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牧區行·西藏篇】西藏:雪域響徹盛世牧歌
西藏,一片離太陽最近的“雪域淨土”!
從(cong) 珠峰腳下到雅江兩(liang) 岸,從(cong) 草甸牧場到城鄉(xiang) 街巷,120多萬(wan) 平方公裏遼闊土地上,處處有潔白的哈達、吉祥的歌唱,時時聞奶茶飄香、見遍野牛羊……
西藏的發展,寄托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殷殷期望。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總書(shu) 記為(wei) 西藏工作謀篇布局、作出一係列重大部署。2021年7月,總書(shu) 記在西藏考察期間,賦予西藏發展新使命,強調要“抓好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
夏秋之交,我們(men) 開啟了西藏調研之行。一路走來,但見欣榮蓬勃、歲豐(feng) 人和,一派“加速奔跑”的發展勢頭,滿目“時不我待”的進取身影!
我們(men) 深感:今日西藏,滿懷擺脫貧困、實現小康的喜悅,正向著更美好的明天加速前行。雪域兒(er) 女躍馬揚鞭、奮力逐夢,讓“四件大事”落實有力、碩果盈枝,令幸福生活華彩綻放、春光無限……
在位於(yu) 西藏山南市浪卡子縣羊卓雍錯以南的普莫雍錯,巨大的湖麵被群山環繞,海天相接,美不勝收。徐道超攝/光明圖片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仲巴縣高原牧場風光。何宇恒攝/光明圖片
掃碼看視頻 傾(qing) 聽一曲雪域歡歌
民族同心,家園穩定安寧
“貢卡姆桑(您好)!”剛出貢嘎機場,此行司機兼向導——年過六旬的普布啦(啦,藏語後綴,表示尊稱)熱情地迎了上來,幫我們(men) 裝好行李,即向“陽光之城”拉薩進發。
爽朗健談的普布啦介紹著沿途風景,音樂(le) 汩汩在耳邊流淌——“太陽和月亮,是一個(ge) 媽媽的女兒(er) ,她們(men) 的媽媽叫光明;藏族和漢族,是一個(ge) 媽媽的女兒(er) ,我們(men) 的媽媽叫中國……”
話題,自然從(cong) 民族團結開始。
見多識廣的普布啦,對西藏開展的“民族團結一家親(qin) ”活動甚為(wei) 熟悉:
每年9月是全區“民族團結進步宣傳(chuan) 月”;民族團結教育進入大中小學課堂;評選民族團結進步“身邊榜樣”……
相親(qin) 相愛的同胞、和衷共濟的人民,為(wei) 西藏快速發展築牢了根基,插上了雙翼。
“各族同胞就是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普布啦黧黑的臉上笑容明亮。
“酥油茶一起喝,有難處一起扛”
走訪的第一站,是拉薩八廓街道魯固社區。
千年八廓街,兩(liang) 側(ce) 店鋪林立、人流熙攘。2021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駐足感慨:“各民族文化在這裏交流交往交融,我們(men) 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在這裏其樂(le) 融融。”
距社區幾百米的大昭寺旁,唐蕃會(hui) 盟碑無聲訴說著文成、金城公主嫁到吐蕃締結的漢藏友好:“社稷如一,結立大和盟約,永無渝替……”
“魯固人天天從(cong) 這兒(er) 經過,民族團結四個(ge) 字,印在心裏了。”社區居委會(hui) 主任索朗江村特意選在這裏見麵,“我們(men) 常說:相親(qin) 相愛,猶如茶與(yu) 鹽巴。你看,茶葉,還是文成公主帶來的呢!”
跟著這位80後大學畢業(ye) 生走進社區,一間平房裏傳(chuan) 出對話聲:“公園怎麽(me) 說?公交站呢?答對啦!下次再有遊客問路,你就不用急得轉圈圈了呀!”
推開門,十幾位漢藏群眾(zhong) 圍桌而坐,兩(liang) 麵書(shu) 架上擺滿漢文、藏文圖書(shu) 。索朗江村介紹,這是社區“雙語書(shu) 屋”,每逢周三、周五,都會(hui) 組織“雙語學習(xi) 小課堂”。
“語言通了,心的距離更近了。”68歲的次竹嘎已在小課堂學習(xi) 一年,大有收獲,“社區這樣的做法還有很多!黨(dang) 建活動、入戶宣講、文藝演出……讓鄰裏間越來越和睦。”
魯固社區有11個(ge) 民族、2500多戶,彼此之間感情好得很!最讓索朗江村自豪的,是大家麵對困難時的相互關(guan) 愛。
四川人王國芳已在拉薩經商十多年,我們(men) 到訪時,她正忙著理貨。說起房東(dong) 巴桑卓嘎的好,她連聲稱讚:“好阿佳(姐姐)!遇到事總為(wei) 我們(men) 著想。”
巴桑卓嘎有30多間屋子,租給王國芳等外來戶。2020年春,疫情讓八廓街冷清下來,商戶們(men) 的生意暫時停擺。
王國芳正發愁,巴桑卓嘎的電話打來了:“別擔心,這個(ge) 月的房租,免了!”
“我激動得一下子站起來,想握著她的手說謝謝。”王國芳說,巴桑卓嘎給所有住戶都免了租,還給困難戶送去吃用。後來,“免租期”多次延長,減免租金好幾十萬(wan) 元!
