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圖:這是美麗(li) 的貢德林草原。 向薛麟 記者 李梅英 攝
指標是工作的“指揮棒”。設立指標是為(wei) 了讓工作有抓手,修改完善指標是為(wei) 了更好地反映工作。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西藏自治區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辦公室一致認為(wei) :“西藏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創建指標將原定的6大類32項調整為(wei) 6大類38項,更符合西藏工作實際。”
回顧成效、帶著問題,記者跟隨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主題教育調研組,赴山南市調研采訪。“此次調研選在山南,是因為(wei) 山南具備較為(wei) 齊全的生態係統類型,在全區示範推廣方麵具有豐(feng) 富的環境基礎。”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黨(dang) 組書(shu) 記胡為(wei) 民表示。
沿著雅魯藏布江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問,從(cong) 核實指標調整是否貼合生態工作實際的調研中,感受西藏著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的決(jue) 心,地市、縣區、鄉(xiang) 鎮努力實現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的幹勁。
桑耶鎮:
人進沙退 荒漠變綠洲
創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是西藏著力推進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創建工作的一項重要指標。
“以前,我們(men) 村被稱為(wei) ‘沙子村’。風沙太大,地裏沒法種糧食,隻能靠做皮具賣來換糧食。”紮囊縣桑耶鎮村民、防沙治沙示範區管護人員貢嘎索朗邊說邊帶領調研組,走向村裏的防沙治沙示範區。
目之所及,鬱鬱蔥蔥,哪還看得見沙丘的影子?隻有踩進灌木叢(cong) 中發出的沙沙聲提示著大家:貢嘎索朗所言不虛。
40多年前,桑耶鎮是 “舉(ju) 目遠望一片沙,大風一起不見家。” 而眼下,青楊、藏沙蒿、沙蓬等植物簇新吐綠,原來設置的樹枝沙格已被大大小小的灌木覆蓋,儼(yan) 然成了一方綠洲。
山南市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桑耶核心區)是西藏唯一的全國防沙治沙示範區,麵積約5萬(wan) 畝(mu) 。目前,僅(jin) 核心區桑耶鎮就已治沙1.5萬(wan) 多畝(mu) 。
上世紀80年代,飽受風沙之苦的雅魯藏布江山南段開始建設雅江防護林,首創我國林業(ye) 水利工程史上的“丁字壩”,嚐試“大苗深栽”等辦法,控製住了風沙流動。一條寬約1.8公裏、長約160公裏,麵積約50萬(wan) 畝(mu) 的“綠色廊道”,在雅魯藏布江沿岸蜿蜒開來。
高原沙丘植綠,“植”難“綠”也難。雅魯藏布江岸邊的沙地多是流動沙,經過近20年探索,示範區逐漸形成了草方格沙障、樹枝方格沙障、礫石方格沙障、尼龍網方格沙障和礫石壓沙等機械防風固沙措施。但沙土沒有營養(yang) 、夏季沙地溫度過高,樹和草栽下去容易,如何綠起來卻又成了一道難題。
記者在現場看到,與(yu) 一般植樹工序不一樣,在雅魯藏布江沙丘植綠前要先填生物肥、秸稈等。正值中午,噴灌和滴灌設施還在工作,“澆水能減少蒸發,可以起到降溫作用,”貢嘎索朗一邊說,一邊快速地補種砂生槐,旁邊栽種的沙柳、檉柳正煥發蓬勃生機。
種植砂生槐、沙柳、檉柳等沙生植物是綠化沙丘的重要法寶。目前,雅魯藏布江河穀成片栽植沙生植物達4500萬(wan) 餘(yu) 株。
沿著雅魯藏布江走著,記者感受到“雅江造林不僅(jin) 減少了風沙,還為(wei) 群眾(zhong) 帶來一座‘金山銀山’”。據推算,雅魯藏布江防護林建設每年吸納2萬(wan) 多名勞動力。通過雅江造林帶動山南市種苗等產(chan) 業(ye) 發展,全市苗圃數量達74個(ge) ,每年吸納1400餘(yu) 名農(nong) 牧民就業(ye) ,為(wei) 農(nong) 牧民增收1600餘(yu) 萬(wan) 元。
