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您放心出發吧。我可以請假回來照顧爸爸,在家也能學習(xi) ,肯定不會(hui) 耽誤功課。等爸爸康複,我們(men) 一起去西藏看您。”劉斯援藏出發前夕,在外地讀書(shu) 的兒(er) 子王維發來微信安慰母親(qin) 道。
2016年,福建省選拔第八批援藏幹部進藏工作,時任廈門信息學校信息部教學部長、52歲的劉斯毫不猶豫地提交了報名申請,“援藏一直都是我的心願。”
進藏時間日益臨(lin) 近,劉斯做好了準備工作,意外卻發生了:愛人王剛突發心髒病住院。這讓她一時亂(luan) 了心緒。
劉斯一邊照顧臥病在床的丈夫,一邊做著是否還要去西藏的心理鬥爭(zheng) 。細心的丈夫看出她的猶豫,安慰道:“我知道援藏是你的心願,你就放心去吧。我在慢慢康複,一定能照顧好自己。”
對口援藏實施近30年來,一批批援藏幹部接續奔赴高原,建設西藏。離家千裏,過去援藏幹部對親(qin) 人的濃濃思念隻能寄托於(yu) 信箋,而如今隨著通訊不斷發展,電話、微信、視頻通話等極大方便了溝通,成為(wei) 了新的“家書(shu) ”傳(chuan) 遞工具。時移世易,但親(qin) 情的牽掛一直都沒有變。
一人援藏,全家援藏。“她工作忙,一年回家的時間有限,孩子也在上大學,我們(men) 一家三口在3個(ge) 地方,基本靠發微信聯係,都快成網友了。”王剛告訴記者,“我和孩子的心也跟著她一起去了西藏。”
劉斯(著紅衣者)與(yu) 昌都市卡若區第二初級中學學生一起探討交流學習(xi) 。(受訪者供圖)
劉斯先後參加福建省第八批、第九批援藏,幫助西藏昌都市左貢縣成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引入援藏力量建立起教師發展培訓中心;自掏腰包近10萬(wan) 元資助來自貧困家庭的紮西江村、向巴曲珍兄妹完成學業(ye) ,成為(wei) 當地民族團結佳話;全身心投入教學一線,被昌都市卡若區第二初級中學學生稱為(wei) “劉媽媽”。
2021年,劉斯被評為(wei) “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ge) 人”。“這些年,沒有家人的全力支持,我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援藏工作中,他們(men) 也付出了巨大心血。”劉斯說。
“對家人的思念依托於(yu) 一部手機,我在這頭,他們(men) 在那頭。”援藏3年,來自安徽的援藏幹部裴含龍每天和家人通電話的習(xi) 慣雷打不動。
“他工作很忙,常常顧不上看微信,我們(men) 基本都是打電話聯係。”裴含龍的妻子陳邦玉說。
“在外工作,最想接聽的是來自親(qin) 人的電話,最害怕的也是親(qin) 人的電話,生怕家裏會(hui) 出事。”2020年12月,當得知外婆去世的消息,裴含龍悲痛萬(wan) 分,但他選擇了堅守在西藏山南市錯那縣的工作崗位。
坐落在喜馬拉雅山脈東(dong) 段的山南市錯那縣勒布溝,氣候溫潤,種茶曆史悠久。但由於(yu) 技術落後,茶產(chan) 業(ye) 發展緩慢。
2019年,安徽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隊到來後,對百畝(mu) 老茶園進行了機械耕除、增施有機肥、缺株補植等一係列老茶樹複壯措施,使茶園煥發生機。同時舉(ju) 辦茶葉技工培訓班,幫助茶葉合作社改進工藝、改善品質、創設品牌,為(wei) 群眾(zhong) 增收開辟了新渠道。
“在茶園打工每天收入200元,年底還能分紅,在家門口就業(ye) 挺好!”28歲的次仁旺姆大學畢業(ye) 後回到了家鄉(xiang) 勒布溝。
取得這些成績,離不開裴含龍等援藏幹部們(men) 的辛勤付出。援藏期間,裴含龍主抓錯那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工作,田間地頭搞調研、四處奔走聯絡資源、不厭其煩地做群眾(zhong) 思想工作,成為(wei) 大家眼中的“拚命三郎”。
裴含龍(右二)在錯那縣勒布溝貢日鄉(xiang) 指導大棚茶葉栽培。(受訪者供圖)
去年2月,裴含龍71歲的父親(qin) 突發重病住院。得知消息,擔心不已的他急忙奔赴父親(qin) 身旁照料,而短短20天後他又回到援藏工作崗位。相隔千裏,他隻能通過打電話詢問父親(qin) 的病情。
“你安心工作,踏踏實實做一些事情造福一方百姓。”父親(qin) 在電話裏反複叮囑道。裴含龍感慨:“我不是一個(ge) 人奮戰在雪域高原,還有家人對我的殷殷期盼。”
舍小家為(wei) 大家,紮根雪域奉獻芳華,這是廣大援藏幹部的真實寫(xie) 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