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多個(ge) 國家水風光一體(ti) 化示範基地建設迎來重要節點。在雅礱江中遊,大型“水光互補”項目柯拉光伏電站將於(yu) 6月投產(chan) ;在金沙江上遊,西藏昂多180萬(wan) 千瓦光伏發電和西藏貢覺拉妥80萬(wan) 千瓦光伏發電項目開工建設,昌波82.6萬(wan) 千瓦水電項目獲得核準。水電像一根強有力的杠杆,正在撬動更多的新能源開發。
談起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關(guan) 注度最高的總是太陽能和風能,這讓我們(men) 很容易忽視一個(ge) 事實:從(cong) 電量和綜合效益來看,水電才是迄今為(wei) 止貢獻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水電是一種成熟的可再生能源技術,是全世界電力係統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主要的清潔電力來源。一個(ge) 多世紀以來,水電建設創造了大量就業(ye) 機會(hui) ,提供經濟且可靠的清潔電力,為(wei) 全球發展作出了諸多貢獻。
我國水能資源位居世界首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加大水電建設力度,水電開發規模邁上新台階。如今,我國已成為(wei) 全球最大的水電生產(chan) 國,擁有5個(ge) 世界排名前12大的水電站,管理了世界最多的百萬(wan) 千瓦級水電機組,水電也成為(wei) 我國最主要的可再生電力來源。
但是,發電並不是水電技能的全部,另一大優(you) 勢常常被忽略,就是靈活性。目前,火電仍是我國的主體(ti) 電源,不過火電站的啟動不像打開開關(guan) 那麽(me) 簡單。在將電送到電網之前,必須先預熱至工作溫度,這一過程需要數小時。水電則特別適合用來平滑電力需求的波動,電站操作人員隻要打開或者關(guan) 上一道閘門,就能增加或者減少電力生產(chan) ,電力輸出在數秒時間內(nei) 就可以發生變化。
這一特性在新型電力係統構建中將發揮重要作用。隨著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裝機的躍升式發展,目前我國新能源發電量占比已超過13%。如果新能源滲透率進一步提升,占比超過15%至20%時,那麽(me) 將會(hui) 給電力係統的安全穩定運行帶來嚴(yan) 峻挑戰。保障安全需要電力係統及其管理方式發生重大改變,由於(yu) 新能源電力生產(chan) 在時間上較難與(yu) 實際電力需求相匹配,這就需要更靈活的電源來確保電網的可靠性。水電具有啟停迅速、運行靈活的特點,能夠發揮調峰、填穀、儲(chu) 能等功能,是電力係統“安全衛士”的首選。
將水電與(yu) 新能源發電技術相結合,還可以產(chan) 生更多協同效應。據測算,一般常規水電可配套開發相當於(yu) 自身裝機規模1倍至1.5倍的新能源,抽水蓄能電站則可將這一數值提升到3倍至4倍。比如,在雅礱江水風光一體(ti) 化示範基地的兩(liang) 河口水電站附近,有2000萬(wan) 千瓦的風光電資源,300萬(wan) 千瓦裝機的兩(liang) 河口水電站加裝120萬(wan) 千瓦的抽水蓄能機組以後,形成了水風光蓄互補模式,可以平滑700萬(wan) 千瓦的風光電能,讓當地的清潔能源變得穩定優(you) 質,不浪費。還可利用兩(liang) 河口已有的電力外送通道打捆送出,一舉(ju) 多得。從(cong) 自然條件看,我國多個(ge) 流域具備水風光一體(ti) 化綜合開發利用的條件,有望進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
新形勢下水電角色將發生重大變化。從(cong) 電量轉向電量、容量雙支撐,是能源係統、水電行業(ye) 高質量發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必然要求。曆史上水電以提供電量支撐為(wei) 主,兼顧一些容量調節服務,未來需要進一步挖掘水電的調節潛力,從(cong) 而更好地服務電力係統安全穩定運行,提升新能源消納水平。
為(wei) 適應水風光一體(ti) 化開發,新建水電站在規劃時要作出相應調整。要對規劃水電站的裝機容量重新進行深化研究論證,通過優(you) 化水電站裝機容量來提升調節能力和電力支撐能力,帶動更多新能源開發。同時,要研發互補調節性能強、安全穩定性更好的水電機組,並加強龍頭水庫建設,提升流域整體(ti) 可調節庫容。
對於(yu) 已建成的水電站,為(wei) 配合新能源開發,可適時進行擴容改造,還可以借助數字化擴大運行範圍、提高運行效率、降低運維成本、延長設備使用壽命,從(cong) 而提高新能源互補的比重。此外,對非電力生產(chan) 水壩進行發電改造也是一條值得探索的路徑。
新的水電發展模式離不開新的製度保障。要研究製定並實施相應政策,構建新型商業(ye) 模式與(yu) 市場結構,確保水電在電網靈活性及輔助服務方麵的價(jia) 值能夠得到充分認可。製定激勵措施及財政支持架構,推動新型水電技術的開發與(yu) 測試,鼓勵存量水電進行優(you) 化升級,最大化發揮水電杠杆效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