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為(wei) 京藏宏誌班學生在長城。北京援藏供圖
“最近疫情了,每天都在關(guan) 注老師們(men) 的朋友圈,關(guan) 注拉薩疫情動態。”第九批援藏幹部、拉薩北京實驗中學原校長朱春平,目前已援藏期滿回到了北京,但早已刻在心中的西藏情總會(hui) 填滿他的思緒。
朱春平是北京市第十二中學正高級教師,也是北京市特級教師,從(cong) 事教育工作27年,作為(wei) 第九批援藏幹部中的一員,進藏後他便投身拉薩北京實驗中學的教育工作中。
資料圖為(wei) 為(wei) 京藏宏誌班購買(mai) 的圖書(shu) 。北京援藏供圖
記者在采訪時得知,2014年,北京市投資2.5億(yi) 元(人民幣,下同)將原來的拉薩市第二高級中學,打造成拉薩北京實驗中學,成為(wei) 一所公辦寄宿製完全中學。
然而,在援助辦學的過程中,援藏教師發現,學校部分學生因家庭困難麵臨(lin) 輟學。2017年,北京援藏指揮部出資,在拉薩北京實驗中學設立“京藏宏誌班”,每年為(wei) 每班安排40萬(wan) 元辦學資金,為(wei) 拉薩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打開了一扇走進學堂的大門。
截至目前,京藏宏誌班共9個(ge) 班,其中5個(ge) 班已畢業(ye) ,在校4個(ge) 班、學生151人,共惠及337戶家庭。2022年高考中,宏誌班42人本科升學率達100%,重本率也高達85.71%。
“教育是阻止貧困代際傳(chuan) 遞的重要途徑。”朱春平說,“京藏宏誌班”借鑒了北京宏誌教育理念,為(wei) 拉薩貧困地區的孩子提供優(you) 質的教育資源,讓這部分貧困學生有機會(hui) 接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落實了“扶貧先扶誌,扶貧必扶智”的要求,從(cong) 而有效地阻止了代際貧困的傳(chuan) 遞。
資料圖為(wei) 京藏宏誌班學生在學校。北京援藏供圖
“設立宏誌班的出發點是補齊短板,初期學生均為(wei) 建檔立卡戶。”朱春平介紹,自2021年開始,隨著脫貧攻堅的完成及國家教育扶持力度的加大,選拔宏誌班學生時,不僅(jin) 扶持相對貧困的孩子,而且更多地照顧到品學兼優(you) 的學生,重點培養(yang) 這些孩子。
記者了解,拉薩北京實驗中學在宏誌班項目上不斷實踐創新,為(wei) 宏誌班製定了基礎保障、學業(ye) 提升、文化建設、課程創新、綜素培養(yang) 等五大工程。
“為(wei) 了讓學生德、智、體(ti) 、美、勞全方麵的發展,麵向宏誌班開設課外科技、體(ti) 育、藝術等多門課程。”推動拓展性課程是朱春平關(guan) 注和倡導的問題,網球、足球、舞蹈課、合唱及科技類的機器人課、航模課等,極大地豐(feng) 富了學生的課餘(yu) 生活。
為(wei) 了滿足師生需求,學校配備了舞蹈服裝、網球器材、足球器材、機器人製作器材、航模器材等齊全的設施設備。同時向外聘請專(zhuan) 業(ye) 教練、老師對學生進行輔導,積極引導“京藏宏誌班”學生借助優(you) 質的教學資源學好、學優(you) 。
作為(wei) 當地土生土長的人民教師,拉薩北京實驗中學思政辦主任尼瑪潘多親(qin) 曆和目睹了“京藏宏誌班”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弱到強的近5年的發展曆程。
“學校為(wei) 孩子們(men) 解決(jue) 了所有後顧之憂。”尼瑪潘多稱,基於(yu) 京藏宏誌生生活困難的實際情況,學校及時為(wei) 宏誌生購買(mai) 並發放生活所需日用品、服裝、藥品等,“甚至發放洗臉盆、香皂、牙膏、牙刷等,以滿足宏誌班學生日常生活所需,幫助他們(men) 解決(jue) 經濟上的負擔。”
實施宏誌生營養(yang) 改善計劃,對每一名宏誌生給於(yu) 每天5元標準的營養(yang) 補充,孩子們(men) 在學校每天都能有麵包、牛奶等加餐,在營養(yang) 方麵得到了充分的補充。
資料圖為(wei) 京藏宏誌班學生發放的學習(xi) 、生活用品。北京援藏供圖
學校在每學期期末都要組織所有宏誌班增加文化課的拓展性補課。設立宏誌獎學金,以不斷完善的獎勵機製,提高學生學習(xi) 的積極性。同時,為(wei) 宏誌班學生購買(mai) 優(you) 質書(shu) 籍,努力引導學生養(yang) 成閱讀的好習(xi) 慣,提升閱讀量,以此擴充孩子們(men) 的知識儲(chu) 備。
“宏誌班的孩子很團結,他們(men) 同樣懷著感恩之心,努力進步與(yu) 成長。”尼瑪潘多說,孩子們(men) 踴躍參加學校每年組織的博物館參觀、團隊拓展訓練、誌願服務等社會(hui) 實踐活動。此外,學校每年組織學生到北京遊學,到天安門廣場看升國旗,到廣渠門中學追溯宏誌班起源,帶學生爬長城……
資料圖為(wei) 京藏宏誌班文化宣傳(chuan) 牆。北京援藏供圖
“北京教育援藏不光給孩子們(men) 帶來了物質的援助和支持,更重要的是把愛國主義(yi) 教育的種子深深植入學生內(nei) 心。”尼瑪潘多感言,實踐活動既能開闊學生們(men) 的眼界、增長學生們(men) 的見識,又能提升各班級的凝聚力,培養(yang) 良好班風、學風,“如今,宏誌班成了每位學生最向往的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