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wei) “世界屋脊”“亞(ya) 洲水塔”的青藏高原,是中國的“江河源”,也是全球氣候變暖的敏感區、北半球氣候“調節器”,眾(zhong) 多跨境河流發源於(yu) 此,具有重要的全球生態地位。西藏自治區位於(yu) 青藏高原的主體(ti) 區域,高原地區的地質結構年輕、日照強烈、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且發展起步晚,麵臨(lin) 較大發展約束和居民增收壓力。
協調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經濟發展和改善居民生活品質,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中國一直奮力追求的目標和不斷探索的重大議題,將進一步惠及西藏和世界。
西藏生態環境保護,如何影響全球?
長期以來,中國高度重視西藏的生態環境保護,不斷提升其在國家總體(ti) 發展中的戰略地位。2010年,中央明確提出使西藏成為(wei) 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並實施生態保護工程、生態建設工程和生態監測工程;2020年更是從(cong) 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建設的戰略高度,推動青藏高原建設成為(wei) 中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這些舉(ju) 措,有助於(yu) 全國各族人民從(cong) 生態保護中受益,同時惠及世界。
通過不懈努力,西藏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為(wei) 中國和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獨特貢獻。
其一,保障亞(ya) 洲“生命之源”。西藏高原地區是“亞(ya) 洲水塔”的重要源頭,無論是流向中國其他省市的金沙江,還是最終流向東(dong) 南亞(ya) 、南亞(ya) 的怒江、瀾滄江、雅魯藏布江等,通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確保水質優(you) 良,保持不受汙染的潔淨狀態,西藏實現了“一江清水向東(dong) 、向南流”。
西藏林芝市墨脫縣雅魯藏布江果果塘大拐彎,景色雄奇壯觀。(無人機照片)李林 攝
其二,應對全球氣候變暖。作為(wei) 全球氣候敏感區和氣候“調節器”,西藏高原地區的升溫速度是全球的兩(liang) 倍,極易受全球氣候變暖威脅。在中國政府支持下,西藏積極投入中國和全球碳達峰碳中和的行動之中:一方麵,通過合理開發水能、太陽能、光能等清潔能源,減少對化石能源依賴,降低農(nong) 牧民對薪柴、草皮和牛糞的消費;另一方麵,通過大力推動“兩(liang) 江四河”流域綠化工程和植樹造林活動,實現大規模“固碳”,2022年完成營造林117.9萬(wan) 畝(mu) 。
其三,促進全球生物多樣性。作為(wei) 世界難得的生物多樣性寶庫,西藏積極設立各類自然保護區47個(ge) ,為(wei) 野生動物和植物提供了不受人類幹擾的生境,收集保存了2000多種高原生物種質資源。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頸鶴在西藏拉薩楚布溝的農(nong) 田覓食。李林 攝
如何統籌西藏生態保護、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
世界工業(ye) 化的曆史表明,“先汙染、後治理”的發展道路最終會(hui) 造成生態環境危機,甚至危及人類文明的延續。作為(wei) 對西方工業(ye) 化教訓的警戒,中國一開始就堅持係統思維,致力於(yu) 西藏生態保護、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統籌推進,不盲目追求發展速度,而是更關(guan) 注發展質量。歸納起來,可分為(wei) 五個(ge) 方麵。
一是通過高質量的國家空間規劃,合理設定出生產(chan) 、生活與(yu) 生態空間的組合和比例,劃定出生態紅線。目前,西藏有近90%的國土被劃為(wei) 生態相關(guan) 用地,充分體(ti) 現了生態保護優(you) 先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二是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禁止高汙染和高能耗產(chan) 業(ye) 與(yu) 項目進入西藏,同時積極發展生態旅遊、清潔能源、數字經濟、民族手工業(ye) 等西藏具有的資源優(you) 勢、培植環境友好,且符合先進技術與(yu) 市場需求的產(chan) 業(ye) 。
三是將良好生態環境作為(wei) 西藏各族人民民生福祉的重要內(nei) 容,為(wei) 居民提供潔淨的空氣和良好的人居環境。通過實施大規模的生態補償(chang) ,構建了包括草原、林業(ye) 、濕地、跨流域水資源等全方位的生態補償(chang) 機製;設立數量可觀的生態崗位,推動實現綠色就業(ye) 。
四是針對“一方水土養(yang) 不活一方人”的困境,慎重實施極高海拔生態搬遷、風濕病搬遷、地質災害搬遷等類型多樣的生態搬遷項目,推動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這些既緩解了遷出地人與(yu) 自然環境的緊張關(guan) 係,如快速增長的人口與(yu) 有限草場之間的緊張、人口與(yu) 數量快速增長的野生動物間的衝(chong) 突,又為(wei) 野生動物騰出了更多生存空間。此外,生態搬遷也提升了遷出居民的生產(chan) 生活條件,如從(cong) 極高海拔搬遷到海拔較低、經濟條件較好的藏中地區,居民期望壽命增加10多歲,兒(er) 童、青少年實現了就近入學,就業(ye) 數量和種類顯著增多。
五是提升西藏生態環境治理能力與(yu) 治理體(ti) 係的現代化。通過推廣國家公園體(ti) 製,推動羌塘、珠峰等更多地區成為(wei) 國家公園;加強湖長製和林長製,讓地方各級對生態建設負起主責;配合國家環境督察製度,建立自治區各級環保督察機製;舉(ju) 全國科技力量,實施中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提高生態環境監測水平和科學保護能力。
執行2022年夏季科考任務的中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青藏科考)“人類活動曆史及其影響”分隊在西藏阿裏格布賽魯遺址開展科學考察。孫自法 攝
高原現代化,如何“內(nei) 外兼修”?
