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wei) 遊客在雪拉藏紙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挑選雪拉藏紙。記者 裴聰 通訊員 強旦 格桑次仁 攝
背景資料:
次仁多傑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藏族造紙技藝代表性傳(chuan) 承人,他們(men) 家世代製作藏紙,爺爺次久、父親(qin) 巴珠、叔叔果果都是製作藏紙的手工藝人。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yu) 受到新型紙張的衝(chong) 擊,曾經輝煌上千年的雪拉藏紙業(ye) 衰落了,甚至整個(ge) 雪拉村一度沒有人製作藏紙。可次仁多傑卻帶著大兒(er) 子格桑旦增和小兒(er) 子普瓊,認真地在家做起了藏紙。
2011年,次仁多傑將自家的、縣裏唯一的一家藏紙家庭式作坊,搬到了尼木縣扶貧開發手工藝園,解決(jue) 了在家裏製作藏紙地方狹小、水源短缺等困難,但藏紙製作仍然麵臨(lin) 原材料匱乏、製作工藝複雜、銷路不暢等問題。“隻要有政府扶持,再開發出新型、受歡迎的藏紙旅遊產(chan) 品,雪拉藏紙一定能發揚光大!”次仁多傑對未來充滿希望。
在尼木縣雪拉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雪拉藏紙傳(chuan) 承人——今年72歲的次仁多傑老人至今仍“奮戰”在一線、樂(le) 此不疲,尤其令他欣慰的是,兩(liang) 個(ge) 兒(er) 子的造紙技藝也日漸精湛。目前,大兒(er) 子格桑旦增被評為(wei) 拉薩市級非遺傳(chuan) 承人,小兒(er) 子普瓊為(wei) 縣級非遺傳(chuan) 承人,孫女普珍、丹吉也加入了學習(xi) 的行列。次仁多傑還準備讓兩(liang) 個(ge) 孫子旦增羅布和羅布頓珠子承父業(ye) ,繼續傳(chuan) 承藏紙製作技藝。
10年前,原材料匱乏、銷路難曾是次仁多傑的“心頭病”。如今,作為(wei) 全國第一批10個(ge) “非遺+扶貧”重點支持地區,尼木縣包括雪拉藏紙在內(nei) 的非遺產(chan) 業(ye) 得到了持續發展。2016年,在尼木縣政府的幫助下,次仁多傑家成立了雪拉藏紙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並在縣城經營了一家集製作、展銷和傳(chuan) 授為(wei) 一體(ti) 的藏紙店。
雪拉藏紙的主要原料是狼毒草,采挖後需要5年以上才可以重新生長,這也是雪拉藏紙產(chan) 量較低、產(chan) 品稀缺的原因所在。近年來,次仁多傑一家開始嚐試人工種植狼毒草,同時尼木縣政府也大力推廣狼毒草的人工種植,種植麵積20餘(yu) 畝(mu) ,有望解決(jue) 困擾雪拉藏紙發展所麵臨(lin) 的問題。
“經過幾年的發展,雪拉藏紙從(cong) 單一的產(chan) 品發展到了近10個(ge) 品種,不僅(jin) 可以滿足古籍修複、書(shu) 法、繪畫的需求,還有筆記本、燈籠等文創產(chan) 品供應旅遊市場。”大兒(er) 子格桑旦增信心滿滿地說。2021年,合作社經營收入90多萬(wan) 元,帶動了十幾個(ge) 當地村民就近就業(ye) ,接收20餘(yu) 名學生參與(yu) 傳(chuan) 習(xi) 實踐活動。
“如今能夠傳(chuan) 承好這門祖上傳(chuan) 下來的手藝,除了依靠一代代傳(chuan) 承人的堅守和努力外,更在於(yu) 我們(men) 趕上了一個(ge) 好時代。”格桑旦增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