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保護和傳(chuan) 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
7月8日上午,西藏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
從(cong) 世界文化遺產(chan) 羅布林卡出發,步行不到5分鍾,便可抵達西藏博物館新館。抬頭望去,建築外觀承襲傳(chuan) 統藏式建築,木質裝飾與(yu) 彩繪沿用千年民族工藝,承載地域文化元素,與(yu) 高原地貌、經典建築、城市民居相融合。同時,新館設計也引入高科技手段。西藏博物館新館金頂跨度為(wei) 全區最大,玻璃透明金頂可讓更多陽光進入大廳內(nei) 部。36米高的金頂大廳通過1100塊玻璃引入自然光,上部玻璃天窗為(wei) 75度斜角,實現冬季最大光線射入;電動天窗利用熱壓差促進館內(nei) 空氣流動,形成會(hui) “呼吸的大廳”。
開館當天,西藏博物館新館推出“雪域長歌——西藏曆史與(yu) 文化”“離太陽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兩(liang) 大基本陳列。新館占地麵積達6.5萬(wan) 平方米,館藏藏品52萬(wan) 件,其中,珍貴文物達4萬(wan) 餘(yu) 件(套),類別包括考古出土文物、印章封誥、唐卡、古籍、造像、法器、瓷器、玉器、絲(si) 織品、雜項等18類,具有極高的曆史、藝術和科學價(jia) 值。
從(cong) 一樓大廳,乘電梯上行,“雪域長歌——西藏曆史與(yu) 文化”展廳映入眼簾。展廳內(nei) ,觀眾(zhong) 可以隨著時間線縱向欣賞到綿延數萬(wan) 年,涵蓋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領域的西藏首個(ge) 通史展。2000餘(yu) 件(套)展品在縱向綿延數萬(wan) 年的展覽時間線裏穿越時空隧道,向觀眾(zhong) 展示了西藏波瀾壯闊的發展曆程。“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chuan) 承曆史文化、維係民族精神,是社會(hui) 變遷的見證,更是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珍貴資源。”得知西藏博物館新館開館,市民巴珍早早帶著家人來參觀,“博物館在為(wei) 參觀者獻上文化盛宴的同時,實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曆史,激勵西藏各族群眾(zhong) 以史為(wei) 鑒,創造更好的未來。”
“離太陽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展廳位於(yu) 大廳一樓,通過衣食住行等版塊闡釋西藏民俗文化形態,展現大美自然風光,表現西藏民俗的地域性、民族性、互融性和時代性特征,使參觀者對西藏各民族的生產(chan) 生活方式、文化傳(chuan) 統、審美意識、價(jia) 值觀念等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認知。“徜徉在西藏博物館新館,我感受到厚重的曆史文化浩如煙海。”站在一個(ge) 精巧靈動的陶器前,拉薩七中學生旦增深有感觸。
文物承載著文明,傳(chuan) 承著文化,要讓文化得以傳(chuan) 承,就要讓文物“活”起來,要讓眾(zhong) 多文物資源向社會(hui) 開放,讓廣大公眾(zhong) 接觸到文物資源。
西藏博物館新館還加大對青少年教育服務的探索,利用博物館資源為(wei) 自治區中小學研學教育提供全新平台,建立了以5—13歲少年兒(er) 童為(wei) 主要受眾(zhong) 的兒(er) 童體(ti) 驗館,場館通過擁抱自然、祖國的花園、傳(chuan) 承文化、對話曆史4大版塊,設置豐(feng) 富的多感官互動體(ti) 驗展項,引導和培育青少年樹立與(yu) 中國夢同心同向的理想,從(cong) 小立鴻鵠之誌,成為(wei) 強國力量。
作為(wei) 西藏博物館參觀的最後一站,文創體(ti) 驗館設計推出了一係列兼具館藏元素和民族特色的文創產(chan) 品,實現觀眾(zhong) “把博物館文化帶回家”的願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