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是一個(ge) 不管你來自何方,都能在這裏尋找到新的藝術感悟的神奇地方。”西藏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劉洋如是說。
2016年,劉洋作為(wei) 教育部首批“組團式”教育援藏教師來到雪域高原,成為(wei) 拉薩中學的一位美術老師,援藏期為(wei) 一年。與(yu) 江南山水不同,青藏高原的山、雪域的水、經幡與(yu) 佛塔,一下子把他震撼住了。“第一次進藏,我看到了雪山、冰川、犛牛、聖湖,它們(men) 的遼闊、壯美、雄渾、崇高深深吸引了我。”
圖為(wei) 劉洋國畫作品描繪的西藏岡(gang) 仁波齊。 劉洋 供圖
懷著對西藏山水藝術的熱愛,他有了用國畫方式創作西藏山水畫的想法。“我把對西藏的全部感知當作自己藝術創作的源泉。”劉洋說,一年的時間對他來說遠遠不夠。於(yu) 是,援藏期一年又續一年,到第三年時,他幹脆申請調藏工作。
調藏後,劉洋成為(wei) 了西藏大學藝術學院的一名國畫老師。他常說,藝術創作不僅(jin) 限於(yu) 畫紙上。於(yu) 是,他常常帶著學生們(men) 走進大自然,鼓勵他們(men) 通過大膽的創作理念和超凡的想象力,將天地間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在劉洋的幫助指導下,許多學生也通過寄情作品,來表達對鄉(xiang) 土的依戀和熱愛,創作出大量豐(feng) 富多彩的繪畫作品。
圖為(wei) 劉洋在林芝寫(xie) 生。 劉洋 供圖
於(yu) 劉洋而言,他的作品不僅(jin) 是對自然景觀的描摹,更融入了他對山水的情感和內(nei) 心的表達。西藏阿裏的劄達土林是劉洋最鍾愛的繪畫題材之一,單次往返近3000公裏的路,他曾多次前往。“神奇的土林景觀,是大自然饋贈給高原的禮物。每次凝望土林,都有不一樣的創作感受。”
圖為(wei) 劉洋國畫作品描繪的劄達土林。 劉洋 供圖
劉洋介紹,每一次的創作過程,都是自己和西藏山川的一次對話,或喃喃細語或激烈交鋒,或談笑風生或相互傾(qing) 聽。岡(gang) 仁波齊、羊卓雍措、南迦巴瓦、雅魯藏布江等,被以獨特的視角和筆墨勾勒。
圖為(wei) 劉洋國畫作品描繪的劄達土林。 劉洋 供圖
“作品不僅(jin) 是一幅圖像,更是一種情感和思考的表達”,劉洋表示,西藏的傳(chuan) 統文化,讓人越研究越癡迷,就這麽(me) 陷進去了。
作為(wei) 西藏傳(chuan) 統文化代表的唐卡繪畫藝術,讓劉洋從(cong) 初次進藏時便產(chan) 生了濃厚興(xing) 趣。西藏大學是全國首個(ge) 開設唐卡專(zhuan) 業(ye) 的高校,但西藏中小學卻沒有開設唐卡課程,中小學生對唐卡常識也知之甚少。為(wei) 讓下一代從(cong) 小了解、學習(xi) 優(you) 秀唐卡繪畫知識,劉洋與(yu) 幾位老師一起編寫(xie) 了《新唐卡》教材,唐卡繪畫知識正式走進了西藏中小學生的課堂。
圖為(wei) 劉洋在課堂上指導學生繪畫技巧。 李林 攝
“教材的設計,希望以學生的年齡特點、審美追求和審美興(xing) 趣為(wei) 基礎,以‘好看、好用和創新’為(wei) 理念,內(nei) 容上要恰到好處,不能過於(yu) 簡單,也不能太深入,更不能太深奧。”
劉洋認為(wei) ,中華藝術的進步發展,是基於(yu) 各個(ge) 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的共同進步和發展。他表示,在唐卡在曆史發展中,也曾受到唐代繪畫風格的影響,吸收中原內(nei) 地山水畫和工筆畫的規律及技法,畫中也融入了中原青綠山水樣式。如今,他時常會(hui) 在國畫山水創作中,融入一些唐卡繪畫元素,為(wei) 畫作整體(ti) 增添韻味。
圖為(wei) 劉洋國畫作品描繪的納木錯聖象天門景觀。 劉洋 供圖
“各民族的藝術繁榮,這不就是我們(men) 在藝術上的共同追求嗎?”進藏近8年,劉洋“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視域下西藏係列中國畫個(ge) 人畫展”將於(yu) 近期在拉薩舉(ju) 行。他透露,此次他梳理了這些年來在藏創作的國畫作品,希望通過展覽的方式,與(yu) 社會(hui) 各界藝術愛好者進行交流分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