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巔峰使命2022——珠峰極高海拔地區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於(yu) 2022年4月28日在在西藏珠峰地區啟動。日前,“巔峰使命-2022”珠峰聯合科考學術交流會(hui) 議在京舉(ju) 行,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分享交流珠峰地區西風—季風協同作用、亞(ya) 洲水塔變化等領域的科考情況和初步研究成果。
在本次科考中,“巔峰使命”珠峰科考冰川與(yu) 汙染物考察分隊18人組成的科考小組徒步前往珠峰海拔6350米區域,完成了對東(dong) 絨布冰川的3D掃描、冰雪深度測厚和取樣。科考隊員們(men) 攜帶專(zhuan) 業(ye) 無人機和雷達,對海拔5200米至6500米之間的冰川進行高分辨率掃描,累計掃描麵積達22平方公裏,創造了珠峰冰川高分辨率掃描麵積紀錄。
科考隊員、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楊威介紹,在對珠峰頂部進行冰雪厚度測量時使用的是高精度雷達,雷達接收機和發射機使用一體(ti) 化結構設計,相較於(yu) 大功率雷達體(ti) 積更小、更易於(yu) 攜帶。
楊威表示,本次珠峰頂部測厚采用剖麵測量方式,沿峰頂裸露基岩處開始測量,逐步測量到珠峰冰雪頂部,從(cong) 而獲得一條測量剖麵。該方法使得本次珠峰冰雪測量獲得高質量的冰雪厚度漸變剖麵,相比過去頂部單點測方式,獲得的數據更容易進行解讀,從(cong) 而有助於(yu) 準確獲得珠峰頂部冰雪厚度,對理解氣候變化背景下珠峰冰凍圈變化及珠峰基岩高度有著重要意義(yi) 。
楊威在珠峰大本營檢查調試雷達設備
楊威表示,珠峰頂部冰雪厚度始終為(wei) 科學界與(yu) 公眾(zhong) 關(guan) 注。1975年珠峰測高時,中國登山隊員在珠峰峰頂采用端頭為(wei) 包鐵的木質探杆插入到冰雪層測得雪深厚度0.9米;2005年,中國再次開展了珠峰高程測量,精確測定珠峰峰頂岩石麵海拔高程為(wei) 8844.43米,峰頂冰雪深度為(wei) 3.50米。本次珠峰科考利用高精度冰雪雷達,同時采用剖麵測量方法,獲得了清晰的珠峰頂部雪-岩界麵,有助於(yu) 理解氣候變化背景下珠峰冰凍圈變化及珠峰基岩真實高度。
同時,專(zhuan) 業(ye) 無人機的應用也為(wei) 創下珠峰冰川高分辨率掃描麵積紀錄發揮了舉(ju) 足輕重的作用。科考隊員、蘭(lan) 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副教授高壇光將冰川掃描稱為(wei) “冰川體(ti) 檢”,其所在小組主要負責對東(dong) 絨布冰川進行全麵觀測考察。他介紹,衛星遙感是進行冰川觀測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由於(yu) 衛星遙感獲取的數據存在一定誤差,本次“冰川體(ti) 檢”采用現場無人機觀測的方式獲得較為(wei) 精準的冰川厚度數據,無人機航行過程中需要克服超過12級的大風、低溫、飛行高度上限和充電等設備難題及對人體(ti) 帶來的極大挑戰,在觀測過程中幾度墜落。然而在科考隊員的堅持與(yu) 不懈努力之下,無人機一度超越飛行上限,最終取得了22平方公裏的觀測記錄。
高壇光手持無人機(遙控器)於(yu) 珠穆朗瑪峰上留影
高壇光表示,珠峰科考過程中需要客服極大的身體(ti) 素質挑戰和設備運行難題,憑借科考隊員強大的精神毅力,以及對老一輩科考隊員科研精神及經驗的傳(chuan) 承,最終造就了一批批科考隊伍在麵對困難與(yu) 挑戰時前赴後繼、勇往直前,在本次珠峰科考中取得了傲人的成績與(yu) 記錄。
在本次珠峰科考中,科研人員首次應用先進技術、方法和手段,圍繞西風-季風協同作用、亞(ya) 洲水塔變化、生態係統與(yu) 生物多樣性、人類活動等重大科學問題開展研究。開展青藏科考對揭示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機理、優(you) 化生態安全屏障體(ti) 係意義(yi) 重大。相信憑借一代又一代科考人的不懈堅守以及同極端惡劣天氣的頑強抗爭(zheng) ,我國青藏科考將將不斷創造新的成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