“其實阿佳也不寬裕。為(wei) 建房子,她借了親(qin) 戚180多萬(wan) 元,每個(ge) 月還有貸款要還。”王國芳說。
這樣的故事,在魯固社區比比皆是。
“酥油茶一起喝,有難處一起扛。”索朗江村說,“現在,誰家遇到煩心事,社區各族‘家人’都會(hui) 主動幫,氛圍特別好。”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
剛下過一陣急雨,那曲市色尼區塔恰拉姆社區的“民族團結文化牆”上濺了泥水。兩(liang) 位藏族婦女彎腰擦拭著,“可不能髒!這是我們(men) 的‘諾布’(寶貝)”。
“‘寶貝’的是人心,是各族群眾(zhong) 間金子般的感情!”社區居委會(hui) 主任次仁牙措的臉上滿是笑容,“這麽(me) 大個(ge) 社區——1292戶、6個(ge) 民族,已經14年‘零糾紛零矛盾’啦!”
走進社區活動室,“民族團結理事會(hui) ”正在開例會(hui) 。
“今天主要是落實困難家庭的‘微心願’。天快冷了,羽絨服、棉皮鞋,這方麵需求比較多。”
“買(mai) !這個(ge) 我領了。我們(men) 回族居民再認領兩(liang) 項”……
次仁牙措告訴記者,“理事會(hui) 就是把轄區各民族代表組織起來,讓大家都有發言權”。
社區的團結故事說不完。次仁牙措帶著我們(men) 去“眼見為(wei) 實”。
第一站,是社區農(nong) 牧民綜合經濟合作社蔬菜配送中心。渦輪清洗、切丁、真空包裝……各式機器運轉有序,幾位身穿工裝的婦女熟練操作,門外,一箱箱淨菜被裝上廂式配送車。“合作社還有度假村、物業(ye) 公司、糌粑加工廠,壯大了集體(ti) 經濟,也為(wei) 30多個(ge) 居民解決(jue) 了就業(ye) 。”次仁牙措說,“這一切,離不開漢族同胞李含勇。”
6年前,合作社剛開始建,急需能人指路。社區向轄區企業(ye) 金誠青稞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含勇求助,他一口答應,分析市場、注冊(ce) 品牌……每個(ge) 環節手把手教。這種幫助,今天還在延續。
李含勇告訴記者,自己來那曲創業(ye) 20年,得到無數幫助:“有一次,我騎電動三輪送貨,車壞在馬路當中。‘呼啦’一下子,路人全跑來幫我抬車……這樣的事,太多啦。”
第二站,是回族同胞馬可立洛的店鋪。
“1998年,我在那曲開飯館虧(kui) 了本,後來跟次仁多吉學修摩托車。他從(cong) 零開始教,得知我交不起房租,還讓我一家免費住他店裏。”馬可立洛回憶。
幾年後,馬可立洛的修理鋪開張,沒錢買(mai) 零配件,近旁的藏族同行二話不說:“我店裏的先拿去用!”馬可立洛感慨:“就衝(chong) 這,我也‘紮’在那曲不走了!”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以心換心,才能民族和諧,社會(hui) 安定。社區是這樣,祖國當然也是!”次仁牙措感觸頗深。
“愛上西藏的人啊,像格桑花一樣多”
微風吹過雅礱河穀,瓊結河上薄霧漸消。尋著“嗡嗡”的水磨聲,記者走進山南市瓊結縣加麻鄉(xiang) 尼瑪曲宗的小院。女主人用圍裙擦擦滿手麵粉:“正磨糌粑呢!一會(hui) 兒(er) 嚐嚐呀。”
尼瑪曲宗前些年創辦糌粑加工廠時,常遇到一些小磕絆:“好在鄉(xiang) 裏支持。我常說,有困難,找小吳!”
“小吳”名叫吳順喜,是加麻鄉(xiang) 組織委員。2015年3月,湖北文理學院“格桑花”支教團赴瓊結縣中學支教,正讀大三的他任領隊。初來乍到,生活雖苦,但藏族孩子毫不掩飾的愛,很快“暖化”了他。半年後,支教結束,淚別高原;又過半年,他回來了:“畢業(ye) 了,不走了!”
