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當曾經邂逅未來 這個山南姑娘用心編織了一個“彩虹夢”

發布時間: 2023-01-06 09:05:00 來源: 人民網-西藏頻道

  從(cong) 家庭主婦到淘寶店主,再到編織坊老板,次仁曲珍憑借膽識和智慧,在追夢路上勇敢前行。她為(wei) 那些曾和她一樣的人用心編織了一“彩虹夢”’。她和她們(men) 的故事在雅魯藏布江畔靜靜流淌,為(wei) 家鄉(xiang) 的發展注入了一股活力……

  30歲青春就要多折騰

  “不甘心做家庭主婦,想出去闖闖,幹一番事業(ye) 。不想在小村莊裏浪費青春。”2013年,山南姑娘次仁曲珍厭倦了一成不變的生活,毅然放下手中的針線,勇敢上路,到拉薩追逐夢想。那一年,她30歲,堅信青春有無數種可能。

  在熱鬧的都市幾經輾轉,她決(jue) 定自己創業(ye) 。“到拉薩後遇到了一些朋友,他們(men) 知道我喜歡網購後,建議在淘寶開網店。我一想,既然能從(cong) 網上買(mai) 到東(dong) 西,也能把西藏的東(dong) 西賣出去,就決(jue) 定試試。”說幹就幹,很快,屬於(yu) 她的網店開起來了,主打家鄉(xiang) 特色產(chan) 品。

  可是就在網店開得紅火時,她做了一個(ge) 讓所有人不理解的舉(ju) 動——關(guan) 閉網店,回村!“當時開網店確實賺了不少錢,可我每次回家鄉(xiang) 收購產(chan) 品時,心裏很不是滋味。雖然能幫很多群眾(zhong) 把自己做的手工藝品賣出去,但量不是很大。而且,他們(men) 沒有長遠的發展規劃,導致產(chan) 品上架速度滿足不了客戶需求。所以,我一直在想是不是該回去,帶著家鄉(xiang) 父老一起做點事。”次仁曲珍道出了心聲,“而且,我還年輕,折騰得起。”

  2019年,帶著滿腔熱血,次仁曲珍回到家鄉(xiang) 山南市措美縣波嘎村開辦婦女編織坊。“招募的都是當地編織小能手,她們(men) 都有一個(ge) 共同的身份——家庭婦女。雖然時代的包容性越來越大,但是我知道,在相對落後的地方,她們(men) 想要成就一番事業(ye) 要比其他人困難。以前我和她們(men) 一樣,圍著灶台、家人、農(nong) 田轉,沒有經濟收入,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來說,是不獨立的。所以,我想給她們(men) 一個(ge) 機會(hui) 和更多的可能。”

  很快,編織坊裏多了一個(ge) 個(ge) 更自信的笑容。次仁曲珍的夢想再次實現了。

  40歲打破常規挑戰不可能

  從(cong) 無到有,編織坊的發展離不開幾代人的共同努力。編織坊裏現有工人15名,平均年齡40歲,每個(ge) 人都在用心付出。

  不過,起初也遇到了不少困難和挑戰。“阿佳們(men) (藏語:對年長女性的尊稱)的編織手藝都很棒,但她們(men) 幾乎沒上過學,拘泥於(yu) 傳(chuan) 統思維,創新力不足,做出來的產(chan) 品花樣陳舊,一直打不開市場。而且她們(men) 對很多新鮮事物的接受度低,不願意改變。比如她們(men) 隻做色彩鮮豔的氆氌(藏族人民手工生產(chan) 的一種毛織品,可做衣服、床毯等)。我想打破慣常思維,做一些時髦的產(chan) 品出來。”次仁曲珍回憶。

  當傳(chuan) 統遇上創新,當陳舊思維遇上年輕潮流,注定會(hui) 碰撞出別樣精彩。為(wei) 了生產(chan) 更多新穎、特色的產(chan) 品,次仁曲珍去進修學習(xi) 纖維藝術等項目,學成歸來後,她耐心地傳(chuan) 授給大家。“慢慢地,阿佳們(men) 接受了我的想法,嚐試改變,從(cong) 傳(chuan) 統的氆氌到戶外產(chan) 品,兼顧實用性和藝術性。很快,我們(men) 接到了來自上海等內(nei) 地大城市的訂單,而且銷量不錯,大家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非常有成就感。”次仁曲珍說。


