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語境下,格薩爾史詩的傳(chuan) 承方式不斷走向豐(feng) 富與(yu) 多元,正在走向創造性轉化與(yu) 創新性發展的新道路,並通過文明互鑒,已經深度融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傳(chuan) 承體(ti) 係,在曆史話語、文學話語和國家話語之間構築起了廣闊的文化空間,成為(wei) 塑造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首屆西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論壇上,與(yu) 會(hui) 嘉賓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丹珍草表示。
丹珍草說,格薩爾史詩是生長於(yu) 牧業(ye) 文明田野的“民俗歌謠之詩”。史詩從(cong) 生成、基本定型到不斷演進,傳(chuan) 承千年,是藏族民間的集體(ti) 創作、集體(ti) 記憶。格薩爾史詩作為(wei) 藏族“活形態”的口頭傳(chuan) 統和文學遺產(chan) ,在長期的流傳(chuan) 和演進中,形成了一套口頭與(yu) 書(shu) 麵文本不斷互動的宏大敘事係統,以及一個(ge) 跨民族、跨地區、跨國境、跨文化的史詩流傳(chuan) 帶。
她介紹說,在國內(nei) ,《格薩爾》發源於(yu) 青藏高原,向各民族各地區傳(chuan) 播,甚至跨境、跨文化語境向周邊傳(chuan) 播。在國外,格薩爾詩史的流傳(chuan) 遍及印度河流域、俄羅斯的布利亞(ya) 特和卡爾梅克、巴基斯坦巴爾蒂斯坦地區、不丹、尼泊爾東(dong) 部地區以及錫金的雷普查人。由此,形成了一個(ge) 跨民族、跨地區、跨國境、跨文化的格薩爾史詩流傳(chuan) 帶。作為(wei) 世界性重要文類,格薩爾史詩於(yu) 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被世界史詩學界廣泛認可,“《格薩(斯)爾》史詩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曾先後在不同國家、地區召開七次,影響力甚廣。目前形成了口頭傳(chuan) 統與(yu) 書(shu) 麵文本相互建構的整體(ti) 性共生關(guan) 係。
丹珍草表示,格薩爾史詩所蘊含的豐(feng) 富性、複雜性遠遠超過我們(men) 目前學界對史詩的認知,從(cong) 文化輸出、文化自信角度講,很多領域、細節、層次,我們(men) 還沒有觸及、深入到。特別是“格薩爾的史詩學術理論”研究還是不夠。或許,在多麵向、多模態、整體(ti) 性的“全觀詩學”的大格局中,在更為(wei) 開闊的學術視野下,我們(men) 才能更好地揭示格薩爾史詩神幻世界背後的現實內(nei) 在邏輯。我們(men) 中國的史詩研究學界,也正在構築“中國史詩學體(ti) 係”,從(cong) 口頭演述——書(shu) 麵文本——再到“文本對象化”,進一步走向“全觀詩學”(朝戈金)。中國史詩學理論體(ti) 係的探賾,範式轉換,史詩遺產(chan) 文化研究,已逐漸走向與(yu) 世界史詩文化交流互動,文明互鑒的人類文化傳(chuan) 承體(ti) 係中。
“活魚要在水中看。”丹珍草總結說,隻要格薩爾藝人還在說唱,生態語境還存在,史詩就會(hui) 不斷創造新的意義(yi) ,拓展新的形式,以證明活態傳(chuan) 統自身的生命力和民眾(zhong) 的創造力。正是在此基礎上,格薩爾史詩已經形成了以民間社區為(wei) 基礎、史詩學界為(wei) 智庫、國家政府為(wei) 後盾的多方合力,深入推進格薩爾史詩傳(chuan) 統的非遺保護、代際傳(chuan) 承和民間社區鄉(xiang) 村的文化建設及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認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