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黑頸鶴是全球15種鶴類中,唯一一種在高原地區繁殖和越冬的鶴類,也是分布在我國的9種鶴類中,唯一的中國特有鶴類,屬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作為(wei) 青藏高原濕地的“風向標”,黑頸鶴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生態好不好,看鳥就知道。”為(wei) 展現西藏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讓更多人關(guan) 注黑頸鶴這一珍稀物種,西藏商報推出“‘高原精靈’黑頸鶴的生態之旅”特別報道,共同開啟一場跟隨黑頸鶴的越冬之旅。
近日,拉薩迎來了第一批越冬的老朋友“黑頸鶴”。每年3月中旬,黑頸鶴會(hui) 從(cong) 越冬地——雅江中遊河穀及其支流拉薩河、年楚河流域的“一江兩(liang) 河”地區,飛去羌塘北部草原繁育後代;10月中下旬又從(cong) 繁殖地——那曲的班戈縣、申紮縣、嘉黎縣,阿裏的日土縣、普蘭(lan) 縣,日喀則的昂仁縣及拉薩的當雄縣返回到越冬地。黑頸鶴的成群遷徙停歇或繁殖,正是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最美注腳”。
全區均有分布
種群數量持續增長
黑頸鶴是上世紀70年代在高原上發現的第15種鶴類物種,當初估計種群數量不足1000隻,到上世紀末統計種群數量約4200隻。自治區林草局野生動植物和濕地資源管理處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隨著西藏黑頸鶴生存環境(含繁殖和越冬環境)的不斷改善,黑頸鶴種群數量持續增長,目前全區7地市均有分布,夏季種群數量約為(wei) 10600隻,冬季越冬的種群數量約為(wei) 11200隻,占中國黑頸鶴總數近三分之二。”
近日,拉薩市林周縣已經迎來了今年首批飛抵越冬地的黑頸鶴,一共有58隻,它們(men) 主要棲息在虎頭山水庫和卡孜水庫。據當地保護區工作人員介紹,黑頸鶴到達越冬地的高峰期在11月中下旬。在越冬地,黑頸鶴喜歡在河穀農(nong) 田裏覓食,特別是沒有翻耕的農(nong) 田,裏麵殘存的青稞等糧食種子是黑頸鶴喜歡的食物。
根據2020年西藏自治區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結果,黑頸鶴夏季種群數量為(wei) 10646隻,排名前三的是那曲市(3449隻)、日喀則市(2488隻)和阿裏地區(1464隻);2022年冬季越冬黑頸鶴種群數量調查顯示,在西藏越冬的黑頸鶴種群數量為(wei) 11175隻,排名前三的是日喀則市(6442隻)、拉薩市(3648隻)和山南市(581隻)。
完善管理體(ti) 係
強化棲息地保護
據悉,按照建立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總體(ti) 目標,西藏已建立47處自然保護區、4處國際重要濕地、22處國家濕地公園和9處國家森林公園,各類自然保護地總麵積達43.21萬(wan) 平方公裏,占全區國土麵積的35.94%,三江源、羌塘、珠穆朗瑪峰、高黎貢山、雅魯藏布大峽穀、岡(gang) 仁波齊-瑪旁雍措6處典型區域已納入《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
自治區林草局野生動植物和濕地資源管理處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黑頸鶴重要繁殖地涉及的珠穆朗瑪峰、羌塘、色林措、瑪旁雍措和麥地卡等地都已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色林措、瑪旁雍措、麥地卡和紮日南木措都已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主要越冬地也已建立雅魯藏布江中遊河穀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雅尼國家濕地公園等自然保護地。
2018年,全區決(jue) 定實施極高海拔地區生態搬遷規劃,搬遷群眾(zhong) 中涉及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色林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解決(jue) 當地群眾(zhong) 生活困難和高原草場退化問題的同時,將更好的生存空間還給黑頸鶴等野生動物。同時,占全區國土麵積三分之一以上的自然保護地區域成為(wei) 了保護地、禁止開發區,保護了黑頸鶴在全球最大、最重要的棲息地繁殖和越冬。
強化宣傳(chuan) 教育
提升全民保護意識
“為(wei) 了更好地對黑頸鶴進行保護,我們(men) 會(hui) 在黑頸鶴越冬期間進行專(zhuan) 門巡護,清除潛在隱患、杜絕偷獵行為(wei) ,時刻關(guan) 注和掌握自然保護區新動態。同時,在黑頸鶴經常活動的區域建立了多個(ge) 投食點,采取不定期喂食、巡護員監管的方式,為(wei) 黑頸鶴打造了一個(ge) 食物充足、活動安全的棲息環境,使得保護區內(nei) 的黑頸鶴數量逐年增多。”林周縣林草局相關(guan) 負責人說,林周縣始終秉持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不斷提高群眾(zhong) 生態保護意識,加強對受傷(shang) 野生動物的救護,生物多樣性在林周大地生動體(ti) 現。
近年來,西藏不斷加大黑頸鶴生存環境保護力度。一方麵,定期組織開展森林、草原、濕地資源監測等工作;另一方麵,積極開展野生動物保護執法、生態保護宣傳(chuan) 等工作。廣大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不斷增強,在多方保護下,黑頸鶴及其棲息地得到了較好的保護,數量也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良好態勢。
此外,西藏還嚴(yan) 格落實“誰執法誰普法”工作責任製,因地製宜開展形式多樣、紮實有效的宣傳(chuan) 方式,通過短信、以案說法、巡回宣講、發送宣傳(chuan) 資料等方式,加大“一法一辦法一決(jue) 定一意見”相關(guan) 法律法規進基層、社區、農(nong) 村牧區、農(nong) 貿市場、餐飲店、機關(guan) 的宣傳(chuan) 力度,教育引導廣大人民群眾(zhong) 樹立野生動物保護理念,提升參與(yu) 保護黑頸鶴等野生動物的主動性與(yu) 積極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