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黃建平
西藏是我國水資源的戰略儲(chu) 備區,也是歐亞(ya) 大陸大江大河發育最多的區域,全區流域麵積50萬(wan) 平方公裏以上的河流有6418條,總長度為(wei) 17.73萬(wan) 公裏;多年平均徑流量4394億(yi) 立方米,是我國乃至亞(ya) 洲名副其實的江河源
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確定了由國家建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協調機製,進一步明確了各地區青藏高原生態保護職責,有助於(yu) 協調跨地區、跨部門解決(jue) 江河源保護重大問題
建議在有關(guan) 部門統一設計和布局下,積極開展人工增雨作業(ye)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全球氣候變化最敏感地區之一,其增溫率超過全球同期平均增溫率。作為(wei) 亞(ya) 洲水塔,青藏高原的冰川和雪線對增溫非常敏感,將直接影響高原上的水資源供應,進而對下遊地區的農(nong) 業(ye) 、工業(ye) 和人類生存產(chan) 生重要影響。
中國科學院院士、蘭(lan) 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黃建平紮根西北,長期從(cong) 事半幹旱氣候觀測、變化機理和預測研究。他帶領團隊通過大量野外實驗,結合衛星資料和數值模擬分析,取得豐(feng) 富的基礎數據和新認識。“青藏高原戰略地位突出,要探索建立高原江河源管理保護長效機製,抓好《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實施機遇,聚焦新趨勢、解決(jue) 新問題,為(wei) 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作出積極貢獻。”黃建平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專(zhuan) 訪時說。
亞(ya) 洲水塔關(guan) 乎全球
《瞭望》:青藏高原在氣候變化中的作用和敏感性體(ti) 現在哪裏?
黃建平:青藏高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是我國重要的地貌單元。除了它本身形成獨特的高原氣候外,對區域和全球氣候也有著重要影響。春夏季,特殊的大地形使青藏高原成為(wei) 一個(ge) 抬高的熱源,並主要通過熱力強迫影響亞(ya) 洲氣候;冬季,青藏高原是一個(ge) 冷源,主要通過動力強迫影響亞(ya) 洲乃至全球氣候。青藏高原通過熱力作用可改變垂直環流,使高原異常信號向外擴展到更廣的區域,進而影響全球大氣環流。而且,高原大地形對全球海溫和洋流也有著不可忽視的調節作用,在塑造全球氣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伴隨著青藏高原的暖濕化,高原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呈加劇態勢。
總體(ti) 而言,青藏高原對全球氣候變暖的響應十分敏感,是我國氣候變暖最快的區域。近50年,青藏高原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尤其是進入21世紀後,高原增溫更加顯著,超過全球增溫速率的2倍。氣溫升高,加劇了潛在的生態風險。例如夏季極端降水更加頻繁;冰川融化加劇,導致冰川儲(chu) 存淡水量的減少;冰川融化導致海平麵上升,威脅人類生存環境。
《瞭望》:保護亞(ya) 洲水塔有哪些著力點?如何進一步加強西藏地區江河源保護工作?
