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傳承老“曬”法 嚐試新“曬”法——西藏千年鹽田煥發新生機

發布時間: 2022-07-16 08:27:00 來源: 新華社

   盛夏時節,位於(yu) 西藏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xiang) 境內(nei) 的鹽井地區,一年中最佳的“曬鹽季”即將進入尾聲。盛滿鹵水的鹽田沿著瀾滄江次第排開,倒映著雪域高原的天高雲(yun) 淡。從(cong) 空中俯瞰,波光粼粼的鹽田仿佛延展在山間的調色盤。

   “3月到6月是曬鹽的黃金時間,等到雨季來臨(lin) ,就不好曬鹽了。”一大早,53歲的加達村村民美拉就來到鹽田,開始了一天的勞作:從(cong) 瀾滄江畔的鹽井抽取鹵水到鹽田,待風吹日曬後析出鹽晶,再從(cong) 鹽田裏刮出鹽粒……

   當美拉還是一個(ge) 小姑娘的時候,她就看著村裏的大人們(men) 這樣製鹽,這項古老的技藝在加達村已延續傳(chuan) 承1300餘(yu) 年。

   這裏的每塊鹽田麵積約在5平方米左右,架空於(yu) 山間,上方覆上透水性差的黏土,下方則由一根根木棍支撐,站在鹽田底部抬頭看,還能看到鹽滴結晶而成的鹽柱。每年冬天,當地村民要從(cong) 山上取土,對鹽田進行修繕和管護,以保證來年更好地產(chan) 鹽。

   根據成色和用途,鹽田一般可掃收三層鹽,上麵一層幹淨的白鹽,一般可用作食鹽烹飪食物;中間一層受黏土影響,鹽粒變成紅色,一般可作保健之用;下麵一層鹽粒顏色更深且有一定雜質,一般可用於(yu) 飼喂牛羊。

   美拉告訴記者,從(cong) 澆灌鹵水到析出鹽晶,一般需要12天左右,經過高原強烈的光照和烈風蒸發,一塊鹽田產(chan) 量約在25公斤左右。美拉的13塊鹽田,每年可以給她帶來一萬(wan) 多元的收入。

   加達村所在的這片區域,被當地人稱作鹽井地區,藏語叫作“察卡洛”,意思是產(chan) 鹽之地。這裏位於(yu) 藏、川、滇三省區的交界處,曆史上曾是茶馬古道的入藏重要驛站,過去人們(men) 用鹽換取食物和生活用品,大自然的饋贈幫助他們(men) 在貧瘠的土地上維持著生計。時至今日,鹽井地區依然保存著3500多塊鹽田,最多一戶有50多塊鹽田,最少也有五六塊鹽田。

   2008年,鹽井地區的食鹽曬製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隨著旅遊業(ye) 的興(xing) 起,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前來打卡,村裏開起了農(nong) 家樂(le) 和民宿。

   鹽井鹽田之所以吸引著眾(zhong) 多遊客慕名而來,除古法曬鹽的曆史和文化外,還因為(wei) 這裏如“天空之鏡”一般的獨特美景。

   “雲(yun) 南鄉(xiang) 土小丫”是一個(ge) 主要做古村落主題直播的賬號,在鹽井地區做了連續多天的直播。“賬號特色就是帶網民通過屏幕,直觀感受古村落的真實狀態。”主播米娜說,鹽井地區很有特色,跟蹤拍攝古法製鹽,包括抽取鹵水、收取鹽粒、夯實鹽田、背鹽運鹽等流程,是直播的重點之一。

   村裏的年輕人也在用更為(wei) 時尚的方式,通過網絡“曬一曬”,讓更多人了解製鹽技藝背後的文化和曆史。

   今年33歲的村民紮西拉姆在勞作之餘(yu) ,會(hui) 經常拿出手機,將鹽田的風光拍成短視頻,有時她還會(hui) 做直播,向全國各地的網友推介這裏的風土人情。

   如今,紮西拉姆已是當地小有名氣的“網紅”。最近幾年,她每年能通過網絡賣鹽3000多袋,有時自家的鹽供不應求,她還要收購其他村民的鹽。“保健紅鹽最受歡迎,很多遊客旅遊時買(mai) 過後,還會(hui) 通過網上再次購買(mai) 。”紮西拉姆說,“隨著遊客越來越多,我相信傳(chuan) 統的製鹽技藝會(hui) 煥發出新的光彩。”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