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天路”守護者

發布時間: 2022-06-16 08:55:00 來源: 中國青年報

  青藏鐵路是世界上線路最長、海拔最高的一條鐵路,2006年全線通車後結束了西藏不通鐵路的曆史,搭起了一條連接其他省市與(yu) 西藏的生命線。兩(liang) 年後,來自武警西藏總隊那曲支隊唐古拉中隊的40餘(yu) 名官兵背上行囊,翻越唐古拉山口,駐紮在海拔5061米的雪山之巔,成為(wei) “天路”守護者。

  14年來,一茬茬中隊官兵駐守在無人區,與(yu) 茫茫雪山為(wei) 伴,日夜守護青藏鐵路與(yu) 青藏公路的安全通暢。他們(men) 最喜歡唱的一首歌名為(wei) 《邊關(guan) 有我》,其中一句歌詞寫(xie) 道,“肩負使命,我從(cong) 唐古拉走過,風雪和雄鷹陪我一起巡邏……放心吧媽媽,邊關(guan) 有我。”

  唐古拉山脈正是中隊官兵14年來最熟悉的地方。中隊營區位於(yu) 群山深處,青藏鐵路與(yu) 青藏公路從(cong) 營區兩(liang) 側(ce) 穿過,是這裏與(yu) 外界唯一的交通連接。自來水管至今沒有接通到營區,官兵們(men) 的日常生活用水全賴營房後的兩(liang) 口水井。一旦遇上雨雪天氣,井裏的水變得渾濁,中隊便不得不求助於(yu) 青藏鐵路公司,為(wei) 工區人員供水時捎帶著送些水來。

  如今在中隊駐守時間最長的是老兵譚延興(xing) ,他已在此服役9年,親(qin) 眼見證了現代生活在這裏的“延遲”。2013年譚延興(xing) 剛來時,中隊隻有一部座機電話,每名官兵一周隻有一次與(yu) 家人通話的機會(hui) ,還需要通過支隊的總機來轉接。2015年,可以用手機了,但通話時要高舉(ju) 手機四處找信號。2018年,4G信號在城市裏已經普及5年後,官兵們(men) 的手機上終於(yu) 出現了4G標誌。

  最近的市區距離這裏300多公裏,除了休假回家,官兵們(men) 平時能看到的景象隻有營區和那條風雪巡邏路。

  巡邏路全長138公裏,包含30餘(yu) 處重點巡邏目標、5個(ge) 需徒步巡邏地段和300多處需查看的橋梁機站、涵洞。中隊官兵的任務是檢查沿線每一處電路設施是否運轉正常,每一個(ge) 圍欄是否被動物或風雪破壞,以此保證通車安全。

  這裏風沙很大,巡邏時必須戴口罩。駐地常年降雪,一年裏平均180多天在下雪,年最低氣溫可達零下40攝氏度。

  官兵們(men) 日複一日巡邏,到達終點安多縣城後再返回,全程近300公裏。每次出發前,巡邏組長都會(hui) 仔細檢查組員們(men) 攜帶的裝具,除了正常所需裝備,還會(hui) 帶上“四件寶”——劈好的柴、中隊蒸的饅頭、裝滿壺的熱水、簡易修車工具。“如果天氣好,完成巡邏需要15個(ge) 小時。”已經300多次踏上巡邏路的譚延興(xing) 解釋說,“有時在路上遇到需要幫助的牧民,這些東(dong) 西也能派上用場。”

  排長宋佳龍記得第一次參加巡邏是在冬天。當時巡邏車還沒走到最近的點位18號橋梁,漫天大雪就把道路蓋得嚴(yan) 嚴(yan) 實實。任務必須完成,宋佳龍隻能下車帶著戰友在齊膝深的雪地裏蹚路基,邊摸索邊前進。抵達18號橋梁後,宋佳龍看到整個(ge) 橋梁都被積雪覆蓋,不知深淺。他又帶著兩(liang) 名戰士一起,手拉著手從(cong) 雪地上爬過去檢查。

  後來駐守中隊的幾年裏,宋佳龍親(qin) 眼看見營區內(nei) 100多公斤重的車庫大門被狂風硬生生刮倒,新建的臨(lin) 時崗亭被直接吹翻。他慢慢明白了,唐古拉山脈的美景屬於(yu) 往來其間的旅客,而作為(wei) “天路”守護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戰勝惡劣的自然環境,完成巡邏任務。

  下士劉超在入伍前沒想過自己要到雪山裏巡邏,家境優(you) 越的他起初隻是想“來部隊鍛煉兩(liang) 年”。征兵時,他不顧父母的反對堅持填報“到艱苦偏遠地區服役”。

  後來,他在這裏得到了“充分的鍛煉”。作為(wei) 武警部隊環境最艱苦的單位之一,劉超和戰友們(men) 全年與(yu) 風雪作伴。14年來,無論自然天氣有多惡劣,中隊官兵每天雷打不動地巡邏,至今已累計巡邏140餘(yu) 萬(wan) 公裏,連起來可繞赤道35圈半。