黃建平:青藏高原被譽為(wei) “亞(ya) 洲水塔”,主要是因為(wei) 這一廣袤的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高原上的積雪和冰川儲(chu) 存了大量的淡水資源,這些固態水融化後,匯聚成亞(ya) 洲幾條主要河流的源頭,包括長江、黃河、湄公河、雅魯藏布江和印度河等。青藏高原為(wei) 下遊的印度、尼泊爾和孟加拉國等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淡水,這些河流在調節整個(ge) 亞(ya) 洲大陸的水資源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下遊地區的農(nong) 業(ye) 、工業(ye) 和人類生存有至關(guan) 重要的影響。
近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青藏高原生態保護,進行了大量工作並取得了一係列進展。
一是開展高原氣候變化規律和氣候增暖應對的研究。我國建立了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在氣候、水文和生物多樣性等方麵進行係統監測和科學研究,包括開展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從(cong) 大氣、生態、環境等多個(ge) 方麵,深入研究高原生態環境變化的機理和影響。鑒於(yu) 青藏高原增溫速率明顯快於(yu) 世界其他地區,我國政府呼籲世界各國聯合行動,進一步減少溫室氣體(ti) 排放,減緩氣候變暖對高原冰雪覆蓋的影響。
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開發管理措施。為(wei) 確保高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科學開展了水電站等基礎設施的設計建設。保護源頭水、規範取水和用水、禁止非法礦產(chan) 開采等措施,有效減少了對高原的破壞和水源汙染。
三是加大了生態修複和環境保護力度。通過植樹造林、治理土地退化等手段,恢複和保護植被。實施放牧輪換製度,有效提高青藏高原草地的可持續利用率和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力度。這些舉(ju) 措進一步保護了青藏高原的生態係統,提高了生物多樣性。
未來,仍需進一步加強西藏地區江河源保護工作,確保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安全。
首先,持續開展氣候變化對高原影響的研究。如氣候變暖對高原冰川、積雪消融程度的影響,降水和溫度改變對天然蓄水池的影響等。
再者,加強生態係統保護和備災計劃。在國家和地區層麵進行科學管理,規範使用土地、利用水資源,通過可持續的土地管理方法減少過度放牧和土地退化,保護高原獨特的冰川、凍土、濕地、草原和高山棲息地等生態係統。注重當地經濟的多樣化,發展生態旅遊和可持續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減輕人類生產(chan) 生活對自然的壓力。還應製定備災計劃,應對冰川積雪加快融化、極端降水等帶來的潛在氣候環境災害。
第三,加強宣傳(chuan) 和國際合作。提高民眾(zhong) 對保護亞(ya) 洲水塔重要性的認識水平,加強與(yu) 周邊國家之間的氣候環境觀測數據共享。
依法科學開展江河源保護
《瞭望》: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近日施行,其中對西藏地區江河源保護工作有哪些亮點?
黃建平: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為(wei) 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對西藏地區江河源保護工作而言,我認為(wei) 有以下亮點:
一是確定了由國家建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協調機製,進一步明確各地區青藏高原生態保護職責,有助於(yu) 協調跨地區、跨部門解決(jue) 江河源保護重大問題。
二是確立了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第一的基本原則。突出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和生態保護修複,尤其是明確指出國務院有關(guan) 部門和有關(guan) 地方政府加強三江源地區的生態保護修複工作。此外,針對大江大河源頭等重要生態區位的天然草場以及濕地保護修複也作出了明確規定。
三是注重科技在江河源保護中的支撐作用。江河源地區的生態環境受氣候變化和人為(wei) 活動的共同影響,通過加強對青藏高原自然資源狀況以及生態環境狀況調查,健全監測網絡體(ti) 係,開展重大科技問題研究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長期研究,將有助於(yu) 實現對江河源地區的分類施策、綜合治理。
《瞭望》:你對依法科學守護西藏地區江河源有何建議?
黃建平:西藏是我國水資源的戰略儲(chu) 備區,也是歐亞(ya) 大陸大江大河發育最多的區域。對於(yu) 依法科學守護西藏地區江河源有以下建議:
第一,在監測方麵,加強對水資源的天、地、空協同觀測。包括實時監測水存量、水源水質、水流量等以及監測與(yu) 水資源密切相關(guan) 的動植物、土壤、微生物等的變化。寶貴的監測數據能為(wei) 守護西藏地區生態安全提供科學依據。
第二,在管理方麵,提高水資源管理能力。組織社會(hui) 力量開發水利,協調好經濟社會(hui) 發展與(yu) 水資源開發利用之間的關(guan) 係,處理好各部門、各地區之間用水矛盾,監督、限製不合理的開發和危害水源的行為(wei) ,製定供水係統和水庫工程的優(you) 化調度方案。
第三,在防洪減災方麵,河務、水利等部門需基於(yu) 監測和管理工作,及時完善防洪減災製度內(nei) 容。包括洪澇災害上報的具體(ti) 標準、解決(jue) 不同程度洪澇災害的具體(ti) 措施等。
加強科學研究支撐生態高地建設
《瞭望》:你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中承擔了粉塵氣溶膠及其氣候環境效應研究工作,為(wei) 何做此研究?
