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沿著曲玉公路蜿蜒前行,日拉山上雲(yun) 霧繚繞,穿行其間,記者仿佛是在“雲(yun) 中漫步”——印度洋季風每年給這裏帶來充沛的雨水,也帶來日拉山上幾乎終年不散的雲(yun) 霧。隨著海拔不斷降低,終於(yu) ,雲(yun) 開霧散,一座如寶石般鑲嵌在原始森林中的小鎮躍入眼簾:玉麥鄉(xiang) !
玉麥鄉(xiang) ,一個(ge) 如雷貫耳的名字:位於(yu) 中印邊境,曾被稱為(wei) “中國人口最少鄉(xiang) ”。20世紀60年代以來很長一段時間,僅(jin) 有桑傑曲巴和女兒(er) 卓嘎、央宗一戶人家,他們(men) 始終秉持“家是玉麥,國是中國,放牧守邊是職責”的堅定信念,幾十年如一日,守護著祖國的領土,譜寫(xie) 了愛國守邊的動人故事和時代讚歌。
“國道之行 從(cong) 雪山奔向大海”報道組對玉麥鄉(xiang) 的造訪,不僅(jin) 僅(jin) 是源於(yu) 對桑傑曲巴父女感人至深故事的追尋,還有傳(chuan) 承數十年的使命感:1979年,正在山南采訪當地一個(ge) 物資交流會(hui) 的新華社西藏分社記者群桑,在交流會(hui) 上偶遇了正在售賣特產(chan) 的卓嘎,由此開始了新華社對桑傑曲巴父女三人命運以及玉麥鄉(xiang) 發展變化40多年的關(guan) 注和追蹤報道。
汽車駛進玉麥鄉(xiang) ,一幢幢藏式風格民居、整齊幹淨的街道、迎風飄揚的紅旗映入記者眼簾。很難想象,世界屋脊的邊陲小山村數十年間竟會(hui) 有如此巨變。
1997年9月,新華社西藏分社的攝影記者索朗羅布作為(wei) 第一個(ge) 到達玉麥鄉(xiang) 的攝影記者,曾經拍下了當時玉麥的樣子:五六座簡陋的房屋就構成了玉麥鄉(xiang) 的全部,而這些房子還是一年前縣政府從(cong) 山外運來水泥、鐵皮等建築材料蓋起來的。
此前,桑傑曲巴父女三人住的房子是他們(men) 自己用石頭壘的,要比這些房子低矮、簡陋得多,一棟房子,既是鄉(xiang) 政府,也是他們(men) 的家。
“我們(men) 小時候和牲口住在一起,我們(men) 睡在屋子裏,牲畜在旁邊圍一個(ge) 小圈。”央宗回憶起那段漫長而艱難的時光時對記者說。
翻閱史料,玉麥人口規模大時曾有20多戶300多人。隨著人們(men) 陸續遷出重山阻隔、交通閉塞的玉麥,1983年,政府決(jue) 定將玉麥僅(jin) 剩的3戶人家搬到鄰近條件較好的曲鬆。
僅(jin) 僅(jin) 過了一個(ge) 冬天,在桑傑曲巴的堅持下,卓嘎和央宗又默默跟隨父親(qin) 回到了玉麥,一家三口人又開始了幾乎與(yu) 世隔絕的生活——比半個(ge) 上海市麵積還大的玉麥鄉(xiang) ,唯餘(yu) 桑傑曲巴一戶人家。
“我的夢裏都是玉麥,那是我們(men) 的故鄉(xiang) ,我們(men) 必須回去!”桑傑曲巴堅定地對卓嘎和央宗說。“玉麥是中國的領土,有土地就得有人,即便再孤獨、再艱苦,也得為(wei) 這塊土地留下來。”
於(yu) 是,三個(ge) 人組成的小家,牢牢地守在祖國的邊境線上。沒有轟轟烈烈,隻有默默堅守。沒有豪言壯語,隻有赤子情懷。為(wei) 了家國安寧、國土完整,桑傑曲巴一家用最樸素的行動,踐行了最神聖的使命。
父女三人堅守,等來了玉麥的“蝶變”。1996年,政府選派的幹部、醫生為(wei) 玉麥注入“新鮮血液”,同年兩(liang) 戶新居民搬進玉麥,當地居民增至18人。如今,玉麥鄉(xiang) 已經變成住有67戶200多人的美麗(li) 家園。
也是在1997年的那次采訪中,桑傑曲巴老人對騎馬用了三天時間才抵達玉麥的新華社記者索朗羅布、潘海平和白冰說出了他的願望:希望修通進出玉麥的公路以及修一座小水電站。
老人的願望裏藏著他們(men) 一家與(yu) 世隔絕生活的艱難與(yu) 痛苦。卓嘎右手拇指的第一個(ge) 指節與(yu) 拇指的末端幾乎形成了90度的外翻。“上山的時候石頭砸到手上了,這個(ge) 地方骨折了,其實後來聽醫生說,如果當時把這裏固定一下,就能長好。”卓嘎對記者說,當時玉麥沒有公路通到山外,而且一年有6個(ge) 月大雪封山,她的手因為(wei) 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就長成了現在這樣的畸形。
因為(wei) 玉麥雨量太大,糧食無法生長,所有的糧食都必須從(cong) 山外運進來。桑傑曲巴一家每次在大雪封山之前,必須儲(chu) 備7個(ge) 月的糧食,才能度過漫長的冬季。
沒有路,玉麥就是一座“孤島”!
