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ng) 阿裏地區劄達縣城出發,沿著象泉河穀朝古格王國遺址下行十餘(yu) 公裏,來到托林鎮波林村時,忽見上千株二三十米高的楊樹成排矗立,如綠色的高牆,護衛著掩映其間的屋舍農(nong) 田。
在這個(ge) 以種樹和環保聞名的小村莊,生態文明建設不僅(jin) 是一種習(xi) 慣,更是一種傳(chuan) 統,婦孺皆知、世代相傳(chuan) ,在象泉河亙(gen) 古不息的風沙中,依然打造出了一片宜居宜人的河畔綠洲。
時光回溯到20世紀90年代初,15歲的少年紮西平措和其他孩子們(men) ,在全村大人的帶領下,沿著村道兩(liang) 側(ce) 種下了波林村裏的第一批楊樹。
父母讓紮西平措拿著小鏟子一個(ge) 接一個(ge) 地刨坑,再等大人們(men) 過來種下樹苗。直到最後一個(ge) 坑時,他和另外兩(liang) 名小夥(huo) 伴抓起大人扔在一邊的5棵樹苗,略顯隨意地一把插了進去,完成了人生第一次種樹體(ti) 驗。
“波林村是1975年從(cong) 100多公裏外的山溝搬過來的,以前這裏是一片荒地,沒有一棵樹木。”如今,已經擔任了兩(liang) 屆波林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的紮西平措說,“到了90年代,村裏還隻有土坯房和砂石路,下雨一身泥,刮風一身土。”
當時的村民們(men) 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自發地萌生了要改善環境的想法。於(yu) 是,在那個(ge) 生活物資都略顯匱乏的年代,大家咬緊牙關(guan) 、克服困難找來樹苗,種下了上千棵楊樹,才有了今天綠牆高聳、林蔭蔽日的美景。
在這樣的熏陶中長大,種樹也自然而然成為(wei) 了紮西平措這一代人一輩子追求的夢想。時至今日,波林村在他的帶領下,把種樹寫(xie) 進了村規民約,規定每戶群眾(zhong) 每年至少種樹10棵以上,采取誰種誰負責的製度,如果樹苗沒有成活就立馬補種,確保樹苗成活率達90%以上。
此外,還以黨(dang) 小組、作業(ye) 組、“雙聯戶”等為(wei) 單位,規定相應的集體(ti) 種樹任務,在全村僅(jin) 有95戶329人的情況下,每年種樹超過5000棵,自治區級公益林麵積達4萬(wan) 畝(mu) ,林草覆蓋率達60%。
如同這彌散開的綠意一般,波林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實現了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2006年,村裏告別土坯房,蓋起了安居房;2008年,修通了硬化道路;2015年,自來水工程完工,大家再也不用挑水度日了;2017年邊境小康村建設啟動,全村群眾(zhong) 住進了別墅式的新居;2019年,汙水處理工程完工,廢水必須經過處理後再排入象泉河,新建的自來水管道也開始通水;2021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3.7萬(wan) 元,出售樹苗收入達20萬(wan) 餘(yu) 元,綠水青山變為(wei) 金山銀山的願景成為(wei) 現實。
“我會(hui) 把樹繼續種下去,希望現在的孩子們(men) 到了我這個(ge) 歲數的時候,這道綠牆能變成森林。”紮西平措對記者說。
站在30年前親(qin) 手種下的5棵大樹之下,他手撫樹幹、滿臉驕傲,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