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men) 古老的護眼神器,相當於(yu) 現在人們(men) 使用的墨鏡!它的‘鏡片’是用犛牛尾毛編織的,超強護眼功能經過了世代驗證!”日前,在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安多縣首屆農(nong) 牧民職業(ye) 技能大賽現場,自治區級非遺“安多眼罩”的傳(chuan) 承人次仁曲吉給記者展示西藏古代“墨鏡”的魅力,並道出了其“背後的故事”。
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空氣稀薄,大氣層不易吸收和散射紫外線,特別是在冰川、積雪等地,反射光的紫外線含量可達到5%左右。在沒有防護措施的情況下,人的雙眼長期暴露在這種環境裏,會(hui) 遭受強烈的紫外線輻射損害。
一方水土養(yang) 一方人,更造就一方文化。為(wei) 了應對高原上熾烈的陽光,防止雪盲症等眼部疾病,西藏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就地取材,利用犛牛尾毛,創造出了極具高原特色的“墨鏡”,它對眼睛的防護有著與(yu) 現在墨鏡近似的作用,當地農(nong) 牧民有的稱呼其為(wei) “雪鏡”“護眼罩”。
這類“墨鏡”作為(wei) 西藏遊牧民族曆史悠久的護眼工具,現已被評為(wei) 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
“以前我們(men) 老一輩的人幾乎都會(hui) 做眼罩,幾乎每人都有一副這樣的“墨鏡”,我外婆就是製作眼罩的巧手!”言傳(chuan) 身教是最好的教育。受外婆影響,次仁曲吉從(cong) 小就對家鄉(xiang) 的眼罩產(chan) 生極大的興(xing) 趣,經常坐在外婆身旁觀看學習(xi) ,但這僅(jin) 限於(yu) 次仁曲吉自己的“小打小鬧”。
直到次仁曲吉16歲,外婆的身體(ti) 越來越不好。有一天,外婆很嚴(yan) 肅地對她說:“雖然現在使用眼罩的人越來越少,但你一定要學會(hui) 這門手藝,並用自己的力量將這門手藝延續下去,這凝結著我們(men) 一代代羌塘人的智慧!”
從(cong) 此,次仁曲吉才認真對待起眼罩製作手藝,從(cong) 隨性觀察到嚴(yan) 謹學習(xi) ,擔負起傳(chuan) 承的使命。日子一天天過去,外婆的話語在次仁曲吉心靈深處紮下了根,製作眼罩成為(wei) 了她生活的一部分。現在,34歲的次仁曲吉是“安多眼罩”的非遺傳(chuan) 承人,並收了5個(ge) 徒弟。
“眼罩製作工藝繁雜,我做好一個(ge) 需要花費4至5天的時間。但它不僅(jin) 便攜還經久耐用,可以用上一輩子甚至世代相傳(chuan) 。”在安多縣紮仁鎮麥隆村次仁曲吉家中,通過次仁曲吉的現場演示和講解,記者了解到製作“安多眼罩”的詳盡工藝——
撚線:在牛皮上將細散的犛牛尾毛擰成一股,為(wei) 了後期編織容易且耐用不變形,撚線過程中會(hui) 加一些白酥油,使其更柔軟、順滑;
編織:準備好50至80股牛毛繩(兒(er) 童和成人款大小區別),就開始編織,“鏡片”處會(hui) 編織成菱形或方形的網格,網格左右兩(liang) 端再延伸編成“鏡腿”;
鑲邊:因犛牛毛質地較硬,為(wei) 了避免摩擦引起佩戴不適,“鏡框”處會(hui) 用細軟的綿羊毛再包裹一圈,“鏡腿”處也會(hui) 用綿羊毛或者柔軟的布料再包裹一圈,精美些的,“鏡腿”處還會(hui) 編織成九眼石的花紋和形狀。
“我們(men) 有黑犛牛和白犛牛,不同犛牛尾毛製作的護眼罩用途也不同。”次仁曲吉補充道,由黑犛牛尾毛製成的眼鏡,可以大量吸收白雪反射的陽光,以此減少強光進入眼睛,達到對眼睛保護的作用;而以白犛牛尾毛製成的眼鏡,其主要在夏天佩戴阻風沙。
為(wei) 了適應日益繁榮的文創產(chan) 品市場,次仁曲吉還利用祖輩傳(chuan) 下來的手藝,將犛牛尾毛換成彩色的手工編織線,不僅(jin) 縮短了製作工期,製作出來的樣式也更加新穎時尚,特別受文藝演出人員的青睞。
“安多眼罩”是安多的一張文化名片。為(wei) 了推廣非遺眼罩的製作技藝,安多縣也在加大力度、多舉(ju) 措培養(yang) 類似次仁曲吉一樣的匠人,並爭(zheng) 取早日將這款集使用價(jia) 值、觀賞價(jia) 值、收藏價(jia) 值於(yu) 一身的眼罩推向市場。
也許在不久的未來,我們(men) 就會(hui) 在大街上看到年輕人把古老而現代的眼罩當成潮品佩戴,“非遺”將會(hui) 在保護與(yu) 傳(chuan) 承中綻放光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