就在桑傑曲巴老人許下心願4年後,2001年,玉麥通往山外的公路修通;2009年,玉麥鄉(xiang) 引溪水修建了一座小型水電站,結束了當地不通電的日子。
玉麥鄉(xiang) 隨後的變化遠遠超出了當年桑傑曲巴老人的心願。2018年以來,西藏大力實施以“神聖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為(wei) 主題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將邊民脫貧致富和守邊固邊相結合,聚焦“水電路訊網、科教文衛保(社會(hui) 保障)”十項提升工程,著力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加快邊境地區發展。從(cong) 2018年開始,玉麥鄉(xiang) 開展邊境小康村及配套設施建設,輕鋼龍骨架構民居及排水、通訊、學校、中心公園等公共服務設施拔地而起。2019年,國家投資超5億(yi) 元、總裏程50公裏的曲玉柏油公路改建工程全麵完工,解除了玉麥每年大雪封山的困擾;同時,國家電網將10千伏的輸電線路接入玉麥,玉麥人用上了安全穩定的常明電。
“我個(ge) 人覺得玉麥最大的變化就是跟外麵同步了,外麵大城市有的東(dong) 西,我們(men) 這裏也有。”桑傑曲巴老人的外孫索朗頓珠對記者說,“我上小學的時候差不多9歲,當時不知道西瓜是啥。有一次在山上放牧的時候,巡邏的解放軍(jun) 給了我一塊西瓜,我不知道怎麽(me) 吃,直接連著皮啃著吃。現在我的小孩,才3歲,他什麽(me) 都知道,而且,在家門口就可以上學了。”
索朗頓珠是玉麥鄉(xiang) 的第一個(ge) 大學生,2017年從(cong) 西藏大學畢業(ye) 後回到故鄉(xiang) 工作,延續著桑傑曲巴老人對他的囑托。“我外公對我說得最多的就是讓我去當兵,保家衛國。後來我沒當成,這是一個(ge) 遺憾。可是我現在回到了玉麥,跟姨媽跟媽媽一起,實現外公的遺誌。”
2022年,玉麥全鄉(xiang) 人均年收入近4.4萬(wan) 元,人均居住麵積達40平方米。曾經的“三人鄉(xiang) ”已變成下轄兩(liang) 個(ge) 行政村的“小康鄉(xiang) ”,學校、衛生院、遊客接待中心等建築物也拔地而起。不少村民用自家房屋開起了家庭旅館、小賣部、快遞站等……
玉麥的興(xing) 盛也吸引了南來北往的客商,如今已經有5戶外來商戶租用村民的房屋開辦了超市、旅館、飯店甚至包括一家奶茶店。
來自重慶的王先生在玉麥鄉(xiang) 租下了一棟二層小樓,裏麵超市、飯館和民宿一應俱全,他說是朋友介紹說這裏好他才趕過來的:“這裏做生意賺錢跟其他地方差不多,但是壓力要小很多。”
記者在玉麥鄉(xiang) 還看到了來自四川、重慶、安徽、河南甚至廣東(dong) 的汽車。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帶著對玉麥的向往來到此地。
“我很早就想來玉麥看看了,以前從(cong) 各種媒體(ti) 上都看到過對這裏的報道,”資深自駕旅遊愛好者餘(yu) 先生對記者說,“來了以後感覺比想象的還好,我覺得這裏會(hui) 被打造成一個(ge) 邊境的重鎮!”
“我們(men) 家鄉(xiang) 那麽(me) 好,今後一定會(hui) 變好,爸爸以前都是這麽(me) 說的,”卓嘎對記者說起桑傑曲巴老人去世前的願望時說,“爸爸說的現在都實現了!他當時是怎麽(me) 想到的?我現在才想明白。”
“是的,爸爸說,我們(men) 國家是強大的,不會(hui) 不管這裏的,會(hui) 把玉麥建設得非常好!”央宗補充了一句。
如果桑傑曲巴老人能看到今天的玉麥,看到他為(wei) 之堅守數十年的故鄉(xiang) 的變化,他會(hui) 有怎樣的感慨?
今日玉麥,如您所願!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