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上山的路,總是曲折蜿蜒的。
記者一行從(cong) 山南市隆子縣出發,往邊境方向行駛192公裏,便到了玉麥鄉(xiang) 。20世紀60年代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玉麥鄉(xiang) 隻有卓嘎、央宗姐妹和父親(qin) 桑傑曲巴3人。他們(men) 幾十年如一日放牧戍邊,守護家園,守護祖國神聖領土。
2017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卓嘎、央宗兩(liang) 姐妹回信,希望她們(men) “繼續傳(chuan) 承愛國守邊的精神,帶動更多牧民群眾(zhong) 像格桑花一樣紮根在雪域邊陲,做神聖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
我們(men) 剛下車,玉麥村第一書(shu) 記索朗頓珠便迎了上來。
他是央宗的兒(er) 子。2017年,索朗頓珠從(cong) 西藏大學畢業(ye) 後,便回到了玉麥村,繼續傳(chuan) 承著母親(qin) 的事業(ye) 。
“現在,我們(men) 鄉(xiang) 有67戶242人,可多了不少。這得益於(yu) 黨(dang) 和政府的好政策。”索朗頓珠的話,底氣十足。記者在鄉(xiang) 裏漫步——幹淨的街道讓人眼前一亮,家家戶戶高掛五星紅旗,更是讓人感動振奮。
說到這座雪域邊陲的小村落,2010年建立的玉麥邊境派出所總是繞不開的話題。
“那時真苦啊。每年玉麥鄉(xiang) 都有半年多的封山期,簡直是一座‘孤島’。僅(jin) 有9戶32人,是全國人口最少的行政鄉(xiang) 。”剛一建所,民警伍先健便來到這裏工作。
派出所,不僅(jin) 帶來了安寧穩定,更為(wei) 老百姓送去了溫暖嗬護。
村民拉巴次仁家中掛著一幅溫馨照片:民警李永明正在為(wei) 他的兒(er) 子白瑪仁增理發,白瑪仁增笑容燦爛。“玉麥鄉(xiang) 沒有理發店,民警會(hui) 不定期給我們(men) 義(yi) 務理發。”拉巴次仁說。
“常年戍守在這裏,就要把玉麥當家來愛、當家來建,把群眾(zhong) 當親(qin) 人來處、當親(qin) 人來幫。”李永明說,這是所裏每名民警的信條。
走得越深入,就越能了解百姓的困難。去年一次民警走訪發現,不少藏族同胞為(wei) 采集到的貝母銷售問題犯愁。
“我們(men) 雖然不能直播帶貨,但可以線上推廣呀!”微信、微博、抖音成了所裏每位同誌的必備App,最終,他們(men) 居然真把藏藥材、木製手工藝品賣了出去。
“說起增收,少不了援藏同誌的功勞。”索朗頓珠指著不遠處的藏香豬養(yang) 殖項目說,“這是湖南支援建立的,投資1200多萬(wan) 元呢。”
“玉麥種不出青稞,但是有高山牧場、杜鵑雲(yun) 杉,村裏發展旅遊,家家戶戶經營民宿,收入提高了不少。”索朗頓珠表示。
援藏,是實實在在的幫助,是雪中送炭。
“這3年,湖南常德投入1200萬(wan) 元,新建了玉麥鄉(xiang) 史館、文化廣場、消防車庫、玉麥小學圖書(shu) 館等設施,重修了約3公裏巡邊路。”索朗頓珠介紹著援藏情況,“有國家和兄弟省市的支持,加上村民們(men) 的勤勉勞作,生活一定會(hui) 更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