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好茶正當季。近日,在海拔2300多米的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錯那縣勒門巴民族鄉(xiang) ,高山雲(yun) 霧中,嫩綠的芽苞在茶農(nong) 指尖翻轉,壟壟茶樹間,一片采茶景象。
勒門巴民族鄉(xiang) 簡稱“勒鄉(xiang) ”,是門巴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下轄2個(ge) 行政村勒村、賢村。作為(wei) 當地重點茶葉鄉(xiang) ,村民們(men) 主要以種植和加工茶葉為(wei) 生。
10月7日,國網山南供電公司服務隊在勒鄉(xiang) 茶田間開展供電宣傳(chuan) 工作。多吉次仁 攝
近年來,國網西藏電力緊跟勒鄉(xiang) 茶產(chan) 業(ye) 發展,主動上門收集產(chan) 業(ye) 的用電需求,提前謀劃供電布局,實施勒鄉(xiang) 電網改造工程,推動電能替代和綠色辦電渠道,以“滿格電力”助力勒鄉(xiang) 茶產(chan) 業(ye) 發展。
勒鄉(xiang) 茶葉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負責人邊巴次仁介紹,在2013年前,勒鄉(xiang) 炒茶是用柴火燒著大鐵鍋炒製,一口鍋需要兩(liang) 三個(ge) 人操作,費時費力,而且茶葉品質難以控製。
“我們(men) 高峰時一天采茶1000斤左右,采摘下來的茶葉不能過夜,需要及時炒製加工,穩定的電力供應尤其重要。”邊巴次仁說。
為(wei) 此,國網西藏電力積極推行電能替代方案,組織人員推廣電炒茶帶來的品質優(you) 勢。同時,及時、精準為(wei) 茶廠排除隱患,用心開展電力服務。
國網錯那縣供電公司副總經理索朗羅布說,自“柴改電”以後,加工車間隻需幾人操作即可,以前集中炒茶的隊伍人員改去茶田采摘茶葉。相比傳(chuan) 統製茶工藝,電氣化製茶有效減少了大氣汙染,勒鄉(xiang) 的茶產(chan) 業(ye) 走上了清潔、高效、環保的綠色之路。
圖為(wei) 勒鄉(xiang) 茶葉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茶葉炒製車間。多吉次仁 攝
勒鄉(xiang) 共有茶田693畝(mu) ,年產(chan) 茶2萬(wan) 餘(yu) 斤。為(wei) 立足好生態,做好茶產(chan) 業(ye) ,2013年8月,由勒村、賢村村委會(hui) 以及149名農(nong) 牧民共同組成的勒門巴民族鄉(xiang) 茶葉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正式成立。
2014年以來,國網西藏電力先後在當地架設10千伏主線路31.59公裏,安裝10千伏變壓器29台。2022年,將勒鄉(xiang) 茶葉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變壓器容量從(cong) 80千伏安專(zhuan) 變升級改造為(wei) 100千伏安的公變。
據了解,2022年勒鄉(xiang) 茶葉炒製電費同比減少9600元(人民幣,下同),茶葉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收入達531.01萬(wan) 元,人均年增收1.5萬(wan) 餘(yu) 元。同時,借助網絡直播等渠道,勒鄉(xiang) 茶葉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