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草原以其廣闊的麵積、豐(feng) 富的水資源、重要的生態屏障等因素,在我國陸地生態係統中具有舉(ju) 足輕重的作用。近日,記者從(cong) 西藏自治區林草局獲悉,近年來,西藏不斷加大對草原生態保護修複的投入力度,有效遏製了草原退化,促進了草原植被恢複和草原生態環境改善,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通報,西藏草原麵積達12億(yi) 畝(mu) ,占全國草原總麵積三分之一,是全國天然草原麵積分布最大的省區。
大力實施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 全力推進退化草原生態修複治理
自治區林草局草原管理處負責人表示,“十三五”時期,全區共建設休牧圍欄4561萬(wan) 畝(mu) ,人工種草85.95萬(wan) 畝(mu) ,治理黑土灘52萬(wan) 畝(mu) ,治理毒草46萬(wan) 畝(mu) ,落實工程總投資233327萬(wan) 元。2019—2020年落實退化草原生態修複治理補助資金64124萬(wan) 元;2021—2022年落實退化草原生態修複治理補助資金80675萬(wan) 元。
據悉,在開展退化草原生態修複治理過程中,西藏積極探索生態修複模式,利用“江水上山”水能提灌技術開展草原灌溉,同時對灌溉區域采取封育施肥、補播種草、鼠蟲害防治等措施,加快草原植被恢複,提高修複成效。
“為(wei) 全麵落實草原生態保護,‘十四五’期間,國家啟動實施第三輪草原補獎政策,西藏農(nong) 牧民每年享受第三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資金34.2億(yi) 元,較上一輪年均資金增加5.38億(yi) 元,直補到戶資金28.7億(yi) 元。1.51萬(wan) 名村級草原監督員人均工資比2020年增加1600元。”自治區林草局草原管理處負責人說,通過工程建設和政策落實,西藏農(nong) 牧民對草原的生態地位和作用有了新認識,保護草原生態的意識也逐步增強,草原畜牧業(ye) 發展極大地改變了農(nong) 牧民生產(chan) 生活條件。
不斷擴大人工種草麵積 促進農(nong) 牧區發展、農(nong) 牧民增收
2010年,西藏開始推廣人工種草項目,以緩解草畜矛盾帶來的草原生態安全問題,加快推進畜牧業(ye) 轉型升級,緩解草地資源環境壓力,獲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截至目前,西藏人工種草保留麵積達157萬(wan) 畝(mu) ,年幹草產(chan) 量超過60萬(wan) 噸。近年來,逐漸壯大的市場主體(ti) 豐(feng) 富了飼草發展市場,一些民間資本積極投身飼草產(chan) 業(ye) ,有力推動了草產(chan) 業(ye) 的發展。
作為(wei) 西藏主要畜牧業(ye) 生產(chan) 基地,那曲草原麵積大,但海拔高、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為(wei) 此,那曲市相關(guan) 部門把引種篩選推廣適宜高寒牧區的優(you) 質牧草品種、提高牧草總量、減輕草地壓力、緩解過牧引起的草畜矛盾和草場退化問題作為(wei) 重要任務。
那曲市草原站站長、高級畜牧師旦久羅布帶領團隊長期致力於(yu) 牧草引種篩選工作。經過10多年努力,他們(men) 從(cong) 區內(nei) 外引進牧草100多種,成功篩選出適宜那曲不同區域種植的牧草品種19個(ge) ,並在2021年成功推廣優(you) 質高產(chan) 牧草燕麥品種集中連片5萬(wan) 餘(yu) 畝(mu) 、房前屋後人工種草4.6萬(wan) 畝(mu) 。
“目前,我們(men) 已探索出4種區域化人工種草模式,分別是針對牧戶單戶幾畝(mu) 地的‘房前屋後、圈窩子’人工種草,針對聯戶十幾畝(mu) 地的‘草牧業(ye) 科技創新示範村’人工種草,針對合作社、養(yang) 殖大戶幾百畝(mu) 的‘適度規模’人工種草和針對規模較大合作社及企業(ye) 幾千畝(mu) 甚至上萬(wan) 畝(mu) 的‘全程機械化’人工種草模式。”旦久羅布說,發展區域化人工種草,在防治水土流失、風沙和荒漠化,提高飼草產(chan) 量,加快天然草地自我修複能力等方麵均有促進作用。
“現在不僅(jin) 牛羊能吃飽,我們(men) 的村子也變美了,我們(men) 今年準備繼續種植紫花苜蓿、燕麥草和綠麥草。”涅如堆鄉(xiang) 鄉(xiang) 長嘎瑪旦達說,6年來,涅如堆鄉(xiang) 開辟了2.3萬(wan) 畝(mu) 人工種草基地,建設了與(yu) 之相配套的綿羊養(yang) 殖業(ye) 、草顆粒生產(chan) 線,讓村莊更綠更美,也為(wei) 群眾(zhong) 增加了收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