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環境質量情況
監測表明,全區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總體(ti) 保持穩定,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生態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
水環境:2021年,全區主要江河、湖泊水質整體(ti) 保持良好,達到國家規定相應水域的環境質量標準,瀾滄江、金沙江、雅魯藏布江、怒江幹流水質達到Ⅱ類標準;拉薩河、年楚河、尼洋河等流經重要城鎮的河流水質達Ⅱ類及以上標準;發源於(yu) 珠穆朗瑪峰的絨布河水質達到Ⅰ類標準;色林錯、班公錯、普莫雍錯、羊卓雍錯、納木錯和佩枯錯湖泊水質均達到Ⅱ類標準。全區七地市行署(人民政府)所在地城鎮21個(ge) 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均達到Ⅲ類標準要求。
大氣環境:2021年,全區環境空氣質量整體(ti) 保持優(you) 良,環境空氣質量均達到二級標準,平均優(you) 良天數比例為(wei) 99.8%。拉薩市環境空氣優(you) 良天數比例為(wei) 100%,在全國168個(ge) 重點城市中排名第2位;日喀則市、山南市、林芝市、昌都市、那曲市和阿裏地區環境空氣質量均達到二級標準,在全國339個(ge) 地級及以上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排名分別為(wei) 第6名、第14名、第1名、第3名、第53名、第9名。青藏鐵路沿線PM2.5、PM10、SO2、NO2、CO年均濃度達到一級標準,O3年均濃度達到二級標準。珠穆朗瑪峰區域環境空氣質量持續保持優(you) 良狀態,達到一級標準。
土壤環境:2021年,全區國家網土壤環境監測重點風險監控點位各汙染物濃度均低於(yu) 《土壤環境質量 農(nong) 用地土壤汙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15618—2018)風險管製值。土壤環境質量狀況處於(yu) 安全水平。
聲環境:2021年,拉薩、日喀則、林芝、昌都、那曲開展了聲環境質量監測,聲環境質量總體(ti) 穩定。拉薩市各類功能區晝間達標率為(wei) 96%、夜間達標率為(wei) 74.8%,區域聲環境質量等級為(wei) 四級,晝間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為(wei) 二級;日喀則市各類功能區晝間達標率為(wei) 100%、夜間達標率為(wei) 92.9%,區域聲環境質量等級為(wei) 二級,晝間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為(wei) 一級;林芝市各類功能區晝間達標率為(wei) 100%、夜間達標率為(wei) 100%,區域聲環境質量等級為(wei) 三級,晝間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為(wei) 一級;昌都市各類功能區晝間達標率為(wei) 95.2%、夜間達標率為(wei) 95.2%,區域聲環境質量等級為(wei) 二級,晝間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為(wei) 一級;那曲市各類功能區晝間達標率為(wei) 100%、夜間達標率為(wei) 100%,區域聲環境質量等級為(wei) 二級,晝間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為(wei) 一級。
輻射環境:2021年,全區輻射環境質量保持良好。全區9個(ge) 自動監測站的連續γ輻射空氣吸收劑量率監測結果均處於(yu) 當地天然本底漲落範圍之內(nei) ;氣溶膠、氣碘、土壤、沉降物等輻射監測值均處於(yu) 當地天然本底漲落範圍之內(nei) 。全區七地市7個(ge) 地級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總α活度濃度、總β活度濃度均低於(yu)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規定的指導值。全區電磁輻射點位監測結果均低於(yu) 《電磁環境控製限值》規定的公眾(zhong) 曝露控製限值。
二、工作開展情況
2021年,全區生態環境係統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全麵貫徹黨(dang) 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曆次全會(hui) 以及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精神,按照自治區第十次黨(dang) 代會(hui) 決(jue) 策部署,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緊緊圍繞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學史力行,汙染防治攻堅戰連續兩(liang) 年考核“優(you) 秀”,環境質量保持全優(you) ,生態文明示範創建保持全國前列,“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開局良好。
聚焦戰略抓引領,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紮實邁進。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一如既往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自治區第十次黨(dang) 代會(hui) 明確提出“著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努力做到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的戰略部署,製定《西藏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規劃(2021-2035年)》和《關(guan) 於(yu) 著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 努力做到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的實施意見》。深入貫徹落實《西藏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生態文明全民共建、共享、共樂(le) 的良好氛圍逐漸形成,各地創建熱情高漲,堆龍德慶區、曲水縣、工布江達縣獲得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命名,拉薩市達東(dong) 村獲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命名,全區5個(ge) 地市、11個(ge) 縣(區)、91個(ge) 鄉(xiang) (鎮)、879個(ge) 村(居)獲得第一批西藏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命名。
