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米次成取出古籍,準備進行普查登記(4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在西藏拉薩西郊羅布林卡準增頗章(頗章,藏語意為(wei) 宮殿)內(nei) 的經架上,存放著有關(guan) 西藏各個(ge) 領域、數以千計的古籍。久米次成所在的羅布林卡管理處古籍普查團隊目前主要的工作就是通過手寫(xie) 和電腦錄入的方式,對古籍進行普查登記。
久米次成1967年出生於(yu) 山南市紮囊縣。1986年,西藏自治區社科院專(zhuan) 家在紮囊縣進行曆史人文調研時,久米次成作為(wei) 藏文助手,第一次跟隨專(zhuan) 家接觸梵文。1991年,久米次成前往位於(yu) 北京的中國藏語係高級佛學院深造,對梵文進行了係統學習(xi) 。
2006年,久米次成出版了他所寫(xie) 的梵文蘭(lan) 劄體(ti) 和烏(wu) 爾都體(ti) 書(shu) 法,詳細敘述蘭(lan) 劄體(ti) 和烏(wu) 爾都體(ti) 的曆史淵源和特點等。同年,西藏貝葉經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邀請久米次成參與(yu) 貝葉經保護工作,主要負責破損經書(shu) 的修補工作。
貝葉經是指書(shu) 寫(xie) 在貝多羅樹葉上的經文,內(nei) 容多以梵文書(shu) 寫(xie) ,除佛教經典外,還涉及文學、藝術、哲學、醫學、天文等方麵,是了解南亞(ya) 、中亞(ya) 文化傳(chuan) 播和曆史非常重要的參考文獻。現在存世的貝葉經中,超過六成存於(yu) 西藏。
此後6年的時間裏,久米次成和其他專(zhuan) 家根據藏、漢、英多種文獻中有關(guan) 貝葉經流傳(chuan) 、梵藏譯經活動及譯師足跡的記載,在西藏各地進行全方位普查,總行程達1.7萬(wan) 公裏。
完成貝葉經普查和修複工作後,久米次成仍躬耕古籍修複事業(ye) ,堅持不懈完成了多部藏文文獻的修繕普查任務。2017年,久米次成入選第一批“西藏工匠”。
久米次成(中)和同事取出準備進行普查登記的古籍(4月19日攝)。
久米次成(左)與(yu) 同事搬運準備進行普查登記的古籍(4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久米次成(後)和同事在進行古籍普查登記(4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洲鵬 攝
久米次成查閱梵文藏文對照工具書(shu) (4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久米次成在家中撰寫(xie) 梵文書(shu) 法(4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久米次成(左一)在布達拉宮整理館藏貝葉經(2008年5月12日攝)。新華社發
久米次成在西藏自治區博物館整理影印貝葉經(2008年6月26日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