傳(chuan) 統技藝與(yu) 現代審美結合的產(chan) 品。次仁曲珍攝

  轉變不隻體(ti) 現在產(chan) 品種類上,還有大家的環保思維上。“編織用的紗線需要染色,傳(chuan) 統染色要用到一些野生植物的根莖,過度采挖會(hui) 對生態造成破壞。如果用礦物染料,排放的廢水又會(hui) 對土地造成汙染,這讓我很揪心,所以尋找能夠替代的方法。”次仁曲珍介紹,“因此,我們(men) 嚐試用一些果皮、蔬菜等做染料。比如核桃皮、菠菜、咖喱粉等。而且山南本身就盛產(chan) 核桃,可以就地取材。很多蔬菜是菜市場不要的,還節約了成本。”


用果皮、蔬菜等染色的環保紗線。次仁曲珍攝

  對顏色敏感的達娃旺姆,在編織坊主要做染色工作。她笑著說:“沒想到菜葉子也能染出這麽(me) 漂亮的顏色來,做這個(ge) 工作,我覺得很有成就感。聽了曲珍的話,我還要去發現更多可以染色的材料。”

  編織坊裏的阿佳們(men) 越來越自信,她們(men) 的故事感染著身邊更多的人。


次仁曲珍在設計新產(chan) 品。


阿佳們(men) 在工作。次仁曲珍攝


五彩紗線織出燦爛夢想。次仁曲珍攝

  75歲領到人生中第一份工資

  冬日的雅江水依舊奔流不息,陽光灑進編織坊裏,五彩梭線來回穿梭,阿佳們(men) 一邊忙活一邊哼唱歡樂(le) 的歌曲。“我們(men) 這兒(er) 的特色就是歡樂(le) 。”次仁曲珍笑著說。

  雖然編織坊一直在創新、進步,但是傳(chuan) 統不能丟(diu) 。次仁卓瑪的梭織布藝技能是幾十年功力的沉澱,她在這裏擔任老師的角色,傾(qing) 囊相授。“從(cong) 來沒有想過有一天在家門口上班領工資,心裏頭敞亮了。現在我老了,但是這些手藝要傳(chuan) 下去。”自從(cong) 來到編織坊,75歲的次仁卓瑪老人臉上的笑容就沒消失過。


75歲的次仁卓瑪老人。次仁曲珍攝

  看到母親(qin) 的改變,她的兒(er) 子非常欣喜,專(zhuan) 程上門向次仁曲珍道謝:“是您讓我的母親(qin) 領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資,在晚年煥發青春,知道自己沒有被社會(hui) 淘汰。真心感謝!”

  51歲的阿瓊,來編織坊之前過著獨居生活,除了種地,沒有其他經濟來源。“她特別熱情,做飯手藝不錯,所以擔任我們(men) 的大廚。一個(ge) 月工資3000元。”次仁曲珍介紹。多了一份收入,也收獲了一份真情。知道阿瓊獨居,大家就讓她住在編織坊,再也不覺得孤單了。

  除了賣產(chan) 品,次仁曲珍也心係十裏八村的其他群眾(zhong) 。“我們(men) 的原材料(羊毛、羊絨),都是從(cong) 周邊村子收購的。其實,以前很多老百姓家的羊毛要麽(me) 自用,要麽(me) 送人,幾乎很少出售。現在他們(men) 可以送到我這裏,市場價(jia) 7元—10元/斤。”古老的紡織技藝與(yu) 珍稀羊毛(絨)材質融合,是每一位阿佳用心編織的直抵人們(men) 內(nei) 心深處的柔軟,更是她們(men) 的五彩夢想。

  在曲折的創業(ye) 路上次仁曲珍沒想過放棄。“阿佳們(men) 來到這裏是滿懷著希望的,我不能輕易放棄。我喜歡看到她們(men) 領到工資時開心的樣子,喜歡她們(men) 自信滿滿的樣子,也享受大家融洽工作的氛圍。”次仁曲珍真誠地說,“每每看到那些五彩的紗線在機器和手指間一點一點變成受消費者喜歡的產(chan) 品,暗暗發誓:從(cong) 曾經到未來,我們(men) 要走得更遠,為(wei) 家鄉(xiang) 發展盡一份力。”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