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新華全媒頭條 | 通往幸福的遷徙——全國海拔最高縣西藏雙湖縣生態搬遷記

發布時間: 2022-07-25 08:58:00 來源: 新華社

   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自治區雙湖縣,40多年前因牧民遷徙於(yu) 此而設。

   如今,隨著高海拔生態搬遷,雙湖縣牧民又將在新家園開啟新生活。

   告別苦寒:幸福路上一個(ge) 都不少

   藏北的夏天依然寒風蕭蕭,雙湖縣多瑪鄉(xiang) 仲魯瑪村卻一派熱鬧景象。

   在森布日安置點,西藏山南市貢嘎縣的群眾(zhong) 歡迎遠道而來的搬遷群眾(zhong) (7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7月12日,一輛輛大貨車開進村莊,人們(men) 互幫互助,收拾行囊,搬運家具。滿滿的記憶,隨著大貨車,緩緩駛向約700公裏外的山南市貢嘎縣森布日村。

   那裏是牧民們(men) 的新家園。

   貨車上,屬於(yu) 嘎瑪家的隻有桌子、床等幾件物品。“屋裏的家具、家電都太舊了,到了新家打算買(mai) 新的。”70歲的嘎瑪說。

   空氣含氧量隻有平原的40%,每年8級以上大風天氣多達200天,最低氣溫零下40攝氏度……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雙湖縣,被稱為(wei) “人類生理極限試驗場”。

   在2019年開展首批北部3個(ge) 鄉(xiang) 鎮高海拔生態搬遷的基礎上,今年7月,西藏實施雙湖縣第二批高海拔牧民生態搬遷,南部4個(ge) 鄉(xiang) 鎮的牧民告別苦寒高遠的藏北,前往新家。

   “除了準備搬遷,我們(men) 還在忙著放牧、擠奶。”嘎瑪說。放牧點的帳篷內(nei) ,老人生好爐子、煮好酥油茶,等待年輕人放牧歸來。


這是西藏那曲市雙湖縣縣城(7月1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7月的羌塘草原,天氣善變難以捉摸。前一刻陽光明媚,轉瞬間烏(wu) 雲(yun) 壓境,豆大的雨點伴隨著狂風而來。

   傍晚,男人們(men) 放牧歸來,羊群被趕到圍欄邊,嘎瑪的外孫女石秀措姆加入了擠奶的隊伍。

   22歲的石秀措姆後悔小時候沒上過學,現今連手機輸入法都不會(hui) 用。搬遷後,她的兒(er) 子曲紮加措可以在新家附近免費上幼兒(er) 園,設施條件比雙湖幼兒(er) 園好很多。

   “希望他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將來考上大學。”她說。

   因這次搬遷正好趕上牧忙,石秀措姆的丈夫西熱加措格外忙碌。

   在雙湖縣多瑪鄉(xiang) 拍攝的負責運送搬遷群眾(zhong) 家具的貨車(7月1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搬遷前一天的傍晚,西熱加措從(cong) 100多公裏外的牧場趕回家中。“這次我先去把新家安置好,等牧忙結束,全家人再搬過去。”

   去年冬天,西熱加措到拉薩參加了挖掘機駕駛培訓,計劃搬遷後在新家附近找一份工作。“等孩子上幼兒(er) 園後,我打算去參加廚師培訓,然後開一家甜茶館。”石秀措姆說。

   和西熱加措家一樣,對於(yu) 未來,不少牧民都有自己全新的計劃。他們(men) 都在追逐幸福的路上不懈前行。

   抉擇遷徙:為(wei) 了人民的幸福生活

   遷徙,連著生活,也承載命運。

   79歲的白瑪老人對此深有體(ti) 會(hui) 。他是40多年前建設雙湖的開拓者。


這是雙湖縣境內(nei) 的公路和電網(7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20世紀70年代,隨著人口增加,牛羊增多,藏北草原草畜矛盾越來越嚴(yan) 重,白瑪所在的申紮縣尤為(wei) 突出。

   1976年初,西藏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正式決(jue) 定開發無人區。

   時任申紮縣卡俄措村村主任的白瑪,帶領全村人開始尋找新家園。一場尋求生存空間的遷徙由此拉開序幕。

   牧民對北部無人區知之甚少,遷徙之旅異常艱辛。趕著牛羊,隻能靠天上的月亮和星辰前進。經過1個(ge) 多月跋涉,他們(men) 終於(yu) 在無人區找到了新家,建立了嘎措鄉(xiang) 。

   2012年,國務院批複成立雙湖縣,為(wei) 我國海拔最高的縣,總麵積近12萬(wan) 平方公裏。國家先後投資數十億(yi) 元幫助雙湖縣修通了公路,縣城所在地接入國家電網主網……2019年底,雙湖縣實現脫貧摘帽。


在雙湖縣多瑪鄉(xiang) ,石秀措姆在擠奶(7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呂秋平 攝

