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石角(界樁左)在33號界樁處給護邊聯防隊隊員交代巡邏注意事項。新華社記者 邵澤東(dong) 攝
車輪滾滾,黃沙漫漫,一隊摩托車風馳電掣般駛來……這裏是平均海拔超過5000米的西藏日喀則市薩嘎縣昌果鄉(xiang) ,雖然已是初夏時節,但依然寒風刺骨。50歲的昌果護邊聯防隊隊長石角帶領18名隊員,騎著摩托車在邊境線巡邏。
昌果鄉(xiang) 是與(yu) 尼泊爾接壤的邊境鄉(xiang) ,有105公裏的邊境線,5條通外山口。
1996年,昌果邊防工作站成立,石角成為(wei) 官兵與(yu) 牧民間的翻譯。看石角家境困難,官兵們(men) 時常給他送慰問品,讓他接受職業(ye) 培訓,還幫他家開了間小賣部,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
“1996年我主動申請成為(wei) 一名聯防隊員,當時隻有我一個(ge) 人。”石角對記者說,那時他的主要工作除了翻譯和向導外,還會(hui) 同官兵一起參加邊境巡邏,“我的家鄉(xiang) 處在祖國的邊境一線,守護家鄉(xiang) 邊境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2003年,昌果邊境派出所要組建護邊聯防隊的消息傳(chuan) 到了石角耳朵裏,他趕到派出所第一個(ge) 報了名。當時的護邊聯防隊僅(jin) 有15人。2005年10月,昌果鄉(xiang) 遭受特大雪災。危難之時,石角所在的護邊聯防隊自發組成“搶險救災突擊隊”與(yu) 官兵們(men) 苦幹三天三夜,打通了十幾公裏的雪阻路段,成功解救152名受困群眾(zhong) 和15000多頭(隻)牲畜,為(wei) 群眾(zhong) 挽回直接經濟損失420餘(yu) 萬(wan) 元。
2006年,因為(wei) 工作積極、踏實肯幹,石角被推薦成為(wei) 護邊聯防隊隊長。他說:“我沒什麽(me) 文化,但我相信,隻有自己做好巡邊護邊這件事,一心一意守好國家的邊境,這樣大家才會(hui) 有幸福平安的生活。”
因為(wei) 工作顧不上家,石角覺得對不起妻子和女兒(er) ,但妻子對他說:“你為(wei) 國家守邊巡邏,就是保護我和孩子。”“沒有國,哪有家?”石角說,有了家庭的支持,守邊就更有動力了。
在石角和隊員們(men) 的帶動下,參加護邊聯防隊被當地牧民視為(wei) 一種榮譽。2008年,護邊聯防隊擴招,20個(ge) 名額卻來了100多人報名。“我們(men) 護邊隊現在總共有103人。”石角說。
26歲的索朗次仁兩(liang) 個(ge) 月前剛剛加入護邊聯防隊,這次是他參加巡邏第一次到達界樁。“看到界樁的那一刻我很激動,我是一個(ge) 退伍兵,沒想到退伍之後還能為(wei) 保衛國家做出我的貢獻。”索朗次仁說,“我想做一個(ge) 像石角隊長那樣的人,把巡邊護邊堅持下去。”
從(cong) 1個(ge) 到103個(ge) ——在27年的時間裏,一支由普通牧民組成的護邊聯防隊在不斷成長壯大的過程中,讓國旗飄揚在國境線的每個(ge) 角落。
6月2日,石角(前)和護邊聯防隊隊員騎著摩托車巡邏。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6月2日,護邊聯防隊隊員騎著摩托車前往33號界樁巡邏。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6月2日,護邊聯防隊隊員騎著摩托車前往33號界樁巡邏。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6月2日,在33號界樁處,護邊聯防隊在隊長石角(右二)的帶領下學習(xi) 。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6月2日,石角(上右)在33號界樁處給護邊聯防隊隊員交代巡邏注意事項。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6月2日,在33號界樁處,護邊聯防隊隊員列隊準備分頭巡邏。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6月2日,在33號界樁處,一名護邊聯防隊隊員使用望遠鏡巡查。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6月2日,石角(右二)帶領護邊聯防隊隊員在33號界樁附近巡邏。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護邊聯防隊隊員在一塊空地上點燃牛糞,準備午餐(6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護邊聯防隊隊員在一塊空地上準備午餐(6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6月2日,午餐時間,石角在喝酥油茶。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6月2日,護邊聯防隊隊員騎著摩托車巡邏。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6月2日,護邊聯防隊隊員騎著摩托車巡邏。新華社記者 邵澤東(dong) 攝
6月2日,護邊聯防隊隊員騎著摩托車巡邏。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6月2日,護邊聯防隊隊員騎著摩托車巡邏。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