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繪就新時代西藏發展新畫卷

發布時間: 2022-08-05 08:47:00 來源: 人民日報

  今年34歲的次成塔青是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申紮縣境內(nei) 的一名野保員。當野保員13年以來,次成塔青每天早上9點吃過早餐後,認真檢查一下裝備——一輛摩托車、一架望遠鏡、一袋幹糧、一本記錄冊(ce) ,然後熟練地騎上摩托車開始巡邏。

  “一天的巡邏裏程有時多達300公裏,到晚上8點多才能回家。”次成塔青說。

  救助動物,是巡護路上的重要工作。前段時間,野保員們(men) 接到群眾(zhong) 反映:一隻落單的藏野驢困在附近的沼澤地裏,情況十分緊急。次成塔青立刻與(yu) 同事驅車前往。到達現場後,他們(men) 先在藏野驢周圍挖開一個(ge) 大口子,再灌上一些水,用繩子將藏野驢四肢捆住,然後借助沼澤水的浮力,慢慢將藏野驢拖出沼澤。

  次成塔青對野生動物的活動地十分熟悉。他指著不遠處的山丘說:“那邊藏羚羊多,南邊那幾個(ge) 山頭岩羊多,前麵色林錯濕地是黑頸鶴的棲息地……”

  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在那曲市和阿裏地區,是我國麵積最大的陸生生態係統自然保護區,也是我國大型珍稀瀕危高原野生動物的密集分布區,棲息著藏羚羊、野犛牛、藏野驢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10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21種,被譽為(wei) “高寒生物種質資源庫”。

  西藏自治區林業(ye) 和草原局副局長宗嘎介紹,西藏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恢複性增長,得益於(yu) 一係列有力保護措施:劃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專(zhuan) 門的保護管理機構和執法隊伍;嚴(yan) 格禁止盜獵,定期進行巡山,對藏羚羊等重要物種種群活動進行監測;在藏羚羊、黑頸鶴等分布區廣泛開展科普宣傳(chuan) 教育,聘請當地農(nong) 牧民參與(yu) 保護管理。

  發展水電 造福民生

  麵對著水情中心裏各式各樣的測量儀(yi) 器,華電金沙江上遊水電開發公司蘇窪龍分公司水情值班員昂旺卓瑪認真地記錄著各個(ge) 數據。雖然忙碌,可她臉上始終帶著笑容。最近有件事更讓她高興(xing) ,那就是家門口的蘇窪龍水電站已投產(chan) 發電。“我是一點一點看著它建起來的,就和看孩子長大一樣。” 昂旺卓瑪說。

  蘇窪龍水電站是重點水電項目,也是國家“西電東(dong) 送”接續基地的先導工程。待全麵建成投產(chan) 後,預計每年可節約標煤180萬(wan) 噸。

  昂旺卓瑪家所在的昌都市芒康縣索多西鄉(xiang) ,地處金沙江峽穀深處,耕地資源不足,群眾(zhong) 就業(ye) 渠道有限,長期是深度貧困區。

  生活的轉變,來自當地水電開發。參建企業(ye) 結合項目建設,麵向像昂旺卓瑪這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開設定向招生、培養(yang) 、安置的“三定”培養(yang) 班。

  “讀書(shu) 不花錢,就業(ye) 有保障,我現在每個(ge) 月都能領到1萬(wan) 元的工資。”昂旺卓瑪補充說。

  “水電站建設中,就得本著開發一方資源、帶動一方經濟、造福一方百姓的理念。”華電金上蘇窪龍分公司總經理羅宗偉(wei) 說。

  水電惠藏,造福民生。依托國家“十四五”重點建設的九大清潔能源基地之一的金沙江上遊清潔能源基地,總投資3600億(yi) 元的國家級大型風光水儲(chu) 示範基地已初具規模。

  “將西藏資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經濟優(you) 勢,是助推西藏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節能減排的需要,也是接續川滇送電、帶動西藏新能源開發和外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需要。”西藏自治區發改委負責人表示。

  “出行、醫療、教育條件一天比一天好,大家可以就近務工,也可以開餐館、開超市、賣果蔬、賣特產(chan) ,日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昂旺卓瑪說,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收入多了,日子美了。

  千年古城 曆久彌新

  近距離臨(lin) 摹清代《香巴拉之戰》壁畫,傾(qing) 聽非遺古樂(le) ,拿起畫筆做一次藏毯設計師……每到周末和節假日,在拉薩市吉本崗藝術中心裏,總有三五成群的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感受傳(chuan) 統藝術的魅力。

  吉崩崗拉康是拉薩市文物保護單位,是拉薩現存唯一一座完全按照壇城結構建造的古建築。但多年的風雨滄桑,一度讓這裏黯然失色。

  2017年至2019年,拉薩市城關(guan) 區文旅局投入財政資金,完成了保護性修繕。為(wei) 發揮古建文化底蘊、促進西藏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發展,拉薩市城關(guan) 區政府創新機製,引入第三方文化團隊開展保護性改造和長期運營,將其升級為(wei) 吉本崗藝術中心。

  “通過防水改造、電力係統升級、博物館級燈光係統架設、功能性空間建造等一係列工作,這座清代古建築煥發出全新光彩,更具備了舉(ju) 辦國際性文化藝術展覽活動的條件。”吉本崗藝術中心負責人方堃說。

  在拉薩,對古建築進行保護性修繕、改造的成功範例不隻是吉本崗藝術中心。

  八廓古城距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囊括了包括世界文化遺產(chan) 大昭寺在內(nei) 的20多座寺院及50多座古建大院。百年老店“夏帽嘎布”、老光明崗瓊甜茶館、瑪吉阿米藏餐吧、“北京叢(cong) 康”等旺鋪鱗次櫛比。

