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處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江孜縣的江孜地毯廠“剪花”車間裏,63歲的普瓊盤腿而坐,手中的剪刀上下翻飛。他的麵前掛著一張190厘米長、90厘米寬的毯子,身旁一支點燃的藏香釋出淡淡的藥草香。
在江孜地毯廠,普瓊正在給卡墊“剪花”(3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普瓊16歲開始接觸藏毯織造。他說,編織好的毯子需要經過“剪花”,讓圖案更加立體(ti) 和鮮豔。由於(yu) 圖案細密、複雜,他麵前的這張毯子需要5天左右才能剪出來。
江孜是西藏著名的卡墊之鄉(xiang) ,已有900多年的製毯曆史。“卡墊”是藏語小型藏毯的意思,一般用於(yu) 藏族家庭的客廳和臥室。2006年,“藏族卡墊織造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在江孜地毯廠,工人正在編織卡墊(3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普瓊所在的江孜地毯廠於(yu) 2011年被確定為(wei)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生產(chan) 性保護示範基地”之一。2017年西藏自治區文化廳劃撥650萬(wan) 元非遺保護利用傳(chuan) 習(xi) 項目資金,為(wei) 地毯廠修建了兩(liang) 座現代化廠房。
“我們(men) 的藏毯用料考究,采用傳(chuan) 統的植物染料,沿用了古老的‘穿杆打結’編織工藝,是機器生產(chan) 不能代替的。”江孜地毯廠廠長拉平介紹,繼承幾百年的生產(chan) 實踐,該廠形成了獨特的梳、紡、染色、倒線、手工編織、平剪、洗毯等一條龍生產(chan) 工藝。
在江孜地毯廠,工人正在編織卡墊(3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今年61歲的拉平是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他16歲進廠,學的就是卡墊編織,一“織”就是一輩子。
在寬敞、安靜的編織車間裏,工人們(men) 兩(liang) 兩(liang) 一組,坐在數米高的織架前,各種顏色的線在他們(men) 手中穿梭,看得人眼花繚亂(luan) 。
拉平說,手工編織費時費力,兩(liang) 個(ge) 人從(cong) 早到晚,最多也隻能完成大約90厘米長、10厘米寬的一小塊麵積。
在江孜地毯廠,拉平(中)跟工人們(men) 交流(3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目前工廠的人力無法滿足訂單量的需求,我們(men) 計劃從(cong) 異地搬遷和偏遠鄉(xiang) 鎮的困難家庭中吸納員工,尤其是年輕人,實現技藝傳(chuan) 承和就業(ye) 增收雙贏。”拉平說。
在江孜地毯廠,工人正在編織卡墊(3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2020年《日喀則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條例》出台,其中明確提出對“編織織造”傳(chuan) 統技藝的保護和傳(chuan) 承。當地政府不斷加大對民族手工業(ye) 的扶持力度,強化“高原特色毯業(ye) ”區域品牌的傳(chuan) 播,先後在北京、上海等地舉(ju) 辦推介活動,江孜地毯廠的產(chan) 品也讓更多人看到。
拉平除了想方設法招工,還積極向同行學習(xi) 。他表示,廠子今後不隻要堅守傳(chuan) 統的手工藏毯,還要引進先進設備,增加與(yu) 消費需求相適應的產(chan) 品品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