  剛來時,劉超並不理解在此巡邏的意義(yi) 。幾次任務後,他發現火車每次經過哨所時都會(hui) 鳴笛,而巡邏的哨兵則會(hui) 在此時停住腳步,麵向火車列隊敬禮。

  老班長譚延興(xing) 告訴他,那是10多年來哨兵與(yu) 火車間無言的默契。“哨兵每次向往來的火車敬禮,都是在向祖國和人民匯報,在唐古拉山深處,有一群穿著橄欖綠的年輕人守護著這條‘生命線’的安全暢通。火車司機鳴笛回禮,則是在向堅守的官兵致意。”譚延興(xing) 說。

  2021年冬天,劉超深切體(ti) 會(hui) 到了這份默契背後的意義(yi) 。那年除夕,他留守戰位,在巡邏線上度過。當深夜裏列車疾馳而來,站在暢通無阻的鐵路線旁,劉超忽然備感驕傲。他和戰友們(men) 站在風雪之中,莊重地抬起右手,高聲大喊:“祝祖國平安,闔家歡樂(le) ,家人安康。請接受,軍(jun) 禮是我們(men) 最好的表達!”

  那一刻,劉超熱淚盈眶。如今回憶起來,他仍激動地說,“在這敬禮與(yu) 回禮的過程之中,蘊含的是我們(men) 鐵路守護官兵最能體(ti) 會(hui) 的深情。”

  中隊官兵的守護也為(wei) 往返於(yu) 青藏線的行人旅客帶來安心。在中隊門前不遠處,一塊醒目的牌子上寫(xie) 著“有困難,找武警”幾個(ge) 大字。中隊榮譽室裏放著一厚摞感謝信和數麵錦旗,都來自於(yu) 這些年被幫助的受困群眾(zhong) 。

  2016年年初,唐古拉山降下多年未遇的特大暴雪,連續十幾天沒有出太陽,造成109國道唐古拉山段大麵積結冰,導致30多公裏的嚴(yan) 重堵車,上千人被困滯留。在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天氣中,中隊官兵緊急出動,為(wei) 來往行人送湯送藥,拿出儲(chu) 備的蔬菜水果提供給被困人員,還把出現高原反應的人員接到中隊吸氧。

  在中隊指導員李明輝看來,為(wei) 往來人民群眾(zhong) 盡可能地提供幫助,是對“人民武警為(wei) 人民,人民武警愛人民”這句話最好的詮釋。“這也是除了守護青藏鐵路外,我們(men) 駐守在這裏最重要的原因。”他說。

  但這裏畢竟是空氣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區40%的高原地區,待久了難免會(hui) 對身體(ti) 有影響。高原紅細胞增多症、高原血壓異常、高原心髒病等疾病在中隊老兵的身上十分常見,新兵來到這裏,則首先需要考慮應對強烈的紫外線侵襲。

  這些無法阻擋中隊官兵紮根於(yu) 此的堅定信念。瓜果在這裏很難成熟,官兵們(men) “不信邪”,自己建起大棚,還從(cong) 家裏捎來菊花菜、豌豆、金絲(si) 瓜等種子嚐試種植。一年休假結束,一位上士帶回十幾種花種子,如今每年夏天,溫室裏薰衣草、櫻花、玉蘭(lan) 花等競相開放,成為(wei) 官兵們(men) 訓練之餘(yu) 休閑娛樂(le) 的“勝地”。

  去年,“萬(wan) 裏邊疆數字文化進軍(jun) 營”建設項目在中隊落地。經過近一年的建設,VR體(ti) 感設備、數字化圖書(shu) 閱覽室和數字電影廳等富含科技感的物品進駐軍(jun) 營,不少官兵開心地說,“連在家都沒體(ti) 驗過的VR設備,沒想到竟然在軍(jun) 營裏體(ti) 驗了一番。”

  李明輝承認,在調任中隊指導員前,他曾擔心自己能否勝任這個(ge) 主管官兵“思想工作”的職務,但後來他發現擔心是多餘(yu) 的。“沒有人抱怨,大家都很願意在這裏堅守下去。”李明輝說,“別看環境艱苦,但年輕戰士們(men) 的責任感得到了充分激發。”

  劉超在服役期滿後決(jue) 定留下來,繼續守護青藏鐵路。如今他已成長為(wei) 一名班長,每次麵對火車飛馳,他都會(hui) 帶隊敬禮,告訴年輕的新兵為(wei) 什麽(me) 要日複一日地巡邏、守在無人區。

  每年新兵到來,中隊會(hui) 在刻著“世界鐵路海拔最高點5072米”的中鐵十七局唐古拉紀念碑旁舉(ju) 行一場下隊儀(yi) 式,那裏埋葬著青藏鐵路修建過程中犧牲的108位英烈。紀念碑不遠處是巡邏路的起點,火車隆隆駛過,悠長的汽笛聲響起,在唐古拉山和青藏鐵路的共同見證下,這些“天路”守護者會(hui) 完成又一次的接續傳(chuan) 承。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