他進機關(guan) 工作,很快就主動下基層,任村第一書(shu) 記。閑時去群眾(zhong) 家勤走訪,農(nong) 忙挽起褲腿就下田;幫住戶解決(jue) 飲水問題,給娃娃們(men) 輔導功課……一來二去,村民們(men) 認可了他,一句句“書(shu) 記啦,突及切(謝謝)”,常讓他“甜上好半天”。
正說著,吳順喜手機響了:“是我的‘藏族弟弟’——索朗加措!”視頻電話裏,一身牛仔服的大學生叫著“喜哥”,和他聊起身在異鄉(xiang) 的喜憂。
支教那年,吳順喜是索朗加措的英語老師:“剛開始,他英語隻考了27分。我天天幫他補習(xi) ,一個(ge) 學期後,成績居然到了69分!”“師與(yu) 生”變成了“兄弟倆(lia) ”。在吳順喜幫助下,索朗加措的成績節節高,終於(yu) 如願走進大學校門。
“像你這樣愛上西藏的,多嗎?”記者問。
“像格桑花一樣多!”吳順喜脫口而出。
讓他不覺得孤單的,是一個(ge) 數量龐大、遍布西藏的群體(ti) 。
“記得剛到山南,我就在一個(ge) 交叉路口被震住了——路口一側(ce) 是湖南路,一側(ce) 是湖北大道。我知道,正是援藏幹部等廣大建設者的到來,才讓西藏有了今日變化,才有了這些充滿感恩的路。”
1994年至今,近1.2萬(wan) 名各地援藏幹部人才來到西藏;2015年以來,1600多名醫務人員、1600多名教育工作者“組團”上高原……他們(men) 如紅柳般紮根奉獻,成為(wei) 西藏各族同胞最親(qin) 密的同行者。
“年紀稍大、深受喜愛的援藏幹部,群眾(zhong) 叫他們(men) ‘好爸啦’。”吳順喜目光晶亮,“聲音裏,滿是親(qin) 密和信賴……”
發展提速,日子淌著蜜糖
林芝至山南的219國道蜿蜒起伏,一路上,普布啦講了很多交通變遷的故事。
“這地方,以前雄鷹才能飛過!現在,也通了車、架起橋、有了高鐵!原來要走兩(liang) 天的路,現在輪子一轉,用不了半天就到了”……
感慨萬(wan) 端的何止他呢?行走在西藏,我們(men) 常常聽到幸福的譬喻:日子淌著蜜糖,心上照著太陽。
調研中,人們(men) 一次次自豪地擺出變化、列出數字——十年來,西藏城鄉(xiang)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了1.5倍、2倍,增速連續七年位居全國首位;“兩(liang) 不愁三保障”全麵實現,62.8萬(wan) 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人均預期壽命提高至72.19歲……
是啊,正是這樣的“奔跑加速度”,換來了“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生活巨變!
“幾代人盼望的路,通了”
清晨的霧氣,彌漫在翠色欲滴的墨脫拉貢茶場。沿著山勢,茶樹叢(cong) 叢(cong) 疊疊,芽葉清香四溢。
林芝市墨脫縣,中國最後一個(ge) 通公路的縣城。這朵盛放在雅魯藏布江下遊的“隱秘的蓮花”,千百年來被聳峙的雪山攬在懷中,成為(wei) 幾近與(yu) 世隔絕的“高原孤島”。
20世紀60年代起,建設墨脫公路的艱難探索就開始了。然而,由於(yu) 地勢複雜險峻、自然災害頻發等原因,公路一直未能完全建成。
墨脫的路,是黨(dang) 和國家牽掛的大事。2013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詢問來自墨脫的全國人大代表白瑪曲珍:“現在到墨脫的路通了沒有?”就在那年10月,全長117公裏的紮(木)墨(脫)公路建成,幾代人盼望的路,通了!“腳板下的墨脫”成了“車輪上的墨脫”!
即便今天,從(cong) 林芝市趕往墨脫,也得8個(ge) 多小時。一路上,左有深峽絕壁、右有雲(yun) 濤霧海,抬頭巉岩危懸、俯瞰清流激湍,美得出塵絕世,也險得驚心動魄。然而,對墨脫人來說,這樣的路已屬來之不易。
茶樹叢(cong) 中,我們(men) 遇到種茶近10年的桑傑頓珠。他說:“早先路不通,種茶也賣不出去,隻好種些玉米、雞爪穀勉強填飽肚子。現在路通了,茶葉變成了‘金葉子’!”他伸出三個(ge) 指頭:“每年賣茶能掙3萬(wan) 多元。家裏房子蓋了,卡車買(mai) 了,女兒(er) 也用上平板電腦了。”
“公路通,才有‘路路通’!”林芝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旦真次仁記憶猶新,“6歲時,我就跟著馬幫,從(cong) 老家米林縣牧區往墨脫運物資。走啊走啊,鞋子磨穿了好幾雙,足足走了一個(ge) 多月。那時的墨脫,樓房、電、網……啥都沒有!公路一通,短短幾年,都‘長’出來了!”
生活在高山峽穀的人們(men) ,對路有著最深切的渴望。十年來,他們(men) 見證著不敢想象的奇跡——現在縣鄉(xiang) 村全部通了公路,拉薩至山南、林芝、那曲高等級公路通車,川藏鐵路全線開工建設,國際國內(nei) 航線開辟152條,綜合立體(ti) 交通網基本建成……
“馬上又有大喜事!”桑傑頓珠眉飛色舞,“墨脫第二條‘致富路’就要通車,從(cong) 林芝來隻要4小時!”
