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喜迎豐收季 西藏秋糧已收超九成 今年有望再次實現“雙增”好局麵

發布時間: 2023-10-09 09:31:00 來源: 西藏商報

  開欄語

  金秋十月,西藏各地麥穗飄香,水果、蔬菜長勢喜人……大地歡歌,盛景如畫,人們(men) 話秋收、忙搶收、“曬”豐(feng) 收,雪域高原處處洋溢著豐(feng) 收的喜悅。

  為(wei) 全麵展示西藏  農(nong) 產(chan) 業(ye) 發展成果,譜寫(xie) 高原豐(feng) 收歡歌,即日起,本報特別推出“田間地裏好‘豐(feng) ’景”欄目。深入田間地頭,用手中的筆和鏡頭,全景展現西藏  開展“三農(nong) ”工作以來取得的成就和經驗,全麵體(ti) 現出人民群眾(zhong) 的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連日來,全區青稞、冬小麥、土豆、玉米等農(nong) 作物喜迎豐(feng) 收,西藏大地處處“豐(feng) ”景如畫,洋溢著喜悅和希望。記者從(cong) 自治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獲悉,截至10月6日,全區已收割糧食麵積262.68萬(wan) 畝(mu) 、占糧食播種麵積的90.74%,秋糧已收超過九成。

  機械助力 青稞、冬小麥顆粒歸倉(cang)

  走進拉薩市堆龍德慶區古榮鎮加入村的田間,一派豐(feng) 收的景象美如畫。收割機吞進成片的麥穗,不斷吐出飽滿的麥粒,加入村三組村民正忙著用編織袋收納。“這一袋子小麥足足有60斤。”組長頓珠正在給編織袋封口,“我們(men) 家種了青稞、冬小麥、油菜和土豆,今年的陽光充足,收成比往年都好,現在收割也快進入尾聲了,我們(men) 家整體(ti) 收入預計能達到3萬(wan) 多元,比往年翻了一倍。”

  “現在收割輕鬆了很多,速度也很快。”村民格桑曲珍跟在收割機後,不時彎腰撿拾起漏下的麥穗。她說,許多年前,收割一畝(mu) 地需要兩(liang) 天的工時,現在有了收割機,“就是幾分鍾的事情。”

  加入村共有2700畝(mu) 土地,農(nong) 作物產(chan) 量可達兩(liang) 百萬(wan) 斤。加入村第一書(shu) 記白瑪加措介紹,今年秋收,全村整體(ti) 收入預計能達到500多萬(wan) 元。

  “古榮鎮加入村是西藏第一批引入收割機的村莊。2005年起,村裏就邁出了農(nong) 業(ye) 機械化的第一步,當年引入的收割機仍可正常使用。現在,村裏已經實現機耕、機播、機收、機翻,收割機總數近20台。”白瑪加措說:“步入機械化時代,減輕了村民的工作量,每到秋季豐(feng) 收,大家都非常開心。同時,大家的生活水平明顯改善,家家戶戶都買(mai) 了車子、裝修了房子,看到他們(men) 臉上洋溢著笑容,滿滿的‘幸福感’。”

  記者從(cong) 堆龍德慶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獲悉,今年,堆龍德慶區糧食種植麵積3.81萬(wan) 畝(mu) ,其中青稞3.16萬(wan) 畝(mu) ,冬小麥0.2034萬(wan) 畝(mu) ,春小麥0.17萬(wan) 畝(mu) 。秋收目前已進入收尾階段。

  “豐(feng) ”景如畫 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

  伴隨著秋風吹拂,拉薩市達孜區迎來了一年一度的豐(feng) 收,土豆、玉米、青稞……田間地頭一派繁忙的景象,一幅和諧的秋收圖展現在眼前。

  在達孜區唐嘎鄉(xiang) 唐嘎村的一片青飼玉米地裏,大型收割機、包裝機、拖拉機等機械“各顯其能”,忙碌的景象展現在眼前。“我們(men) 家有4畝(mu) 地,種了玉米、冬小麥和青稞。玉米秸稈可以給自家養(yang) 的牛當飼料,我們(men) 家地裏收割的大概能做10個(ge) 玉米秸稈草垛,用來喂牛很有營養(yang) ,也很劃算。”唐嘎村村民次旺曲紮說。

  “初步測算,今年達孜區小麥產(chan) 量預計每畝(mu) 達到960斤以上,青稞產(chan) 量預計每畝(mu) 達到750斤以上,今年又是一個(ge) 豐(feng) 收年。”看著一片片作物收割歸倉(cang) ,達孜區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站站長紮西頓珠高興(xing) 地說。

  “截至目前,達孜區已完成收割7.26萬(wan) 畝(mu) ,其中糧食作物6.02萬(wan) 畝(mu) ,經濟作物0.56萬(wan) 畝(mu) ,飼草作物0.68萬(wan) 畝(mu) ,完成率達到88%;部分飼草陸續開展收割工作。”紮西頓珠介紹說。

