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wei) 1月28日,海拔4800多米的紮加藏布站迎來一列旅客列車。 馬生明 攝
“嘀嗒、嘀嗒……”1月28日8時20分,一陣鬧鍾聲劃破了寂靜的青藏鐵路那曲信號車間紮加藏布信號工區宿舍,“90後”工長楊建青翻身關(guan) 掉鬧鈴,起床後摘掉鼻子上的氧氣管,開始了一天在海拔4800多米地區的工作、生活。
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拉薩基礎設施段5名“90”後,堅守在全國海拔最高的鐵路工區紮加藏布信號工區,擔負唐古拉南、紮加藏布、雪查瑪3個(ge) 平均海拔4800多米的“雲(yun) 端小站”36架信號機、14組道岔、30個(ge) 軌道電路等信號設備的日常維護及故障處理工作。
工長楊建青洗漱完後塗抹防曬霜,其身邊是一個(ge) 氧氣瓶,日常吸氧是在海拔4800多米地區生活的日常。 馬生明 攝
“高原紫外線強、風沙大,一天不塗防曬霜,臉上的皮就會(hui) 脫落。”楊建青洗漱後,回到宿舍厚厚塗抹了三層防曬霜,同時喚醒還在熟睡的工友們(men) 。
幾位“天路醫生”堅守在缺氧的高原,吃飯、睡覺、行走所消耗的精力常人難以想象,他們(men) 通過勤監測、勤巡視、勤分析的“三勤”進行設備養(yang) 護工作,護航青藏鐵路春運。
9時許,第一縷陽光照射在紮加藏布信號工區院內(nei) 。今年24歲的莫文跟著工長楊建青在工區信號設備集中監測室,查看分析三個(ge) 站室內(nei) 外信號設備的基本運行狀態。隨之,二人穿著厚厚的棉服,迎著朝陽前往紮加藏布站開展室外設備巡視作業(ye) ,通過瞭望線路上的信號設備,查看信號機械室道岔缺口等關(guan) 鍵設備數據變化,確保春運期間設備安全穩定運行。
冬季西藏那曲寒風凜冽,工長楊建青(右)加固道岔安裝螺絲(si) 。 馬生明 攝
10時20分,巡視完信號設備後,二人返回工區吃飯。如今,這處超高海拔地區工區已修葺一新,職工活動室、學習(xi) 室、宿舍區、小食堂等配套設施齊全。性格內(nei) 向的莫文是工區裏離家最遠、年齡最小的職工,平日裏,大家都對他照顧有加。
紮加藏布信號工區所在的羌塘草原人跡罕至,隻有常年的狂風。“大家吃過飯後都回宿舍再吸一會(hui) 氧氣,然後準備今天的‘天窗’作業(ye) 。”楊建青說,出工前吸氧、睡覺吸氧、看書(shu) 吸氧……這樣的場景,是紮加藏布信號工區的日常。
吸完氧後,楊建青帶領4名作業(ye) 人員快速將機料具裝上車,先沿著青藏鐵路驅車近二十分鍾,而後跨穿過鐵路涵洞,沿著一段坑坑窪窪的土路向作業(ye) 地點挺進,一個(ge) 小時後才抵達雪查瑪站。
15時10分,在設置好防護作業(ye) 後,“天窗”作業(ye) 命令下達,職工們(men) 有序進入防護網,按照分工分別展開作業(ye) 。楊建青跪在2號道岔旁,俯下身子,仔細查看道岔尖軌是否存在翹頭等情況,並在隨身攜帶的本子上詳細記錄發現的問題。
1月28日,防護員馬雷福在作業(ye) 現場做防護記錄。 馬生明 攝
“今天還算暖和,風不大,平日裏檢修設備,大風吹得眼睛睜不開,鼻涕也擦不完,凍得直哆嗦。”楊建青邊檢查邊說。因為(wei) 長期在高海拔地區,他麵色黝黑,臉上都是被紫外線灼傷(shang) 的痕跡。
在信號機旁,現場防護員馬雷福正通過對講機和室內(nei) 駐站聯絡員肖本強通話,並在本子上詳細記錄。
圖為(wei) 傍晚作業(ye) 結束返回工區的便道。 馬生明 攝
17時30分,“天路醫生”們(men) 經過檢修養(yang) 護,順利完成了當天的“天窗”工作。據悉,春運期間該工區安全工作標準分毫不減,每周一課、每月一會(hui) 的學習(xi) 如常進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