聚焦服務抓管理,高質量發展能力持續增強。積極服務“六穩”“六保”,大力支持高新數字、高原特色農(nong) 牧業(ye) 、文化旅遊等綠色產(chan) 業(ye) 發展,持續執行“兩(liang) 個(ge) 清單”,將30類行業(ye) 納入環評豁免,44類行業(ye) 實行環評告知承諾製,優(you) 先將治汙水平高、環境管理規範的579家企業(ye) 納入正麵清單管理。持續優(you) 化營商環境,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將53個(ge) 行業(ye) 類別144類建設項目環評文件審批權限下放至地市,審查規劃環評7份,審批備案建設項目環評文件7937份,實現“兩(liang) 高”項目和企業(ye) 零審批、零引進。危險廢物跨省轉移申請和審批全麵實現線上辦理。深入落實排汙許可證製度,完成179家排汙單位排汙許可證質量審查、83家排汙單位排汙許可證執行情況現場核查。在全區率先落實強邊固邊差別化政策,對175個(ge) 涉邊項目實行環評豁免或降低環評文件類別。完成地市級“三線一單”成果集成和入庫發布,劃定管控單元850個(ge) ,全區約88.96%的國土麵積納入優(you) 先保護單元,“三線一單”成果在交通、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得到有效應用。
聚焦質量抓治理,汙染防治攻堅戰不斷深入。深入實施柴油貨車汙染治理攻堅戰,持續推進非道路移動機械管理,登記10622輛,發放號牌8398輛。全麵開展揮發性有機物排查整治,進一步加強重點VOCs排放企業(ye) 管理。落實專(zhuan) 項資金3900萬(wan) 元,實施大氣汙染防治及能力建設項目,建立自治區及七地市機動車管理信息平台。完成74個(ge) 縣(區)聲環境功能區劃分。深入開展入河排汙口治理,全區656個(ge) 入河排汙口已完成整治202個(ge) 。持續鞏固飲用水安全,對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進行動態管理、強化規範建設,劃定201個(ge) 農(nong) 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加強汙水處理設施規範化運營管理,縣城及以上城鎮汙水處理率達78.06%。圓滿完成農(nong) 用地土壤汙染狀況詳查和重點行業(ye) 企業(ye) 用地土壤汙染狀況調查,並組織行政驗收,135家土壤汙染重點監管單位開展土壤汙染隱患排查整治。全區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畜禽養(yang) 殖糞汙資源化利用率達92%,主要農(nong) 作物化肥農(nong) 藥利用率達41%,秸稈綜合利用率95%以上,27個(ge) 農(nong) 村生活汙水處理試點項目建成試運行。規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管理,縣級以上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提升至97.34%。實施七地市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置中心提標改造工程。
聚焦生態抓保護,生態保護修複成效鞏固擴大。創新打造西藏江河源保護品牌,全麵加強以33條重要河流為(wei) 主的江河源係統保護,著力提升“亞(ya) 洲水塔”生態功能與(yu) 服務價(jia) 值。持續推進拉薩市、山南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工程,累計落實資金達62.09億(yi) 元。落實中央水汙染防治資金7.07億(yi) 元,實施拉薩河、年楚河、哲古湖等水生態環境保護項目。開展2015-2020年生態狀況變化遙感調查評估和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成效評估試點。加強自然保護地監管,推進三江源(唐北區域)國家公園建設,生態環境監管“53111”工作架構基本形成。“綠盾2021”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工作深入開展,核查人類活動點位3488個(ge) ,年度問題“增量”、曆年問題“存量”持續遞減,整改完成率達94%。落實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31.39億(yi) 元,安排生態崗位46.62萬(wan) 個(ge) ,綠水青山守護者有了更多獲得感。
聚焦問題抓監管,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有效提升。出台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實施細則,充分發揮環境監察製度“督”的權威和“察”的優(you) 勢,緊盯第一輪中央和自治區本級環保督察問題整改,開展跟蹤督察41次,中央督察45項整改任務完成42項,自治區本級督察654項整改任務完成632項。持續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考核,兌(dui) 現2020年度考核獎勵資金9200萬(wan) 元。穩步推進“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規劃項目實施,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實現地表水109項全分析項目突破,七地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基本具備自主監測能力,跨縣域設立生態環境監測機構22個(ge) ,完成194個(ge) 區控地表水、130個(ge) 飲用水水源地、84個(ge) 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布點和監測。首次對格拉丹東(dong) 長江源開展係統“體(ti) 檢”,填補了該區域生態環境監測空白。持續開展川藏鐵路沿線、珠峰絨布河等典型區域環境監測,落實常規監測任務,共獲得各類監測數據10萬(wan) 組,提升了環境監測預報預警分析能力。生態環境綜合執法隊伍著新裝亮相,運用移動執法等手段,查處環境違法案件257件,罰款3183萬(wan) 元,移送公安機關(guan) 3起、查封扣押12起、限產(chan) 停產(chan) 5起。強化環境應急管理,552件環境信訪全部辦結。持續開展核與(yu) 輻射安全隱患排查、危險廢物專(zhuan) 項整治、打擊監測數據造假等專(zhuan) 項行動,環境執法“大練兵”翻身仗成效初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