記者知道,他說的是已於(yu) 近日全線建成的派(鎮)墨(脫)公路。通車後,林芝至墨脫的公路裏程將由346公裏縮短為(wei) 180公裏。
“加入合作社,牧場都能生金子”
踏上海拔4700米的羌塘草原,恍若置身雲(yun) 的海洋。成群犛牛綴滿草場,仿佛雲(yun) 朵投下的影子。驀地,牧人吹起嘹亮的呼哨,伴著手中烏(wu) 朵(犛牛毛製作的拋石繩)打出的脆響,利箭一樣刺破長空……
下午6點,我們(men) 來到距那曲市區60公裏的聶榮縣瑪爾雜村。
“犛牛吃了一天草,該回來入圈嘍。喏,那是在招呼不著家的強家夥(huo) 。”52歲的村長才珠指著那位牧人說。
一陣奶香飄來,引得記者走進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工坊。一鍋牛奶正在鐵皮爐子上冒熱氣,旁邊的牛奶分離機傳(chuan) 出“嘩嘩”攪拌聲。機器停下,幾位婦女把鮮黃誘人的酥油撈出來,放進冷水浸浸,雙手使勁擠壓、拍打,一坨圓墩墩的酥油便成型了。
“這機器好用!做酥油比以前快多了。”身穿棕紅藏袍的羅布措姆介紹,一斤酥油80元到100元,還有犛牛肉幹、酸奶、奶製品“拉拉”,都是合作社的拳頭產(chan) 品。
“除了賣,這些產(chan) 品也分給牧民。去年全村分紅有80多萬(wan) 元!”才珠攤開賬簿,“2009年成立合作社時,共有犛牛83頭,人均年收入不到500元。現在犛牛700頭打不住,人均年收入超過12000元。牧民說,加入合作社,牧場都能生金子……”
話音未落,一個(ge) 汗涔涔的身影來到麵前。才珠一拍手:“桑亞(ya) ,剛才趕牛的牧民。去他家看看吧!”
從(cong) 合作社到桑亞(ya) 家約300米,這位中年漢子的講解幾乎沒停。
“這是電子壓水井,從(cong) 接水到拎進家門,五分鍾!過去,得背大桶、拎小桶去河裏取水,來回折騰一小時。”
“現在放牛威風得很,騎摩托車去!像風那麽(me) 快。”
“家家都有小皮卡,想去趟拉薩,說走就走……”
一座獨院平房出現在眼前。走進桑亞(ya) 家,成套藏式實木雕花家具油亮厚重,桌上4個(ge) 大木盒,盛滿犛牛肉幹、“拉拉”、炸油餜、糖果。
“房子4間,四年前政府給蓋的,我們(men) 一分錢沒出,簡直做夢一樣!”桑亞(ya) 感歎。
“以前住的是草坯房,點的是酥油燈,吃的是糌粑就清茶。現在電燈明晃晃,電視節目看不過來;肉啊點心啊隨時有,娃娃的嘴都吃刁了。”女主人米瑪卓瑪攬著小女兒(er) ,言笑晏晏。
牆上貼滿獎狀和喜報,桑亞(ya) 指給大家看:合作社養(yang) 牛先進個(ge) 人、鄉(xiang) 級優(you) 秀草管員、先進務工個(ge) 人……生活好了,桑亞(ya) 和牧民們(men) 的精氣神更足了,“走路都帶風,步子更是快”!
“政策這麽(me) 好,要加油幹啊。”桑亞(ya) 說,“我三個(ge) 娃娃,兩(liang) 個(ge) 兒(er) 子念中學,女兒(er) 上幼兒(er) 園。我要靠雙手供他們(men) 上大學,讓娃娃們(men) 更爭(zheng) 氣!”
“小辣椒變成了‘搖錢樹’”
“歡迎來到‘火辣辣’的朗縣!”林芝市朗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洛桑次成握住我們(men) 的手,身後宣傳(chuan) 欄裏,“西藏辣椒之鄉(xiang) ”的介紹頗詳細。
走進辣椒加工車間,一股辛香嗆鼻的氣味穿透口罩。
“我們(men) 的主打品種是小牛角,味道‘牛’得很!”拈起一枚渾身紫黑的辣椒遞給記者,洛桑次成幽默地說,“為(wei) 啥‘黑著臉’?因為(wei) 花青素含量特別高!”產(chan) 品展示架上,彩椒醬、藏香豬辣醬、辣椒麵、油辣子,林林總總十幾種。
“銷路怎麽(me) 樣?”記者問。
“過去是村民坐路邊等人收購,或者散著賣。現在多了兩(liang) 條銷路!一條,是去年6月通車的拉林鐵路,朗縣是站點。保守估算,帶動辣椒銷售六七十噸!”
