有5名說唱藝人。
藏族學者降邊嘉措曾分享這樣一個(ge) 古老的傳(chuan) 說:格薩爾王策馬奔馳時,他的戰馬無意中踩死了一隻青蛙。格薩爾王跳下馬背,小心翼翼地將青蛙捧在掌心。“他左手捧著青蛙,右手輕輕撫摸著說,以後希望你變成一個(ge) ‘仲肯’(說唱藝人),把我降妖伏魔、懲惡揚善、造福百姓的故事傳(chuan) 遍整個(ge) 雪域高原。”
2015年5月17日,在西藏博物館拍攝的格薩爾王說唱藝人專(zhuan) 用帽子。新華社記者 劉東(dong) 君 攝
格薩爾王把青蛙的屍身拋向空中,化作了大地上無數的說唱藝人,四處傳(chuan) 唱格薩爾的英雄故事。草原上繁若星辰的說唱藝人們(men) 對史詩的產(chan) 生、發展和傳(chuan) 播,作出了重要貢獻,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通過錄音錄像等手段,保存了一批老藝人的說唱版本,並整理成文。
西藏和平解放以來,中央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先後20餘(yu) 次組織開展“格薩爾”民間藝人普查、版本搜集等搶救性保護工作。截至目前,僅(jin) 西藏那曲市登記在冊(ce) 的“格薩爾”藝人就達120餘(yu) 位。在出版發行係列相關(guan) 普查書(shu) 籍和音(影)成果的同時,西藏還建立起了由《格薩爾王傳(chuan) 》精品說唱、音樂(le) 唱腔、讚歌、舞蹈和傳(chuan) 承人口述史、風物傳(chuan) 說紀錄片等6部分組成的史詩數字資源庫。
2011年4月9日,西藏那曲地區“格薩爾之家”群口說唱格薩爾王故事。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近年來,青海省格薩爾史詩保護研究中心積極推進史詩《格薩爾》民間藝人說唱資料和文字資料的搶救挖掘、收集整理、調查研究。截至目前,青海省格薩爾史詩保護研究中心搜集手抄本、木刻本、藝人說唱本等80多部,整理出版青海省內(nei) 優(you) 秀藝人的說唱本60餘(yu) 部,編輯出版了《格薩爾》少兒(er) 讀物叢(cong) 書(shu) 10本,《格薩爾》漢譯本18部。
“我剛拍攝完一部有關(guan) ‘格薩爾’的電影回來。”斯塔多吉興(xing) 奮地介紹,如今“格薩爾”傳(chuan) 承已不僅(jin) 局限於(yu) 傳(chuan) 統口口相傳(chuan) 的形式,還借助信息科技手段,以動漫、電影、繪本等形式展示在世人眼前。“我希望自己能讓《格薩爾》更多走出高原,走向世界。”
2022年5月30日,圖為(wei) 已出版的斯塔多吉說唱的《格薩爾王傳(chuan) 》係列。新華網 柑丹鴦琦 攝
吟遊
2006年,《格薩爾》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2009年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如今,《格薩爾》的研究者已遍布英國、法國、德國等數十個(ge) 國家和地區。
東(dong) 方的英雄史詩,跨越山海阻礙,突破語言壁壘,傳(chuan) 播到世界各地。
對於(yu) 國際藏學界來說,大衛·妮爾是一位傳(chuan) 奇人物。她一生先後5次來中國,對格薩爾的故事進行了追尋,向民間藝人了解史詩,搜集版本,最終她把故事寫(xie) 成出版了《嶺·格薩爾超人的一生》。這本書(shu) 在國外影響非常廣泛,進一步使西方世界認識了中國的史詩。
直到晚年,對於(yu) 格薩爾這位神秘的人物和這一宏偉(wei) 的詩篇,大衛·妮爾始終抱有濃厚的興(xing) 趣。在她的身後,更多的學者被史詩《格薩爾王傳(chuan) 》所吸引。
20世紀30年代,南充中學的教師任乃強,經常前往西康地區考察。在這裏,他第一次聽到史詩《格薩爾》的說唱,並逐字逐句翻譯後一一記錄下來,之後他進行整理,仿照說唱者的語調,按照漢語韻律譯出,於(yu) 是第一篇史詩《格薩爾》漢譯本誕生了。從(cong) 此,《格薩爾》成為(wei) 他一生的事業(ye) 。
2020年10月8日晚,在慶祝昌都解放70周年專(zhuan) 場文藝晚會(hui) 上拍攝的舞蹈《嶺·格薩爾王》。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新中國建立以後,對史詩《格薩爾》的保護研究十分重視,通過搜集、整理、出版、研究和傳(chuan) 播,其他各民族也了解到這樣一部優(you) 秀史詩,它起到了各民族間交往、團結的重要的紐帶和媒介作用。” 努木說。
西藏、青海、甘肅及四川的交界地帶,是史詩《格薩爾》最早流傳(chuan) 的區域,是藏族群眾(zhong) 赴拉薩朝聖的必經之地,也是藏民族與(yu) 其他民族進行商貿交往的重要地區,伴隨著朝聖者和茶馬古道上商旅的腳步,說唱藝人們(men) 的歌聲流傳(chuan) 到更多更遠的地方。
學術界普遍認為(wei) :青藏高原隆起,形成了幾大水氣通道而帶來的自然環境,青藏高原東(dong) 部成為(wei) 高原向祖國內(nei) 地的過渡地帶,自古以來成為(wei) 聯通西北和西南,農(nong) 耕文化和遊牧文化,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的交匯地帶,各民族在這塊區域共同生活和繁衍生息。
動畫電影《格薩爾王之磨煉》賽馬大會(hui) 畫麵
“史詩《格薩爾》不僅(jin) 是藏民族的史詩,更是藏民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之間的交流和交融而產(chan) 生的英雄史詩。” 西藏自治區社會(hui) 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所長金果·次仁平措說,各民族在語言文字,甚至宗教信仰、道德觀等方麵,都產(chan) 生了深刻的影響,在《格薩爾》流傳(chuan) 的過程中,也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不斷豐(feng) 富了自己的內(nei) 容和內(nei) 涵。
經過千百年傳(chuan) 唱,史詩《格薩爾》仿佛早已鑲嵌在大地,留存於(yu) 每一方山水和每一株草木之間。這裏的人們(men) 說:高原的雪山是他的身軀,高原的河水是他的血脈,而高原的風則是屬於(yu) 他的呼吸。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