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西藏新聞

【護文化遺產 彰時代新義】建立數字模型,實時采集數據,感知文物狀態——現代科技守護布達拉宮

發布時間:2022-07-07 09:02:00來源: 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點擊鼠標,查看三維模型、壁畫細節;近800個(ge) 結構傳(chuan) 感器記錄下逾千萬(wan) 組數據;超過1500個(ge) 探測設備、近9公裏的感溫光纖,保護著古老建築的安全……借助現代科技,超過1300年曆史的布達拉宮,不斷煥發新的生機與(yu) 活力。

  西藏拉薩市區,紅山之上,布達拉宮屹立於(yu) 此。作為(wei) 西藏唯一一個(ge) 世界文化遺產(chan) ,拉薩布達拉宮曆史建築群已超過1300年。

  隨著信息時代來臨(lin) ,古老的布達拉宮悄然迎來許多新變化:點擊鼠標,從(cong) 三維模型到壁畫細節都可以在電腦上一覽無遺;近800個(ge) 結構傳(chuan) 感器近10年間記錄下逾千萬(wan) 組數據;超過1500個(ge) 探測設備、近9公裏的感溫光纖,感知著這座古老建築的狀態……

  運用最新技術,建立布達拉宮數字模型

  從(cong) 2005年至今,布達拉宮管理處數字中心主任達瓦歐珠已經在這裏工作了17年。他剛工作時,管理處記錄宮內(nei) 壁畫仍采用最原始的臨(lin) 摹方式,對於(yu) 布達拉宮整體(ti) 的了解也大多通過人工盤點、手工記錄。

  2006年,一次到敦煌研究院的進修,刷新了達瓦歐珠對文物保護的認知。當時,敦煌研究院已經引入了用於(yu) 壁畫和古建築測繪與(yu) 保護的多種技術,讓達瓦歐珠大開眼界。

  結束了在敦煌的學習(xi) ,達瓦歐珠開始參與(yu) 布達拉宮的數字化工作。將布達拉宮內(nei) 麵積達數千平方米的壁畫數字化,是他麵對的第一個(ge) 挑戰。那幾年,達瓦歐珠幾乎全部時間都撲在布達拉宮內(nei) ——因為(wei) 白天有人參觀,能夠拍攝壁畫的窗口期很短。趁著沒有人的時候,他們(men) 搭起架子,拍攝壁畫細節,忙到淩晨兩(liang) 三點是常事。

  除了壁畫的數字化,整個(ge) 宮殿的數字建模也是大工程。布達拉宮建築結構複雜,內(nei) 部陳設眾(zhong) 多,牆體(ti) 自下而上成梯形,測繪難度極大。最大的難度來自“地壟”,這是山體(ti) 建築建設時砌築起來用於(yu) 支撐的地基。因為(wei) 年代久遠,布達拉宮的地壟數量等情況一直沒有厘清。運用無人機航拍、三維激光掃描、多視角影像重建等最新技術,工作人員最終建立起布達拉宮整體(ti) 的數字模型。

  “這些工作一方麵是為(wei) 了摸清家底,對文物整體(ti) 有更清晰的了解,另一方麵也便於(yu) 研究者開展工作,極大減少傷(shang) 害文物的可能。”布達拉宮管理處遺產(chan) 檢測中心副主任土登次仁說。

  進行結構監測,實時感知建築狀態

  因為(wei) 限製參觀人數,旺季的布達拉宮經常“一票難求”。“人流量不是拍腦袋定的,是經過專(zhuan) 業(ye) 團隊的科學計算最終獲得的。”布達拉宮管理處處長覺單說,“對布達拉宮結構進行科學監測,不僅(jin) 是有效保護建築本體(ti) 的重要內(nei) 容,也是合理開放布達拉宮的必要前提。”

  來自北京交通大學布達拉宮結構與(yu) 監測研究中心的教授楊娜及其研究團隊,為(wei) 布達拉宮定製了科學監測係統。要想對布達拉宮進行結構監測,怎麽(me) 布置傳(chuan) 感器成了難題。“傳(chuan) 感器的設置應在不破壞建築結構的前提下進行,最大限度記錄建築物各種結構變化。”楊娜說。