另一條呢?洛桑次成帶我們(men) 來到托麥村辣椒種植基地。
“這裏的辣椒是高原陽光的產(chan) 物,被授予農(nong) 產(chan) 品地理標誌……”地頭,帶貨達人阿佳旺姆正對著手機推介。直播頁麵上,網友下單和評論飛快滾動。
“不到3分鍾,1000斤就搶沒了!一次直播賣出2.1萬(wan) 斤,創收20多萬(wan) 元!”托麥村駐村工作隊第一書(shu) 記達娃卓瑪喜上眉梢。
“政府牽頭、網紅帶貨,‘網絡直通車’開往全國,小辣椒變成了‘搖錢樹’!”洛桑次成說得形象。
青年種植戶阿旺旦增專(zhuan) 門從(cong) 洞嘎鎮趕來學帶貨。他家的4個(ge) 大棚還有5畝(mu) 地都種了辣椒。“大棚辣椒能長6個(ge) 月、收4茬,2月份反季節上市,一斤賣30元。到辣椒紮堆時,就賣辣椒麵,一斤也能到25元。算下來,一年收入七八萬(wan) 元沒問題。”看到直播這麽(me) 火,他的“小算盤”更響了:“今年,得把5畝(mu) 地也蓋上大棚,還要深加工、增加品種,甚至也嚐試開個(ge) 播,看銷量能不能‘嗖’地衝(chong) 天……”
阿佳旺姆的目光,看得更遠。最近,一組數據吸引著她:2021年,西藏網上零售額189.7億(yi) 元,同比增長61.1%,增速居全國第一。“瞧,未來想象空間很大哦!”她滿懷信心地說。
生態為(wei) 先,守護千山萬(wan) 水
皚皚雪原,莽莽林海,千山聳立,萬(wan) 水奔流。西藏的雄奇壯美,經得住最挑剔的目光審視;而“地球第三極”的生態安全,更需以最珍愛的心態守護。
從(cong) 拉薩河穀日漸蔥鬱的濯濯童山,到雅江兩(liang) 岸扼住風沙的綠色屏障;從(cong) 藏北羌塘草原上輕靈騰躍的上萬(wan) 隻藏羚羊,到山南加查峽穀裏從(cong) 容出沒的一群群藏獼猴……穿行高原,我們(men) 時時沉醉於(yu) 大自然滌目洗心的勝景,屢屢震撼於(yu) 雪域兒(er) 女守護家園的偉(wei) 力。
“必須堅持生態保護第一。”這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的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中一項重要任務。發展再快,也不能以犧牲生態為(wei) 代價(jia) ;嗬護生態,要有分秒必爭(zheng) 的果決(jue) 行動!
十年來,30多部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先後出台,保障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的法治之網越織越密。今天,西藏超過一半區域被列入最嚴(yan) 格保護範圍;生態保護紅線麵積超60.8萬(wan) 平方公裏;自然保護區麵積占全區國土麵積三分之一以上。最嚴(yan) 格的生態保護政策,留住了最純淨的發展底色——全區環境空氣質量優(you) 良率達99.8%,地表水水質達標率100%,草原綜合植被蓋度47.14%。
西藏,依然是世界上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打破那曲‘不長樹’的魔咒”
“全國唯一不長樹的城市”,這頂“帽子”,那曲人做夢都想摘掉。
為(wei) 什麽(me) 不長樹?除了均值4500米的海拔、40%的含氧量,還有凍土層深、風大溫低、植株生長期短……都說“遠在阿裏、險在昌都、苦在那曲”,看來那曲的苦,連草木都遭不住。
然而,這裏的人們(men) 心意堅決(jue) ,誓要“打破那曲‘不長樹’的魔咒”!
“這片林子,是政府2008年投入40多萬(wan) 元種下的。12畝(mu) 地,當時已是破天荒了!”在次曲河畔的高寒植樹試種1號基地,那曲市林草局生態修複科科長次吉回憶。
樹不高,更不壯,卻朝天空倔強地伸展枝丫。記者走近較高的一棵,細看標牌:高山柳,2008年7月栽,高2.9米。
20世紀90年代起,那曲開始科技植樹的艱辛探索。二三十年下來,高山柳、北京楊等樹種終於(yu) 紮根!近些年,黨(dang) 和國家的投入持續加大,那曲“綠起來”的信心更足了。
來到科技部重大專(zhuan) 項、位於(yu) 城北的那曲城鎮植樹關(guan) 鍵技術研發與(yu) 綠化模式示範試驗基地,項目負責人、內(nei) 蒙古億(yi) 利集團工程師孫實強正在林間巡視。他周圍是錯落有致的雲(yun) 杉樹,大多剛半人高。
“甭看長得慢,都是英雄樹!頭一年種下去,越冬成活率將將30%。現在,成活率75%。”這位內(nei) 蒙古漢子不到40歲,已滿麵滄桑。
來那曲快7年了,他眼瞅著雲(yun) 杉從(cong) 年增高二三厘米到七八厘米。後來,圓柏、烏(wu) 柳、紫葉小檗……也加入這個(ge) 占地625畝(mu) 的大家庭,8個(ge) 樹種,總量達30萬(wan) 株。甚至,還有了一片花海——黃白相間的金銀露梅開得灼灼粲粲,旁邊一叢(cong) 叢(cong) 馬蘭(lan) 枝葉翠挺,醞釀花期。
“靠的是科技後盾。”孫實強指點著:生態大數據係統、物候監測係統等設備有序運轉,開頂式增溫溫室技術、藍鈦膜土壤增溫技術、防紫外線霧化噴淋技術等智能化科技隨時護航。
“頭幾年,這裏靜得讓人發慌。一天,突然聽到鳥叫。出去一看,嗬,有鳥來搭窩了!從(cong) 那以後,越來越多的鳥來唱歌,真好聽!”孫實強望向樹梢的目光滿是欣喜。
現在,那曲有了1200米的街道綠化帶,很多單位大院裏都長起小樹林,總共7萬(wan) 多棵。2021年11月,那曲鄭重宣布:海拔4300米以下,已經不見無樹村!