占青藏高原約一半麵積的西藏,是保護高原生態環境的重要主體(ti) 。西藏的青藏高原地區,現代化發展相對滯後,麵臨(lin) 實現生態保護、擺脫貧困、走向現代化的多重任務。克服困境,既離不開挖掘傳(chuan) 統生態文化,激發內(nei) 生保護動力,也離不開實施積極外部援助,及時緩解發展麵臨(lin) 的資金約束,提升協調發展能力。
一方麵,激發青藏高原各族人民傳(chuan) 統生態文化活力。青藏高原氣候惡劣,高寒缺氧,人類生存環境極其不利,高原各族人民為(wei) 了生存和發展,在生產(chan) 生活中形成了獨特的傳(chuan) 統生態文化,例如對山水的崇尚、眾(zhong) 生平等的觀念。這些傳(chuan) 統生態文化在協調人與(yu) 自然關(guan) 係時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促進了青藏高原生態環境長期保持本底狀態。西藏積極挖掘、保護這些傳(chuan) 統生態文化,並使之與(yu) 當代科技和時代需求相結合,使其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西藏林芝市墨脫縣從(cong) 2012年開始建設第一個(ge) 茶園,截至2021年墨脫縣已建成高標準高山有機茶園103個(ge) 。貢嘎來鬆 攝
另一方麵,在青藏高原地區可持續發展中投入大量資金,緩解甚至破解了西藏在保護生態和促進發展改善民生時所麵臨(lin) 的資金約束。現代化多重任務的快速實現,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而資本正是青藏高原地區在發展起步階段所稀缺的。除各類生態補償(chang) 資金外,還提供大量財政轉移支付,推動西藏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例如,過去20年,西藏財政總收入中,來自中央轉移支付資金占比均在90%左右,西藏交通、水利等主要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所需資金,絕大部分也來自於(yu) 中央投資。因此,一個(ge) 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初期,及時獲得中央政府財政支持,或世界可持續性發展項目的資金支持,對於(yu) 打破“先發展—大汙染—後治理”的不可持續模式非常重要。
截至2021年底,西藏孕產(chan) 婦死亡率、嬰兒(er) 死亡率分別降至45.5/10萬(wan) 、7.5‰,累計完成婦女“兩(liang) 癌”篩查近40萬(wan) 人次,婦女兒(er) 童健康狀況得到極大改善。李林 攝
綜上所述,過去20年西藏高原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曆程,充分表明了西藏生態環境保護實踐的科學和成功。中國對西藏生態保護的戰略重視、抓住生態保護與(yu) 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主要矛盾、激發傳(chuan) 統生態文化活力和及時提供財政支持等實踐經驗,為(wei) 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其他生態脆弱、發展任務艱巨的國家與(yu) 地區,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值得向世界推廣。
作者簡介:
楊濤,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hui) 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經濟學博士,從(cong) 事青藏高原經濟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研究。主持國家社會(hui) 科學基金2項、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1項,發表學術論文20餘(yu) 篇,提供智庫報告30餘(yu) 篇,出版專(zhuan) 著《西藏產(chan) 業(ye) 互動的共享式增長效應研究》《西藏那曲牧民定居後生活能源消費及其保障》《西藏民主改革60年·生態環境卷》(執行主編)《從(cong) 重負到自如:西藏農(nong) 牧民宗教消費的貧困效應變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