  經過4年籌備,7個(ge) 月的現場實施與(yu) 試運行,2012年10月,布達拉宮第一期結構監測係統正式運行。該係統主要關(guan) 注的是布達拉宮上部木結構關(guan) 鍵部位的監測。

  為(wei) 了給布達拉宮建立客流控製機製,通過一次次實驗,楊娜的研究團隊摸清客流對布達拉宮木結構的影響,根據客流造成的形變特征來規定參觀人數,能有效保障布達拉宮不因遊客參觀而被破壞。

  2015年,二期結構監測係統開始進行可行性論證,楊娜和布達拉宮管理處把目光投向了布達拉宮的牆體(ti) 、地壟以及下方的山洞。這一項目的監測更難,要求更高。

  如今,管理人員打開手機,應用軟件上跳動著數字,記錄著關(guan) 於(yu) 布達拉宮牆體(ti) 的各項數值,這些數字來自裂計、傾(qing) 角計、土體(ti) 濕度計等388個(ge) 各類傳(chuan) 感器。它們(men) 可以24小時實時監控裂縫寬度變化、環境溫度、牆體(ti) 和柱子的傾(qing) 斜角度等。2021年8月投入使用以來,這一監測係統會(hui) 自動形成季度分析報告,根據數據結果分析建築狀態。

  “近10年來我們(men) 已經積累了超過1000萬(wan) 組數據,能了解布達拉宮整體(ti) 的變化情況。”楊娜說。

  “曆史建築背後布滿科技網絡,為(wei) 這座古老建築注入了科技內(nei) 核。”覺單說,“這些技術不僅(jin) 在守護布達拉宮,也將幫助我們(men) 保護更多高原的文化遺跡。”

  完善意外預警,有效預防潛在風險

  作為(wei) 土木石結構的古建築,布達拉宮建築年代久遠,本身耐火等級低,且殿內(nei) 存放著唐卡、經書(shu) 等諸多易燃文物。目前,布達拉宮建築內(nei) 安裝有火災自動報警係統,這個(ge) 係統包括探測器、按鈕、模塊1524個(ge) ,敷設線型感溫光纖8710米,安裝視頻火災探測器86台等多種科技探測設備,同時還安裝了智慧用電與(yu) 能耗檢測係統,對布達拉宮內(nei) 79個(ge) 三項回路、469個(ge) 單項回路進行全覆蓋。這些設備最大的作用,就是最大限度預防火災事故的發生。

  和一般城市建築不同,在布達拉宮安裝這些設施設備都需要再三小心,要確保對建築及文物的傷(shang) 害最小。“在確保布達拉宮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各類設施設備帶來的負荷。”布達拉宮消防大隊隊長羅布次仁說。

  漫長的走廊裏,羅布次仁指著牆上的“線”說:“這不是電線,是感溫光纖和感煙光纖,這種狹長的通道安裝這個(ge) 比較合適。”“在一些大殿,因為(wei) 頂棚過高,所以還安裝了視頻火災探測器,這些探頭能夠實時進行視頻監控,同時又能對火情進行識別。”他補充道。

  除了火災,地震、雷電等自然災害都可能威脅布達拉宮的安全。去年下半年,楊娜經曆了幾次“驚險時刻”:布置在布達拉宮金頂的傳(chuan) 感器幾次監測到“抖動”,係統報警,相關(guan) 報告立馬由電腦自動生成。“這是地震。”指著報告裏曲線圖的突出部分,楊娜向記者解釋波動的成因:“去年,西藏及其周邊發生了多次地震,這樣的波動意味著布達拉宮金頂有震感。如果這樣的波動到達一定程度,就要組織現場檢修。”

  “數字化和各類監測手段,都在幫助我們(men) 更好地把布達拉宮這座傳(chuan) 承超過1300年的曆史文化古跡更好地保存下去。”覺單說。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