“保護好這片綠寶石一樣的濕地”
翻越青黛流嵐的米拉山,便進入林芝地界。雅尼國家濕地公園如一幅青綠相間的怡人畫卷,在眼前鋪展。登高四望,澄澈如練的尼洋河緩緩流淌,河中沙洲條條、草木茵茵;雅魯藏布江裹泥挾沙奔湧而來,與(yu) 尼洋河激情相擁,留下濁清分明的水線,攜手奔向群青深處。
“我們(men) 的觀測站,就建在江河交匯的三角洲上。”西藏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拉瓊抬手一指。
雅尼濕地生態係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是西藏首個(ge) 國家級濕地生態係統觀測研究站,今年7月正式掛牌。這些天,拉瓊正帶著團隊實地考察監測布點、安裝調試設備。
“去年以來,我們(men) 開展了先期監測,完成了植物、鳥類、昆蟲、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多樣性的本底調查。未來,還要對大氣、水質水文、土壤等進行監測,讓濕地數據24小時不斷線!”拉瓊躊躇滿誌。
“要堅持保護優(you) 先,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西藏的殷殷叮嚀,拉瓊記得牢牢的。他從(cong) 手機裏翻出一張照片:“我在這裏拍到的。看,從(cong) 上到下,冰川、雪峰、草甸、森林、農(nong) 田、水流、河沙……一座山,就凝縮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你說,該不該好好研究、保護?”
“必須的!要像愛惜眼睛那樣保護。”景區講解員央珍點頭。她引我們(men) 沿木棧道進入河穀,在沙洲上看水鳥翔舞、聽江風穿林。
一位藍馬甲從(cong) 林間鑽了出來,雙眼掃視地麵,熟練地用長夾子夾起垃圾。
“今天收獲不少嘛!”央珍和他打招呼,並介紹:“這是次仁平措,我們(men) 的26個(ge) 濕地管護員之一,每周來三天,從(cong) 早忙到晚!”
身材健碩的次仁平措咧嘴一笑:“一天好幾千遊客,垃圾要及時撿!忙完這個(ge) ,還要劃船去巡邏……”
“巡邏?是為(wei) 撿水裏的垃圾嗎?”記者好奇。
“那不止,任務可多了!”次仁平措說,“要打撈漂浮的樹枝,勸阻人打鳥、釣魚、挖沙石。抽煙更不行,必須勸說掐掉!林子最怕火。”
次仁平措回憶,以前這裏也曾生態退化,沙塵張狂得很。直到2009年,濕地公園試點建設,種樹護水、恢複草甸、整治河道……漸漸地,山明水秀、林長草豐(feng) 的景色回來了。2016年,濕地公園正式運營,遊客從(cong) 天南海北湧來,次仁平措們(men) 吃上了旅遊飯。
“現在,村裏好多人家都開了旅館,種了果樹。”次仁平措滿眼笑意,“大家都說,要保護好這片綠寶石一樣的濕地,是它帶來了幸福!”
這時,一陣歌聲飄來。熱門打卡地尼洋河玻璃棧道旁的水果攤上,一位佩著鬆石耳環的大姐一邊為(wei) 遊客削水果,一邊唱著歡快的工布民歌:“高原的天空是多麽(me) 晴朗,白雲(yun) 飄在河麵上,我站在岸邊,快樂(le) 歌唱,歌唱尼洋河的幸福好時光……”
“我們(men) 和黑頸鶴共同的家”
因為(wei) “高原神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的到來,每年10月中旬成了拉薩林周縣卡東(dong) 村村民丹增最盼望的日子。次年3月鳥群北飛,他又會(hui) 失落好幾天。“家人一樣的感情!”老人喃喃地說。
林周,“拉薩糧倉(cang) ”,遠近聞名的黑頸鶴越冬地。2003年,這裏成為(wei)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組建起百姓巡護隊。記者造訪時已是初秋,澎波河穀灘塗遍布、草甸泛黃。“等到這裏金燦燦時,或者落了雪,衝(chong) 衝(chong) (黑頸鶴)就該帶著新出生的小家夥(huo) 們(men) 回來啦!”丹增憧憬著。
丹增是保護區的巡護員,整個(ge) 冬天都要出野外,每天騎摩托巡邏觀察、投食、救助。不到3年,就騎壞了一輛摩托。但他不覺得累,而是打心眼裏歡喜。“丹增上崗7年,對黑頸鶴特別有感情,這樣的巡護員我們(men) 有9位。”林周縣林草局局長貢秋卓瑪介紹。
給黑頸鶴療傷(shang) 是巡護員必備的本事。清潔傷(shang) 口,把消炎藥碾成粉、拌上酥油,敷藥,包紮……53歲的達娃卓嘎技術純熟,至今已救助了七八隻傷(shang) 鶴。
“也有傷(shang) 心事。10年前,我救下一隻左腿斷掉的衝(chong) 衝(chong) ,不知是電擊的,還是偷獵者幹的。精心照顧了一年多,林業(ye) 局也來看過幾次,可傷(shang) 太重,沒留住……”達娃卓嘎滿眼痛惜。
“阿佳,別傷(shang) 心!現在咱林周再沒有偷獵、傷(shang) 害黑頸鶴的事了,大家都很愛護,這是你們(men) 的功勞!”貢秋卓瑪安慰她。
“那是真的,我們(men) 常說,一個(ge) 巡護員帶動一家子,一家人帶動一村子。”達娃卓嘎笑了,“現在,經常有人打來電話,報告黑頸鶴行蹤,還有的把傷(shang) 鶴抱上門來。大家說,卓嘎,快教我們(men) 給衝(chong) 衝(chong) 治病,林周是我們(men) 和黑頸鶴共同的家,人人都是巡護員!”
