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洋河畔,草木金黃。西藏“桃花第一村”——林芝市林芝鎮嘎拉村,就坐落於(yu) 群山腳下的尼洋河邊。
沿著平整的村道,車徑直開到村中心“團結廣場”。
村委會(hui) 主任尼瑪多吉是個(ge) 孔武有力的中年漢子。他笑著迎上來,帶我們(men) 走進廣場一側(ce) 的“紅色研學主題教育展覽館”,“今年3月剛建成開放,這裏,能看到嘎拉村變美變富的全過程!”
展館裏,兩(liang) 件展品引起了我們(men) 的注意。
一件,是一隻已經泛黃的大螺號。“以前村裏連‘大喇叭’都沒有,要通知群眾(zhong) 什麽(me) 事,得靠村幹部的‘亮嗓子、腳板子’,召集群眾(zhong) 開會(hui) ,就得用它!”尼瑪多吉抬手一指。“現在呢?連老人都用上智能手機了,幹說不過癮,就打開視頻,‘麵對麵’聊天!”
另一件,是一幅笑臉團簇的大照片。笑臉的主人們(men) ,每人雙手舉(ju) 著一遝遝“大票子”,歡喜之情幾乎溢出畫麵。
“這是過年給村民分紅的場景。這些年,集體(ti) 經濟富裕了,村民們(men) 的腰包鼓囊囊。你看,這家是收入最多的一戶,將近10萬(wan) 元呢!”
“主要經濟來源是什麽(me) ?”
“有三大支柱產(chan) 業(ye) :一是農(nong) 牧民運輸隊。除了跑運輸,村裏還買(mai) 了挖掘機、裝卸機等設備,附近修路、建房,很多都有我們(men) 參與(yu) 。一年下來,運輸隊收入三四百萬(wan) 元。二是觀光采摘,全村有80多畝(mu) 采摘園,種著藍莓、草莓等17種水果,每年攜家帶口來園裏采摘的遊客數不過來!”尼瑪多吉如數家珍,“最有名的,就是‘桃花源’旅遊收入啦。”
他帶著我們(men) 走出展館,望向山下那片桃林。
“這裏將近300畝(mu) 天然林子,百十年來,桃花年年開、年年敗,可以前從(cong) 沒想過靠它‘吃飯’——那會(hui) 兒(er) ,村裏破舊髒亂(luan) ,連腳不沾泥的路都沒有,哪裏來的遊客呢!”尼瑪多吉感慨,“這些年,村裏基礎設施越來越齊全,大家也知道保護環境了,‘桃花源’漸漸成了金招牌。”
辦起“桃花節”,扮靚“桃花村”。在嘎拉村“桃花節經濟發展柱狀圖”上,我們(men) 看到,2021年,僅(jin) “桃花收入”就達460萬(wan) 元!
不遠處的工地上,尼瑪多吉叫住了正在忙的年輕姑娘西洛,讓她講講生活變化。
“以前呀,我們(men) 吃的是糌粑、土豆、白菜,現在想吃啥吃啥,特別方便。以前,去最近的菜市場要坐車兩(liang) 個(ge) 小時,現在半個(ge) 小時就到了。以前,我們(men) 都住矮小的泥土房,現在我家兩(liang) 層小樓,200多平方米呢。”33歲的她一口氣列舉(ju) 了3個(ge) “以前現在”。
“收入呢?”
“也高了!我家29畝(mu) 地,租出去一部分,光每年分紅就能拿到6萬(wan) 多塊錢。”
“以後還會(hui) 更高哦!”尼瑪多吉指著桃林規劃起來,“我們(men) 準備在山上建觀景台、修玻璃棧道。這樣,遊客人在山中遊,腳下是桃林花海,身邊是瀑布飛流,得多美呀……”
看著他們(men) 因希望而閃光的眼神,聽著不時響起的快樂(le) 笑聲,我們(men) 不由想起2021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這裏考察時的肯定:“嘎拉村的美好生活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經濟社會(hui) 發展成就的一個(ge) 縮影,這裏是民族團結進步之花盛開的地方。”
是啊,此刻雖不是桃花盛放的時節,我們(men) 卻看到了更具生機與(yu) 魅力的“桃源新景”。離開村子,腦際久久縈繞著展館牆上的那句話——
“幸得識卿桃花麵,從(cong) 此阡陌多暖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