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馬紮·索南周紮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hui) 副秘書(shu) 長
青藏高原位於(yu) 亞(ya) 洲內(nei) 陸,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這片高原既是東(dong) 亞(ya) 大陸與(yu) 印度板塊之間天然的地理氣候屏障,也是影響亞(ya) 洲東(dong) 部文明延續發展的天然屏障。從(cong) 人居建築的視角,青藏高原是目前所知孕育人類文明和具有顯著人居環境分布、人居文化沉澱的極限地理單元。世居於(yu) 青藏高原的藏、羌等民族,創造了獨具極地特色的人居文明和地域建築形態。
以工巧明融合現代學科
青藏高原地域民族建築是中國本土建築體(ti) 係中山地建築的傑出代表,是長期以來繁衍生息於(yu) 青藏高原的藏、羌等民族生存智慧的結晶,營造技藝的創造,人居實踐的成果。
藏、羌等民族以山地為(wei) 藍本、石木為(wei) 材料,運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樸素的生態智慧和深邃的天人思想,創造出具有縱向雕塑美感,彰顯本土文化特色,富含本土生態智慧的青藏高原地域民族建築體(ti) 係。與(yu) 中國廣袤平原之上、農(nong) 耕文化背景下,具有張弛之美、講究厚重倫(lun) 理、富含審美意蘊的其他建築形態相得益彰,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建築文化體(ti) 係同源性、豐(feng) 富性、多樣性的時空篇章。
青藏高原地域民族建築研究發端於(yu) 20世紀初。1949年後,一批批具有世界級文化遺產(chan) 價(jia) 值的青藏地域民族建築,被逐步納入國家各級文物保護序列,甚至進入世界文化遺產(chan) 名錄。從(cong) 改革開放直至世紀之交前後,青藏高原社會(hui) 經濟發展,大量建築遺產(chan) 亟待保護修複。以布達拉宮修繕、西藏博物館(老館)建設、拉薩火車站建設、玉樹災後重建為(wei) 代表的重大工程,帶動本地學者對青藏高原地域民族建築的研究。
這一時期,部分具有藏學傳(chuan) 統背景的建築學人,開始嚐試以“五明”文化中的工巧明等青藏傳(chuan) 統建築理論與(yu) 現代建築學科的比較研究和傳(chuan) 承融合,探索中國本土建築研究在青藏地域民族建築方麵的學科現代化實踐。
世界文化遺產(chan) ——布達拉宮倒影風光。江飛波 攝
彰顯第三極人居環境實踐的極限價(jia) 值
伴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的推進,放眼國家戰略、立足環境資源、聚焦區域發展、著眼國家安全的青藏高原相關(guan) 研究正逐步形成。青藏高原地域民族建築研究也從(cong) 族緣意義(yi) 上的民族建築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問題,地緣意義(yi) 上的青藏高原區域發展和城鄉(xiang) 建設問題,逐步向極地環境下,青藏高原特殊生態單元內(nei) 人居環境生態宜居問題、國土安全問題、綠色可持續問題拓展。
在中國本土建築研究中,青藏高原地域民族建築作為(wei) 世界第三極人居環境實踐的極限價(jia) 值得以彰顯。
論述漢藏文化同根同源的又一係統學科
中國本土建築研究曆經近百年,以漢式建築為(wei) 典型特征的主體(ti) 部分得到充分深入研究,並逐步拓展推進中國邊疆民族地區地域建築的研究,構建了中國本土建築體(ti) 係的完整內(nei) 容,豐(feng) 富了中華民族建築文化的內(nei) 涵。
探究中國本土傳(chuan) 統建築體(ti) 係中青藏高原地域民族建築的起源發展、曆史脈絡、文化淵源,發現中華民族傳(chuan) 統建築文化體(ti) 係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傳(chuan) 承優(you) 秀基因、優(you) 秀傳(chuan) 統,與(yu) 時代、國情結合,指導青藏高原地區當代社會(hui) 城鄉(xiang) 建設、遺產(chan) 保護領域發展事業(ye) ,是青藏高原地域民族建築曆史文化與(yu) 遺產(chan) 保護研究的路徑和目的。
從(cong) 建築思想史、建築技術史、建築文化史等領域來看,青藏高原地域民族的研究有可能成為(wei) 繼語言學、藏醫藥學後,論述漢藏文化同根同源的又一係統學科。
改革開放以來,以保護、利用、發展為(wei) 目的的規劃設計實踐成為(wei) 青藏高原本土建築研究的內(nei) 在推力。一些重大工程的規劃設計,推動了其他地區建築學人對青藏高原本土建築規劃設計的研究與(yu) 實踐,同時促進本土規劃設計人才紮根高原的建築規劃設計理論在地研究。
8月14日,第七屆北京國際藏學研討會(hui) 在京開幕。圖為(wei)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hui) 副秘書(shu) 長馬紮·索南周紮作大會(hui) 發言。崔白露 攝
立足青藏地域、關(guan) 乎國家戰略
從(cong) 傳(chuan) 統視野看,青藏高原地域民族建築富含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傳(chuan) 統生態文明思想、樸素適用的人居生態技術,凝聚青藏高原各族人民長期實踐並積累的人居生態智慧。從(cong) 當代視野看,青藏高原綠色建築和極地人居環境的研究,是青藏高原地域民族建築研究中具有國家戰略性和全球示範價(jia) 值的研究領域。青藏高原極地建築和人居環境的發展實踐,具有全球示範意義(yi) ,也凝聚著麵向人類共同命運和未來的中國智慧。
青藏極地建築與(yu) 人居環境的學科研究不僅(jin) 是建築學、人居環境學、藏學等學科領域的特色研究方向,更是這些學科在國家青藏高原相關(guan) 戰略指引下的科研聚焦和實踐融合;不僅(jin) 有人文社會(hui) 科學的基礎,更具自然科學的應用;不僅(jin) 具有深遠密切的係統關(guan) 係和戰略意義(yi) ,更聚焦涉藏地區鄉(xiang) 村振興(xing) 、遺產(chan) 保護、城市更新、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性具體(ti) 問題。青藏極地建築與(yu) 人居環境的學科研究,是高質量發展時期立足青藏地域、關(guan) 乎國家戰略的重要學科,也是亟待重視和推動的新興(xing) 學科領域和學科方向。
作者簡介:
馬紮﹒索南周紮(馬永貴),藏族,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hui) 副秘書(shu) 長、常務理事、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副主任、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辦公室主任、青藏高原地域民族建築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常務副主任委員,政協第十三屆青海省委員會(hui) 委員、教科衛體(ti) 專(zhuan) 委會(hui) 副主任,《中華民居》《中國民族建築》編委,長期致力於(yu) 中國本土建築青藏高原地域民族建築研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