強邊興(xing) 邊,牢記“國是中國”
清晨,太陽緩緩升起,從(cong) 珠峰腳下到藏北草原,漸次披上金色霞光。在這片古老土地清晰的輪廓線上,624個(ge) 邊境小康村逐一醒來。
去任一邊境村,皆長路遙迢,但有無窮能量為(wei) 我們(men) 續航——
在林芝通往南伊珞巴民族鄉(xiang) 的路旁,一座石碑赫然挺立,“守土固邊,祖國萬(wan) 歲”的碑文被擦得鋥亮;在米林縣瓊林村凝碧流翠的草原上,一麵巨幅國旗向著天空浩然鋪展;在靠近邊境的玉麥河穀,“家是玉麥,國是中國”,8個(ge) 鮮紅大字直抵人心……
國強邊穩幸福來。在黨(dang) 中央部署下,近些年,西藏加快實施以“神聖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為(wei) 主題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固邊興(xing) 邊富民行動全麵展開。
2021年考察西藏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特意強調:“要加強邊境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各族群眾(zhong) 紮根邊陲、守護國土、建設家鄉(xiang) 。”今天,長達4000多公裏的邊境線上,水、電、路、居等基礎設施全麵改善,一個(ge) 個(ge) 村莊裏,男女老幼攜手守護國境,和邊防戰士們(men) 一起唱著最愛的歌:“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國,我用生命捍衛守候……”
“父子接力,是為(wei) 了祖國和家鄉(xiang) ”
從(cong) 阿裏地區劄達縣城出發,穿過鬼斧神工的土林,翻過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終於(yu) ,林茂水清的底雅鄉(xiang) 映入眼簾。
我們(men) 默數行程:260公裏,轉過383道彎,曆時4個(ge) 半小時。
來到河穀腹地的底雅村,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次仁羅布正安排全村巡邊事務。年近花甲的他腰身筆挺,一舉(ju) 一動雷厲風行。聽記者誇他“真精神”,次仁羅布自豪地說:“當過15年兵!得有個(ge) 軍(jun) 人的樣子。”
幼年時,在常年大雪封山的家鄉(xiang) ,他見到的第一位漢族同胞就是“金珠瑪米”解放軍(jun) 。“都很熱情和氣,常給老鄉(xiang) 幫忙,接觸多了,我也有了當兵的念頭。”1984年,次仁羅布如願以償(chang) ,成為(wei) 底雅鄉(xiang) 第一位參軍(jun) 的年輕人,在家鄉(xiang) 戍守邊防。
他不識字,班長手把手教;不懂政策,漢族戰友隨時輔導。在軍(jun) 隊,他榮立六次三等功,結下許多不同民族的兄弟。
退伍後,軍(jun) 營成了他放不下的夢。兒(er) 子仁增加措剛上中學,他就開始念叨:高中畢業(ye) 後,當兵去!
“聽爸啦的去當兵,還是到外麵闖世界?我也猶豫過。直到最後選擇了軍(jun) 營,第一次巡邏時,親(qin) 手觸摸祖國的界碑,我突然明白:父子接力,是為(wei) 了祖國和家鄉(xiang) 。守護在這裏,心裏最踏實,活得最有價(jia) 值!”24歲的小夥(huo) 子血氣方剛。
他站崗的哨位,正是父親(qin) 站過的地方。有時,父親(qin) 會(hui) 特意來這裏轉轉,一個(ge) 默契的對視,便傳(chuan) 遞了兩(liang) 代戍邊人的滾燙情感。現在,仁增加措不但是技術過硬的汽車尖兵,還成為(wei) 一名軍(jun) 醫,遇到群眾(zhong) 得了急症,總是第一時間幫著救治。次仁羅布也總帶著全村人,為(wei) 邊防部隊籌集馬料、運送物資,延續著軍(jun) 人那份不變初心。
父子間的接力,是西藏軍(jun) 地攜手戍邊的生動縮影。
“巡邊的人,越來越多了”
海拔5200多米的莫嘎拉山,兀立在山南隆子縣加玉鄉(xiang) 最高處。山下,11位村民正在檢查摩托車,準備上山巡邏。
“油都加夠了吧?望遠鏡、打氣筒、鐵鍬帶好了嗎?”巡邊騎行隊隊長、85後旦增羅布仔細詢問。
“轟,轟轟……”隊伍出發了。旦增羅布帶頭向山坡衝(chong) 去,熟稔地避開亂(luan) 石、擦過崖壁。
“滴滴”,胸前的對講機響了。“隊長,後胎爆了!”是尼瑪多吉。
旦增羅布調轉車頭向他駛去,檢查車況:“被石頭紮破的。你先坐我的車,回來再解決(jue) 。”
路,越走越險;風,越刮越大。旦增羅布又回到打頭位置,突然,尼瑪多吉在後座上大喊:“山上有滾石,小心!”