   然而,在雙湖,群眾(zhong) 健康長期受高海拔、惡劣氣候影響,高原性風濕病、痛風、心髒病多發。上學難、看病難、出行難也始終困擾著當地群眾(zhong) 。

   此外,雙湖縣域一半以上的麵積在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nei) 。保護區內(nei) 生活著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藏羚羊10萬(wan) 多隻、野犛牛2萬(wan) 多頭。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人畜和野生動物矛盾日益凸顯,雙湖草場開始出現退化。

   為(wei) 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讓牧民群眾(zhong) 過上更高質量的生活,2018年,西藏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決(jue) 定實施極高海拔地區生態搬遷。

   抉擇,再一次擺在雙湖牧民的眼前。海拔低,對身體(ti) 好;離城近,看病方便;孩子們(men) 能接受更好的教育;雙湖的草場不能持續放牧。

   雙湖縣委書(shu) 記楊文升說,搬遷既為(wei) 人,也為(wei) 生態,高海拔生態搬遷是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實踐。

   搬遷一代人,幸福幾輩子。

   雙湖縣多瑪鄉(xiang) 果根擦曲村牧民次仁央金(右)乘坐大巴,準備前往森布日安置點(7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多瑪鄉(xiang) 果根擦曲村懷孕8個(ge) 月的次仁央金說,在低海拔地區生孩子更安全,“感謝黨(dang) 和政府的好政策。”

   “搬遷是為(wei) 了今後的好生活,應該看長遠。”19日,天還未亮,西熱加措登上了搬遷的車輛。

   逐夢雅江:新家園 新生活

   夕陽在雅魯藏布江麵映射出金黃色的波光,森布日迎來了千裏之外的新一批牧民。

   19日20時許,經過12個(ge) 小時的長途跋涉後,18輛客車緩緩駛入森布日,300多名多瑪鄉(xiang) 群眾(zhong) 抵達新家園。

   一陣陣激昂的藏戲鼓聲、一聲聲“歡迎到家”的美好祝福,當地群眾(zhong) 手舉(ju) 象征五穀豐(feng) 登的“切瑪盒”,逐一獻上哈達,迎接新鄰居。

   歡迎人群中不少人都是2019年從(cong) 雙湖搬遷至此的,他們(men) 熱情地歡迎老朋友、新鄰居。

   走進新房,放下行囊,人們(men) 紛紛脫下厚藏袍,整理新家。

   從(cong) 雙湖縣多瑪鄉(xiang) 搬遷到森布日安置點新居的牧民索朗措加(左一)和妻子查格(右一),與(yu) 孫女旦珍卓嘎(左二)和孫子歸桑桑旦一起聊天(7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森布日安置點海拔約3600米,距離拉薩市區60餘(yu) 公裏,臨(lin) 近機場、鐵路、高速公路,周邊醫院、學校、市場一應俱全。

   在這裏,西熱加措一家五口分到了110多平方米的新房。進屋後,西熱加措打開廚房的水龍頭試了試,又打開每個(ge) 房間的燈,隨後走上二樓,憑欄遠眺。

   相比於(yu) 西熱加措的幸福“初體(ti) 驗”,2019年首批搬遷到這裏的58歲的尼瑪傑布,早已對搬遷的好處深有體(ti) 會(hui) 。

   搬遷前,他的孫子孫女需要到70公裏外的雙湖縣完全小學求學,放寒暑假才回家。“現在孩子們(men) 在森布日上學,不僅(jin) 周末能回家,也不用再忍受頂風冒雪的苦。”尼瑪傑布說。

   同樣是2019年首批搬遷到這裏的強巴措尼感慨:“我是家裏唯一的勞力,以前風濕病一犯,根本下不了床。到了這邊,病情好了很多。”

   搬遷帶來的改變不止於(yu) 此。

   ——2021年雙湖縣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6萬(wan) 元,比2019年增加了近30%;

   ——安置點學校控輟保學率達到100%,送教上門完成率達到100%;

   ——安置點實現長期就業(ye) 426人、短期就業(ye) 2655人次,引導群眾(zhong) 自主創業(ye) 300餘(yu) 人;

   尼瑪傑布就是搬遷受益者之一。2021年初,他貸款30萬(wan) 元購買(mai) 工程機械,讓兒(er) 子在附近工地找活。“搬遷點很多配套設施都在建設中,機會(hui) 比較多,去年光靠機械收入就有80多萬(wan) 元。”

   作為(wei) 曾經全國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西藏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的成果任務依然繁重。


在雙湖縣境內(nei) 拍攝的藏羚羊(7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荻瀟 攝

   搬遷群眾(zhong) 如何能“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森布日安置點還規劃設計了矮化蘋果基地、現代牧場等產(chan) 業(ye) ,幫助搬遷牧民在新家園找到工作。部分勞動力則繼續留在雙湖的畜牧業(ye) 合作社從(cong) 事生產(chan) ,確保群眾(zhong) 增收致富“不斷檔”。

   盛夏時節,雅江奔騰。更多的雙湖人將在新家園開啟新未來。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