  2009年,八廓古城的核心——八廓街被列入首批中國曆史文化名街。2012年,八廓轉經道上約3000個(ge) 攤位搬離,妥善安置於(yu) 古城附近的新建商城,古城改造工程實施。西藏和平解放以來,古城保護工程已先後實施了4次,使古城基礎設施、居民居住環境、古城特色風貌等都得到有效保護和提升。

  “我們(men) 通過對古城風貌、建築樣式、音樂(le) 和壁畫等細節元素的研究,深感一柱一梁一塊石片都是活化的曆史,承載著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在高原上賡續不斷的文化記憶和團結史詩,具有不可估量的價(jia) 值。”方堃說。

  “茶與(yu) 鹽巴” 相親(qin) 相愛

  “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誌。那時候邊境偏遠地區普遍缺醫少藥,我在部隊裏是衛生員,就想留下為(wei) 群眾(zhong) 做點事。” 朱祥務堅定的話語裏透著軍(jun) 人本色。

  1998年,在西藏亞(ya) 東(dong) 縣當兵的朱祥務從(cong) 部隊退役,在亞(ya) 東(dong) 縣開辦個(ge) 人診所。他曾被授予全國道德模範榮譽稱號,多年來一直以服務當地各族群眾(zhong) 為(wei) 榮。

  “這些年他就像我的兒(er) 子一樣照顧我。”80歲的格桑卓嘎說。格桑卓嘎兒(er) 子身患殘疾,又有孫女需要撫養(yang) 。朱祥務看到老阿媽家庭狀況十分困難,便不定期去慰問,還免費給格桑卓嘎一家人提供所需藥品。格桑卓嘎的孫女白瑪央宗在西藏內(nei) 地班上學期間,朱祥務每月給她寄600元的生活費。“在學校不要怕花錢,錢不夠花,‘朱爸爸’給你匯。”好幾次,電話那頭朱祥務聲音裏那股子熱乎勁兒(er) 讓白瑪央宗淚流滿麵。

  格桑卓嘎並不是唯一得到朱祥務幫助的人。過去10年,朱祥務資助了3名亞(ya) 東(dong) 的藏族學生上學。

  “入伍的第一年,我因公受傷(shang) ,當地的老百姓猶如親(qin) 人般照顧我……”朱祥務說,“在這裏,我們(men) 各民族相親(qin) 相愛,猶如‘茶與(yu) 鹽巴’,誰也離不開誰。”

  亞(ya) 東(dong) 縣仁青崗村3位藏族阿媽心係駐防解放軍(jun) 官兵,40年來義(yi) 務為(wei) 哨所送菜、送信。官兵們(men) 也時常下山慰問,給鄉(xiang) 親(qin) 們(men) 送去藥品和先進的種植、養(yang) 殖技術。亞(ya) 東(dong) 縣還與(yu) 當地駐軍(jun) 結對共建,持續開展幫扶活動。

  不僅(jin) 是亞(ya) 東(dong) 縣,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在雪域高原處處盛開。去年以來,《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區創建規劃(2021—2025年)》等文件出台,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區創建工作。

  全民健康 一個(ge) 不少

  在阿裏地區噶爾縣門士鄉(xiang) ,父老鄉(xiang) 親(qin) 們(men) 排起長隊,一個(ge) 個(ge) 擠到陝西省第七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的眼科醫生郭紅亮麵前。郭紅亮詳細檢查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眼睛,雖然條件簡陋,但他卻看得分外認真。這是在開展白內(nei) 障篩查。阿裏地區海拔高,氣候條件惡劣,光照紫外線很強,中老年人白內(nei) 障發病率很高。

  郭紅亮經常帶著阿裏地區人民醫院的醫生們(men) 下鄉(xiang) ,篩查白內(nei) 障患者,並安排他們(men) 去地區人民醫院開展全免費手術救助。截至目前,他們(men) 共下鄉(xiang) 篩查3000多人次,篩查出白內(nei) 障患者130多人。

  除了白內(nei) 障,大骨節病、包蟲病、先心病……阿裏地區人民醫院的醫生們(men) 針對當地常見的地方性疾病開展廣泛的篩查和救治。

  “手術刀、鑷子、止血鉗……”今年3月28日,阿裏地區人民醫院外科手術室裏,首次為(wei) 當地群眾(zhong) 開展人工膝關(guan) 節置換術。手術中,遠在千裏之外的延安大學附屬醫院關(guan) 節外科的醫生們(men) 對阿裏醫生進行遠程指導。在援藏醫生長期的“傳(chuan) 、幫、帶”下,阿裏地區醫院本地醫生的醫療水平不斷成長,如今已經能開展膝關(guan) 節置換術、心髒搭橋術、開顱手術等多種複雜手術。

  “本地醫生的醫療服務能力大幅提高,越來越多群眾(zhong) 可以在阿裏享受到滿意的醫療服務。”第七批“組團式”醫療援藏隊隊長、阿裏地區人民醫院院長陳晨說,“全民健康的路上,一個(ge) 也不能少。”

  西藏自治區衛健委黨(dang) 組書(shu) 記譚相東(dong) 說:“‘十三五’以來,國家和自治區累計落實投資62億(yi) 多元用於(yu) 支持衛生健康服務體(ti) 係建設。西藏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碘缺乏病、大骨節病、飲水型氟中毒等地方病達到控製或消除標準。”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