大家刹住車,合力搬開落石,保持道路暢通。
個(ge) 把小時後,行到山路盡頭。隊員們(men) 停車、背包,向深山走去。
不遠的巨石上,中國二字格外醒目。“是我們(men) 噴的,提醒人們(men) ,這是我們(men) 的國土,我們(men) 的家。”旦增羅布說著,掏出油漆罐給字補色。
巡查一圈後,騎車下山。粗略一算,走了16公裏。“以前,我們(men) 巡邏隻能步行,16公裏得走一天。現在,路這麽(me) 好,摩托車一發動,來回上百公裏隻要七八個(ge) 小時。巡邊的人,越來越多了!”旦增羅布說。
旦增羅布和夥(huo) 伴們(men) 心裏,始終牢記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隆子縣玉麥鄉(xiang) 卓嘎、央宗姐妹回信的諄諄囑托。
“玉麥離我們(men) 100多公裏,總書(shu) 記的話也是對我們(men) 所有牧民的囑托!尤其是這句:‘祖國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們(men) 都要看好守好。’給我的激勵太大了!我一定用全部力氣把邊境線守護好!”
“興(xing) 村富民,就能更好守護邊疆”
瓊林村,藏在風景如畫的南伊溝深處。
一下車,一座珞巴風格的小木屋出現在眼前,屋裏有展示珞巴族生活變遷、邊境保衛、國防教育情況的實物、圖片,人們(men) 親(qin) 切地稱之為(wei) “紅色小牧屋”。
貴州小夥(huo) 楊傑雯,2017年作為(wei) 自治區引進人才來到林芝市米林縣,現在,擔任瓊林村第一書(shu) 記已有一年半。我們(men) 走進展室,清瘦精幹的他正在給幾位遊客講解:“新中國成立前,珞巴族群眾(zhong) 一直生活在深山老林,過著居無定所、食不果腹的遊獵生活,一件羊皮穿四季,白天是衣服,晚上當被子……”
近些年,黨(dang) 和政府為(wei) 邊境村修路、架橋、通電、建基站……村裏有了幼兒(er) 園、衛生室、小賣部,群眾(zhong) 搬進小庭院、用上自來水,柏油路通到家門口。有群眾(zhong) 感慨:“家鄉(xiang) 的變化,趕上城市了!”
好日子從(cong) 何而來,又怎樣持續?楊傑雯認為(wei) ,靠國家關(guan) 心,更靠村民奮鬥,“興(xing) 村富民,就能更好守護邊疆”。
他算起收入賬:生態好了,村裏有靈芝菌溫室大棚53畝(mu) 、49座,2021年總收益超百萬(wan) 元;遊客多了,村民端上旅遊飯碗,集體(ti) 經營珞巴特色餐館和休閑小吃;參與(yu) 廣了,絕大部分村民都有活兒(er) 幹,去年人均收入超2萬(wan) 元。
沿著平整潔淨的水泥路,我們(men) 來到相隔不遠的才召村。
“哢哢,哢哢……”循聲走進珞巴織布工坊,六七台木質織機一字排開,身穿珞巴服飾的非遺傳(chuan) 承人達娃和徒弟亞(ya) 覺正埋頭操作,一條黑紅條紋圍巾就要完工了。
“現在,傳(chuan) 統手藝成了金疙瘩。”達娃抬起頭說,“十多年前,我招了十幾個(ge) 徒弟,但沒幾個(ge) 堅持下來。為(wei) 啥?大家要掙錢養(yang) 家,坐不住!”
後來,珞巴服飾被列入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達娃建起了合作社:“這十年變化最大,手藝值錢了,政府幫我們(men) 找銷路,傳(chuan) 承人每年都有補貼!我的徒弟也多了,現在有二十幾個(ge) 呢。”
工坊展櫃裏,擺著婦女們(men) 巧手織造的各色商品:衣服、桌布、挎包、飾品……價(jia) 格從(cong) 50元到七八百元不等。“賣得最好的是圍巾,純羊毛的,男女式都有,三四百元一條。”達娃說。
“2020年,工坊收入近50萬(wan) 元,還有村裏的靈芝種植、養(yang) 雞場、農(nong) 家樂(le) 等,再加上村民務工和政策補貼,去年人均現金收入2.6萬(wan) 元。”駐村幹部索朗德吉介紹。
“日子越過越紅火,不少年輕人都從(cong) 外麵回來了!守護國土的力量更大,邊疆一定會(hui) 更加穩固。”他信心十足。
…………
行走的步履不願停,動人的故事聽不夠。這片熱土,還有很多傳(chuan) 奇等待書(shu) 寫(xie) ,還有更多心願期待實現。
億(yi) 萬(wan) 方土石高聳,才有巍巍珠穆朗瑪;千萬(wan) 條溪流匯聚,方成浩浩雅魯藏布。今日西藏,人民可親(qin) 、情懷可敬,幸福可感、未來可期。剛剛閉幕的黨(dang) 的二十大為(wei) 未來發展擘畫藍圖、指明方向,也為(wei) 雪域高原注入新的無窮動力。在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指引下,360多萬(wan) 各族兒(er) 女心懷家國、砥礪奮進,定會(hui) 奏出一曲曲響徹天宇、動人心魄的幸福交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為了讓牧區的孩子上好課
疫情之下,教師當如何作為?日喀則市草原牧區的一位小學教師米瑪用行動告訴了我們答案。 [詳細] -
西藏開展高海拔農牧區熱炕供暖試點工作
-
西藏創先爭優強基惠民活動:紮根農牧區 情暖千萬家
在雪域高原,無論是農家院落,還是草原牧場,處處活躍著駐村工作隊隊員的身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