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芝毛紡廠的一棟居民樓裏,有一個(ge) 由漢族、藏族、門巴族3個(ge) 民族家庭成員組成的民族團結之家——曹瑞軍(jun) 家庭。
曹瑞軍(jun) 家有一條有著40多年曆史的毛毯,這是由林芝毛紡廠生產(chan) 的印有熊貓圖案的“高原牌”毛毯。這床毛毯承載著曹瑞軍(jun) 和他的母親(qin) 阿牛兩(liang) 代紡織工人的奉獻、付出,是這個(ge) 民族團結家庭的見證。
一床毛毯帶我們(men) 追憶起那段難忘歲月。1966年7月11日,上海維綸粗疏毛紡織廠帶著611名職工及家屬、21台通用設備、50噸配件以及當時價(jia) 值40餘(yu) 萬(wan) 元的輔助材料和技術資料搬遷到林芝,成立了西藏第一個(ge) 現代紡織廠——林芝毛紡廠。
初來乍到,為(wei) 更好融入當地,林芝毛紡廠招聘了許多本地職工。“我的母親(qin) 阿牛就是在那時來到林芝毛紡廠,成為(wei) 西藏第一代紡織工人。”曹瑞軍(jun) 說。在這裏,阿牛結識了從(cong) 十八軍(jun) 退伍後來到毛紡廠工作的曹登軒,曹瑞軍(jun) 就出生在這樣一個(ge) 藏漢結合家庭。“從(cong) 我記事起,父母就經常教育我漢藏不分家,大家都是中國人。”民族團結進步的種子從(cong) 小就在曹瑞軍(jun) 的心中生了根。
1981年,曹瑞軍(jun) 進入林芝毛紡廠,和母親(qin) 一樣成為(wei) 一名紡織工人。1988年,曹瑞軍(jun) 和來自墨脫的門巴族姑娘紅星結婚了。
“後來,我們(men) 還添置了新的毛毯,但大家仍然喜歡用那床陪伴我們(men) 很多年的舊‘熊貓’毛毯。”妻子紅星回憶說。
1997年,曹瑞軍(jun) 下崗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下變得困難起來。妻子紅星靠當保姆、往返於(yu) 八一鎮和墨脫之間當“背夫”貼補家用。夫妻倆(lia) 吃苦耐勞、辛勤工作,一起熬過那些艱難的歲月。
2000年,由於(yu) 工作需要,曹瑞軍(jun) 又回到林芝毛紡廠工作。2004年,妻子紅星也找到了林芝市圖書(shu) 館的公益性崗位工作,每個(ge) 月有了固定收入,一家人的日子也越來越好,從(cong) 擁擠的小平房搬進了三室兩(liang) 廳的大房子,還買(mai) 了汽車方便出行。
2012年,曹瑞軍(jun) 從(cong) 林芝毛紡廠退休。退休後他繼續發揮餘(yu) 熱,主動承擔了社區雙聯戶戶長的工作,爭(zheng) 作踐行民族團結表率,積極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chuan) ,每天奔走在大街小巷忙得不亦樂(le) 乎。
在曹瑞軍(jun) 一家的帶動下,林芝市雙擁路社區鄰裏間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和睦相處,民族團結一家親(qin) 的良好氛圍讓各族群眾(zhong) 在這裏生活得安心舒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