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青藏科考:高原上的“院士課堂”

發布時間: 2022-08-12 09:25: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青藏科考:高原上的“院士課堂”
陳發虎院士(手持擴音器)在卓木拉日雪山下開講“冰川課堂”。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野外科考規範,首先要準確記錄科考(采樣)點名稱、經緯度、海拔高度等信息”“對地層進行初步研判時,也可以舔一下砂石樣品,嚐嚐粗細、鹹淡和是否沾舌頭”“可以把冰川劃分為(wei) 冰鬥冰川、山嶽冰川、山麓冰川和冰蓋四種類型”……

  連日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陳發虎研究員持續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開設“課堂”,相伴藍天白雲(yun) 、雪山湖泊和高原陽光,為(wei) 同行的科研人員、博士後、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們(men) 傳(chuan) 道、授業(ye) 、解惑,不僅(jin) 踐行“把論文寫(xie) 在祖國大地上”,更是“把科研傳(chuan) 承教育的課堂設在祖國的高原上”。

  執行2022年夏季科考任務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青藏科考)“人類活動曆史及其影響”分隊7月底從(cong) 拉薩出發,正式開啟“青藏高原人地關(guan) 係綜合考察”行程。作為(wei) 本次科考分隊首席科學家,陳發虎院士和科考隊員們(men) 風餐露宿一路同行,一起高原徒步前往具體(ti) 科考點調查研究,每到一處高原湖泊、高原特色地形地貌、古人類遺跡遺址等科考點,他都要結合該科考點具體(ti) 情況給隊員們(men) 授課指導。

  陳發虎院士(手持相機)在科考沿途一處高原特色地形地貌處,邀請專(zhuan) 業(ye) 科考隊員講解並互動交流。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科考分隊前往亞(ya) 東(dong) 縣途經卓木拉日雪山時,陳發虎開設“冰川課堂”指出,冰川的兩(liang) 個(ge) 共性包括冰川是一種沉積岩、冰川是運動的,根據冰川的形態、規模和所處地形條件,可把冰川劃分為(wei) 冰鬥冰川、山嶽冰川、山麓冰川和冰蓋四種類型,還詳細講解冰川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以及刃脊、角峰、U形穀、冰磧地貌等不同冰川地貌的形成過程。

  在劄達縣格布賽魯遺址,陳發虎講解如何初步研判地層時提出,可以對地層砂石舔嚐一下,根據樣品粗細、鹹淡和是否沾舌頭作出初步判斷,並親(qin) 自舔嚐地層砂石數次以作示範。高原課堂上這位大科學家這項特別接地氣的言傳(chuan) 身教,堪稱“古有神農(nong) 嚐百草,今有院士舔砂石”,令科考車隊的司機們(men) 驚訝不已,也讓科考隊員們(men) 感動且印象深刻。

  在仲巴濕地遺址,陳發虎認為(wei) ,該地區是典型的風沙-濕地地貌,適宜早期人類居住。在遺址一處保存較好的剖麵上,他詳細分析稱,剖麵底部是典型的灰白色湖相/濕地沉積,上麵發育一層灰黑色的腐殖質層,表明當時氣候暖濕,人類活動麵位於(yu) 腐殖質層之上,再向上為(wei) 典型的風成黃土沉積,指示氣候變幹。他還提醒科考隊員說,利用該剖麵可開展較好的環境變化與(yu) 人類活動關(guan) 係的研究。

  在日土縣夏達錯遺址,陳發虎依據當地古氣候背景和相關(guan) 遺址研究結論,推測當時人類活動存在季節性,古人類可能並不是長期定居於(yu) 某個(ge) 地方,認為(wei) 可以利用高分辨率的地質圖尋找當時人類居住的石灰岩洞穴,可能會(hui) 有更大發現。他還進一步對比傳(chuan) 統考古學研究與(yu) 現代基礎科學研究的異同指出,相比於(yu) 考古學的力求真實全麵,科學研究更需要有創新性和引領性,這樣才能有開創性成果。

  在青藏高原上著名的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曲美雄穀遺址紀念館參觀時,陳發虎院士勉勵科考隊員們(men) 要學習(xi) 曆史,銘記曆史,科技報國,為(wei) 中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貢獻。

  “這次科考中言傳(chuan) 身教的教育,讓我們(men) 能更快掌握和學習(xi) 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知識。”科考隊員、今年剛考上由陳發虎院士指導的西藏大學博士研究生黃怡說,為(wei) 講解如何初步研判采集地層砂石樣品的性質、特點,陳老師親(qin) 自舔嚐砂石作示範,這種科研精神非常值得青年一輩學習(xi) 。

  值得學習(xi) 的還有陳發虎院士的“高原課堂”並非“一言堂”,而是既科學嚴(yan) 肅又開放活潑的“高原論壇”,他在授課的同時,也擔當論壇主持人,結合科考點具體(ti) 情況,邀請相關(guan) 科研方向的科考隊員進行針對性講解,並提出不同議題讓科考隊員們(men) 現場展開交流和辯論。

  此外,青藏高原上的這個(ge) “院士課堂”還是一個(ge) 移動課堂,從(cong) 一個(ge) 科考點趕往另一個(ge) 科考點的數十乃至幾百公裏途中,陳發虎還利用科考車隊的對講機係統,對窗外途經的重要高原湖泊、特色地形地貌等,組織科考隊員及時研討交流。

  在本次科考分隊領隊、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侯居峙研究員看來,這次科考行程中的高原“院士課堂”,從(cong) 不同學科角度解讀人類生存曆史及影響,就是通過多學科交叉綜合展開頭腦風暴、思想碰撞的生動實踐。

  科考隊員、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和德國布倫(lun) 瑞克工業(ye) 大學聯合培養(yang) 博士研究生梁思然說,在這次科考之前,她的田野調查是跟著青藏高原上的牧民同吃同住,這次科考則在高原上跟著科學們(men) 同吃同住,對於(yu) 學人類學的她來說,牧民和科學家們(men) 都有點神秘。

  “神秘的青藏高原吸引了中外眾(zhong) 多科學家、探險家和冒險家,也提供了較多過去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狀況。”陳發虎院士總結說,這次青藏科考多數時間在海拔4500-5200米間進行,內(nei) 容涉及地理學、考古學、曆史學、古環境、古生態、高原隆升和地貌演化等眾(zhong) 多方麵,有望培養(yang) 年輕一代成為(wei) 未來的青藏高原研究主力。

  他強調,此次青藏科考分隊的高原野外課堂,科考隊員們(men) 均在各自領域講解相關(guan) 科學動態和問題,並展開全麵深入的交流研討,既提高科考隊伍的整體(ti) 水平,也將為(wei) 產(chan) 出世界科技前沿成果和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奠定長遠基礎。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