黃建平:粉塵氣溶膠及其氣候環境效應研究屬於(yu) 二次科考中人類活動與(yu) 生存環境安全項目的下設研究,該研究的目的是厘清青藏高原粉塵氣溶膠的特征和來源、量化粉塵氣溶膠對天氣氣候的影響並揭示粉塵與(yu) 人類活動和氣候環境過程的關(guan) 係。
青藏高原及其周邊是當前全球自然和人為(wei) 排放粉塵氣溶膠最多的區域之一,是典型的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的脆弱區和敏感區。粉塵氣溶膠通過一係列物理化學過程,改變大氣熱動力結構,進而影響局地和區域氣候變化。例如沉降在雪冰上的粉塵氣溶膠可改變雪冰的反照率,加速青藏高原冰川消融,加劇氣候環境變化。近幾十年來,青藏高原大氣中粉塵氣溶膠等不斷增加,不僅(jin) 給區域生產(chan) 、生活帶來嚴(yan) 重危害,還通過影響地球—大氣係統的輻射平衡,對高原周邊、東(dong) 亞(ya) 乃至全球氣候環境變化產(chan) 生深刻影響。
開展粉塵氣溶膠及其氣候環境效應研究,能夠深入理解高原粉塵氣溶膠在區域和全球氣候變化和環境演化中的重要影響。截至目前,我們(men) 已在青藏高原開展了一係列科學考察工作,並取得了多項重要科學成果,這些研究成果能夠為(wei) 青藏高原氣候變化應對策略、環境保護措施和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提供科技助力。
《瞭望》:該研究已經取得了哪些成果?將怎樣服務於(yu) 保護亞(ya) 洲水塔、建設生態高地的工作?
黃建平:青藏高原以其獨特地形地貌產(chan) 生顯著的大氣動力和熱力過程,而很不起眼的粉塵氣溶膠,能對這些熱力、動力過程產(chan) 生重要影響。二次科考期間,我們(men) 通過大量野外實驗,結合衛星資料和數值模擬分析,取得了豐(feng) 富的基礎數據和新認識,揭示了青藏高原如何影響沙塵輸送、調製高原熱動力作用、改變大氣環流形勢,進而影響高原周邊以及下遊地區的天氣氣候。該研究既服務於(yu) 亞(ya) 洲水塔保護、生態高地建設,也為(wei) 開展青藏高原對全球氣候影響的研究打下了基礎。
我們(men) 的主要成果包括:發現青藏高原是全球沙塵的轉運站,可將沙塵抬升傳(chuan) 輸至對流層頂,決(jue) 定著沙塵向下遊輸送的路徑和總量;揭示青藏高原沙塵粉塵時空格局、氣候環境效應,闡明地表沙塵的形成與(yu) 高原構造活動和河流地貌演化的關(guan) 係;定量計算沙塵對高原積雪(冰)、植被的影響,服務高原生態環境保護。
另外,我們(men) 團隊還在亞(ya) 洲水塔水汽輸送、雲(yun) 水資源及大氣中顆粒物對雲(yun) 降水的影響方麵也獲得了一些新認識。亞(ya) 洲水塔上空的水汽和雲(yun) 水資源既可通過降水補給高原冰川及地下水,涵養(yang) 周邊河流,還可通過西風帶向下遊輸出,緩解周邊地區的幹旱氣候。
結合相關(guan) 領域的報告,我們(men) 也在思考如何找到能夠補給亞(ya) 洲水塔水儲(chu) 量的科學手段,有效降低水塔失衡和水儲(chu) 量流失的風險。我認為(wei) 應在有關(guan) 部門統一設計和布局下,積極開展人工增雨作業(ye) ,讓水留在青藏高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