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記者見麵會(hui) 現場。右二為(wei) 格桑旦增。黃鈺欽 攝
麥色皮膚、體(ti) 格健壯,笑容裏透著和藹,這是格桑旦增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在他的家鄉(xiang) 西藏錯那縣勒門巴民族鄉(xiang) ,今年52歲的格桑旦增還有兩(liang) 個(ge) 廣為(wei) 人知的身份。他既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門巴戲的傳(chuan) 承人,也是一名巡邊戍邊超過38年的基層公務員。
8月31日,中共中央宣傳(chuan) 部舉(ju) 行中外記者見麵會(hui) ,邀請5位“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分享經曆感受,格桑旦增就是其中之一。
格桑旦增的家鄉(xiang) 勒門巴民族鄉(xiang) ,位於(yu) 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錯那縣西南部的原始森林區,平均海拔2350米。那裏氣候溫和濕潤、氧氣充足,是天然高原氧吧,也是門巴族的主要聚集地之一。
不僅(jin) 如此,位於(yu) 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勒門巴民族鄉(xiang) 緊挨印度、不丹,也是中國重要的邊境鄉(xiang) 鎮之一。麵對眼前幾十公裏的巡邊路,格桑旦增一走就是38年。
說起巡邊的開始,格桑旦增直言是受到父親(qin) 次仁旦增的影響。“當年,我的父親(qin) 是農(nong) 奴,沒有人身自由,當牛做馬。西藏解放以後,在黨(dang) 的好政策下,父親(qin) 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後來還擔任了民族鄉(xiang) 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帶領大家巡邊守邊、建設家鄉(xiang) 。”格桑旦增回憶說。
從(cong) 13歲那年起,格桑旦增就跟著父親(qin) 放牧守邊。父親(qin) 最常說的話就是護好牧場、守好國土,那時格桑旦增還小,但守護國土的信念卻在心裏紮下了根。
“這條路,從(cong) 前父親(qin) 走,如今換我們(men) 接著走。”格桑旦增曾在接受媒體(ti) 采訪時這樣說。38年來,這位門巴族“硬漢”在巡邊路上遇到的困難不斷:45公裏的路全靠步行,爬雪山、過泥灘、踩雪地,有時候一走就是幾周,一連幾天都在野外過夜……
“我們(men) 鄉(xiang) 動植物資源豐(feng) 富、地形複雜,這些年大家被蛇咬傷(shang) 和跟野豬正麵較量的事也不在少數。”格桑旦增笑言。
盡管如此,格桑旦增始終恪守“守護邊疆一輩子”的承諾,從(cong) 未想過放棄巡邊守邊,仍堅持每年徒步巡邊600公裏、200次以上。如今,他的女兒(er) 次仁旺姆以及鄉(xiang) 裏18歲至65歲的民眾(zhong) ,也都積極參與(yu) 巡邊守邊工作。守護好祖國疆域的每一寸土地,依舊是這一家三代巡邊人鄭重的諾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