“地添綠、人增收”是雅魯藏布江山南段防沙治沙的目標。“沙治好了,地能種糧。通過護林員生態崗位,我們(men) 又多了一份收入。林子好了,子子孫孫都受益。”貢嘎索朗說,造林就是“造福”的理念,已經深入當地人心中。
如今,雅魯藏布江兩(liang) 岸的生態環境、人居環境和氣候條件明顯改善,大麵積的流動或半流動沙丘變成了綠洲,以前沙害嚴(yan) 重地區的糧食產(chan) 量增加了近一倍。拉薩貢嘎機場每年受災害性風沙影響天數降至10天以內(nei) 。(下轉第三版)(上接第一版)
沙丘化金山,是高原人正在書(shu) 寫(xie) 的綠色傳(chuan) 奇。今年,西藏計劃完成營造林120萬(wan) 畝(mu) 以上,修複治理退化草原500萬(wan) 畝(mu) 以上。
胡為(wei) 民說,根據雅魯藏布江山南段等防沙治沙成果,自治區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辦公室在“生態富民先行地”指標體(ti) 係中擬增加“生態崗位”或“生態價(jia) 值轉換”等指標,這些指標將對提升人民群眾(zhong) 生活水平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貢德林草原:
獸(shou) 進人退 困難變雙贏
保護野生動植物,守住生態紅線至關(guan) 重要。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創建指標體(ti) 係中提到,西藏生態保護紅線麵積占比位居全國前列,超過國土麵積的50%。
從(cong) 桑日縣白堆鄉(xiang) 沿增久曲河穀一路北上,記者和調研組很快到了西藏著名的高山牧場——海拔4300多米的貢德林大草原。
路旁的灌木叢(cong) 中,五六匹馬鹿與(yu) 一群犛牛在一起悠閑覓食,見到記者停車拍照,才緩緩四處散開。“馬鹿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自草原建立保護區以來,人類幹擾變少,植被恢複,貢德林草原馬鹿種群數量增長很快,有400多頭。”桑日縣增期鄉(xiang) 副鄉(xiang) 長向薛麟說,這裏是西藏馬鹿最集中分布、種群數量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夏季的大草原,冰雪消融、綠草盈盈,成了動物們(men) 的世外桃源。一路上,不時有被當地牧民稱為(wei) “雪豬”的青藏高原特有物種——喜馬拉雅旱獺穿過公路。從(cong) 雅魯藏布江下遊飛回來的赤麻鴨,在這裏覓偶築巢。
“無垠高原草青青,匹馬隻羊靜悄悄”的悠遠意境,在此時展現得淋漓盡致。如何將純牧場變成牛羊與(yu) 野生動物兩(liang) 相宜的場景?記者看出,桑日縣下了一番功夫。
“為(wei) 了保護生態環境和野生動物,我們(men) 每年都會(hui) 進行冬夏輪牧轉場,嚴(yan) 格將放養(yang) 牲畜數量控製在草原承載範圍內(nei) ,促進草原休養(yang) 生息。”桑日縣林草局副局長索朗堅參介紹。
貢德林草原總麵積達50多萬(wan) 畝(mu) ,真措村、崗布村、米東(dong) 村村民依托貢德林草原發展畜牧業(ye) 。“這三個(ge) 村飼養(yang) 牲畜5600多頭,在草原承載範圍內(nei) 。”向薛麟說。
在崗布村附近,記者見到正在撿拾垃圾的草原監管員邊巴旺久。“我的責任就是維持草原幹淨,保護野生動物。”邊巴旺久說僅(jin) 草原監管員一職,一年就能給家裏增收3000多元。
三個(ge) 村還每周組織村民進行兩(liang) 次的草原和河道垃圾清理,確保貢德林草原環境幹淨,可持續發展。
越變越綠的自然環境,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也讓貢德林草原成為(wei) 熱門旅遊景點。今年5月,增期鄉(xiang) 因地製宜成立了4家牧家樂(le) 來壯大村集體(ti) 經濟。目前,日接待遊客200多人,月增收9萬(wan) 餘(yu) 元。
近年來,隨著野生動物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西藏野生動物保護成效也逐漸顯現,絕大多數保護物種種群數量恢複性增長明顯。藏羚羊種群數已由最少時7萬(wan) 餘(yu) 隻增至30萬(wan) 餘(yu) 隻,野犛牛種群數量從(cong) 僅(jin) 幾千頭達到2萬(wan) 餘(yu) 頭,越冬黑頸鶴數量從(cong) 上世紀不足2000隻到現在已超過萬(wan) 餘(yu) 隻。
“下鄉(xiang) 調研的感受也變了,十多年前看到岩羊就很激動,現在即使遇到雪豹也不會(hui) 覺得特別稀奇。”調研組成員馬向陽說。