  收割、摘穗、粉碎秸稈,金色的田野裏,農(nong) 機駛過,顆粒歸倉(cang) 。“2021年,我們(men) 家的農(nong) 田被納入到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項目,土地質量更好了,大大提高了糧食產(chan) 量,實現糧食自足的同時還可以對外售賣。今年我們(men) 家在達孜區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站的協調幫助下,出售了4000餘(yu) 斤種子,又增收一萬(wan) 多元。”巴嘎雪村的拉巴卓嘎一家,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今年的收割工作,豐(feng) 收的喜悅寫(xie) 在臉上。

  記者從(cong) 達孜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了解到,為(wei) 確保糧食產(chan) 量,近年來,達孜區通過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開展技能培訓、蟲卵監測,發放種子、化肥、補貼,協調社會(hui) 化收割、出售種子等方式,在提高農(nong) 戶種糧積極性方麵做足了“功課”。

  談到對未來的展望,達孜區副區長格桑多布傑信心滿滿地說道:“達孜區將充分發揮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作用,大力推廣機械收割減損技術,調配好機具,開展機收服務,提高收割效率。並抓住晴好天氣及時進行打場、晾曬,對打好的糧食妥善保管儲(chu) 存,防黴變、發芽,做到顆粒必爭(zheng) 、顆粒歸倉(cang) 。同時,種子田按照良種繁殖技術規程的要求,做到單收、單運、單打和單貯,確保種子質量,為(wei) 明年種子田和大田生產(chan) 提供高質量種子,期待明年也是一個(ge) 豐(feng) 收年。”

  顆粒歸倉(cang)  預計產(chan) 量超108萬(wan) 噸

  近年來,自治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全力抓好“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各項措施落實,推動糧食生產(chan) 等各項工作高質量發展,西藏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經濟呈現出總體(ti) 平穩、穩中向好的態勢。近日,記者從(cong) 自治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獲悉,今年全區糧食播種麵積達289萬(wan) 畝(mu) ,其中青稞播種麵積223萬(wan) 畝(mu) ,分別比2022年增加0.1萬(wan) 畝(mu) 、1.7萬(wan) 畝(mu) 。截至10月6日,全區已收割糧食麵積262.68萬(wan) 畝(mu) 、占糧食播種麵積的90.74%,糧食已收超過九成。

  自治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黨(dang) 組成員、副廳長林木介紹,今年全區糧食產(chan) 量預計達到108萬(wan) 噸以上,其中青稞產(chan) 量預計達到84萬(wan) 噸以上。總體(ti) 來看,今年有望再次實現糧食播種麵積、產(chan) 量“雙增”的良好局麵,全區糧食將再獲豐(feng) 收。

  全區各級農(nong) 業(ye) 部門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堅決(jue) 遏製耕地“非農(nong) 化”、基本農(nong) 田“非糧化”,推動良田、良種、良法、良機配套,最大限度保麵積、保產(chan) 量。同時,提早謀劃“春耕備耕”“三秋”工作,紮實做好測產(chan) 工作,精心組織抓好糧食機械化收割,確保顆粒歸倉(cang) 。

  “今年西藏  大力推廣‘喜瑪拉22號’‘藏青2000’‘藏青3000’等青稞良種209.8萬(wan) 畝(mu) ,青稞良種覆蓋率達到93%。通過自治區轉移支付資金,安排1億(yi) 元支持5.66萬(wan) 畝(mu) 良種繁殖基地和2座種子精選加工廠建設,全麵保障西藏  用種安全。同時,持續推進以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為(wei) 主的耕地質量提升工作,目前全區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419.9萬(wan) 畝(mu) ,占耕地總麵積的62.75%,占到2025年建設任務446萬(wan) 畝(mu) 的94%。”林木說。

  西藏糧食產(chan) 業(ye) 經濟從(cong) 穩步推進向加快發展邁步,組建西藏農(nong) 牧產(chan) 業(ye) 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培育10餘(yu) 家國家和自治區級龍頭企業(ye) ,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帶動全區各類糧食企業(ye) 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積極圍繞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供應鏈“三鏈協同”,引導青稞加工企業(ye) 向前端帶動農(nong) 民建設原料基地,向後端延伸建設物流營銷和服務網絡,推進青稞精深加工產(chan) 品研發和高原特色糧食產(chan) 品研發,改良青稞加工品質特性,推進糌粑、製粉、青稞片劑、青稞功能性食品研發,目前,高原特色糧食產(chan) 品特別是青稞產(chan) 品近百種,產(chan) 業(ye) 鏈不斷延伸,品質有效提升,有力帶動了農(nong) 民增收致富,青稞逐步從(cong) “溫飽糧”變成“致富糧”。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