隨著雨季到來,貢德林草原水草日漸豐(feng) 盈,“草長了,馬鹿吃好了,我們(men) 也就能‘吃’好了。”邊巴旺久幽默地說。
從(cong) 2018年起,西藏持續完善生態補償(chang) 機製,生態崗位增加到66.7萬(wan) 個(ge) ,年人均補助提高到3500元,越來越多像邊巴旺久這樣的農(nong) 牧民通過草原、動物、河湖治理等吃上了“生態飯”。
人類活動範圍的縮小退讓,換來動植物的生長範圍進一步擴大。一退一進間,人們(men) 富裕了,草原、森林的生物物種數量也增加了。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成為(wei) 高原常態。
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是指標體(ti) 係“生態安全屏障戰略地”中的重要項,人們(men) 主動幫助草原植被恢複、退出野生動物棲息地,大大提高了野生動植物物種保護率。
此次調研後,自治區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辦公室還將在“生態安全屏障戰略地”指標體(ti) 係中增加“冰雪資源保護”這一特色指標,這既是深入踐行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也符合“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依賴冰雪生存的動植物將會(hui) 被保護得更好。
桑日縣:
“魔法”濕地 汙水變清流
“走,我帶你們(men) 去看一個(ge) 有‘魔法’的濕地。”陪同調研的山南市生態環境局黨(dang) 組書(shu) 記旺慶賣起了關(guan) 子。
下車,跟著旺慶直奔“魔法”濕地,隻見4300多平方米的水塘裏,美人蕉、風車草、梭魚草、睡蓮、蘆葦長勢正旺,水麵波光粼粼。
“聞不到異味吧,這是汙水處理魔法——人工濕地汙水深度處理工藝。”旺慶說。
城市汙水處理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汙水怎麽(me) 處理?怎麽(me) 能與(yu) 周邊生態環境相適宜?我們(men) 一直在思考這個(ge) 問題。”旺慶說。
通過區內(nei) 外示範點的走訪調研,山南市決(jue) 定在桑日縣實行試點,采取一級強化+人工濕地設計工藝,來處理生活汙水。
“汙水經過粗格柵,進入提升泵後,流入混凝沉澱池,再通過化學處理,流進人工濕地,停留4到5天,才能排出去。”汙水處理廠負責人樊明博介紹,處理過的清水可以排到附近河流,也可用於(yu) 城市綠化澆灌、洗車和公廁衝(chong) 洗。
桑日縣汙水處理廠從(cong) 2021年6月開始試運營,日處理生活汙水規模達1000噸,覆蓋縣城近70%的區域。
“以前河裏麵有垃圾,有異味。雖談不上繞著走,但心裏會(hui) 不舒服。縣裏建立汙水處理廠後,水變清了,內(nei) 心由衷地感到開心。”縣城居民央金說。
目前,西藏汙水處理廠已覆蓋7地市及60個(ge) 縣城。《2022年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西藏縣級以上城鎮汙水處理率提升到86.55%,全區無黑臭水體(ti) ,水清岸美處處是風景。
調研中,記者了解到,因自治區“縣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質達標率”等指標總體(ti) 上具有良好的本底基礎,自治區高地辦擬將以上指標作為(wei) 2024年、2025年走在前列指標予以考慮,確保年年能在指標上實現爭(zheng) 先進位。
跟著調研組走訪加查、曲鬆、桑日、乃東(dong) 、紮囊等5縣18處生態環境治理點位,記者真切感受到,隻有政民齊心,才能將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創建這項工作抓實抓好。在西藏,生態環境治理成效既有百姓主動參與(yu) 的功勞,也是當地政府和生態環境幹部擔起使命責任使然。采訪中,貢嘎索朗、邊巴旺久和旺慶都認為(wei) ,保護好環境是利在千秋的大好事,隻有做好了,才能問心無愧。
我們(men) 看到,“守護好高原的生靈草木、萬(wan) 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wei) 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中央擘畫的藍圖正變為(wei) 西藏的現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