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輸入名稱就可以知道書(shu) 在哪裏,數字化的操作使搜索和查詢特別方便快捷,還可以提前在手機上實名預約座位。”來自西藏民族大學2021級英本2班的貢嘎措姆說。
近年來,西藏民族大學高度重視教學信息化建設工作,在信息化組織領導、規劃、建設、資金等方麵給予了重點保障。截至目前,學校信息化各類建設資金投入累計超過1億(yi) 元,實現了從(cong) “數字校園”到“智慧校園”的全麵升級轉型。
西藏民族大學圖書(shu) 館現有渭城校區老圖書(shu) 館、新圖書(shu) 館和秦漢校區圖書(shu) 館三個(ge) 館舍,總麵積23000平方米。老圖書(shu) 館建於(yu) 1987年,以開架外借圖書(shu) 服務為(wei) 主。新圖書(shu) 館建於(yu) 2006年,以提供特藏圖書(shu) 、報刊和電子資源閱覽以及信息谘詢服務為(wei) 主。秦漢校區圖書(shu) 館建成於(yu) 2020年,采用藏、借、閱、網一體(ti) 化的現代管理模式,選用先進的安全管理係統、自助服務係統,以多功能、數字化、網絡化為(wei) 主,把圖書(shu) 館打造成既溫馨舒適,又現代時尚的信息科技館。截至目前,西藏民族大學圖書(shu) 館館藏文獻資源總量達348.94萬(wan) 冊(ce) ,其中紙質文獻157.94萬(wan) 冊(ce) 、電子圖書(shu) 191萬(wan) 冊(ce) 。
為(wei) 滿足學生多樣化的信息需求和閱讀體(ti) 驗,西藏民族大學圖書(shu) 館在不斷轉變觀念、更新服務理念、完善基礎服務的同時,建立健全自動化設備,完善、優(you) 化、集約化服務平台,全麵提升信息化、智慧化服務水平和能力。先後引進圖書(shu) 自助借還機、移動圖書(shu) 館、朗讀亭、瀑布流大屏等現代化新技術體(ti) 驗設備、座位預約和研討間預約係統等,實現了圖書(shu) 閱覽便捷化、公共資源利用最大化。
在西藏民族大學秦漢校區圖書(shu) 館裏,記者看到,學生僅(jin) 需輸入姓名或者學號,就能調出自己的學籍卡,查詢到個(ge) 人詳細信息。據了解,2020年,學校已完成了建校以來所有館藏檔案,包括學籍檔案的數字化工作任務,實現了檔案資源的信息化管理與(yu) 利用。
西藏民族大學圖書(shu) 館館長孔繁秀介紹,西藏民族大學圖書(shu) 館已構建起西藏文化特色數據庫,該數據庫是集西藏文化特色文獻信息資源的收集、存儲(chu) 和管理於(yu) 一體(ti) 的數字資源共享服務平台。同時,打造了藏族木刻版畫藝術陳列室,對所有版畫進行了數字化,實現了館藏版畫的保護成果同藏學文獻信息服務功能的有效銜接,形成了紙質、電子文獻並重,藏學特色鮮明的館藏文獻建設體(ti) 係,為(wei) 更好地傳(chuan) 承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作出了積極貢獻。
通過不斷建設和優(you) 化,西藏民族大學圖書(shu) 館已然是一個(ge) 功能齊全、時尚有型的數字化智慧圖書(shu) 館,給師生帶來不一樣的借閱體(ti) 驗,同時豐(feng) 富了校園文化特色內(nei) 容。
西藏民族大學是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試點優(you) 秀單位,也是“全區信息化百所示範校”之一。過去五年的時間裏,學校信息化建設快速推進,成立了西藏民族大學網絡安全與(yu) 信息化委員會(hui) ,管理機製體(ti) 製進一步完善。
據西藏民族大學網絡信息技術中心主任王跟成介紹,學校目前建成了以“三平台一應用”(統一身份認證平台、統一信息門戶平台、統一數據交換平台和智慧民大APP應用)為(wei) 核心的數字校園應用框架,部署了OA、一網通辦、教務、學工、辦公、人力資源、財務、一卡通、圖書(shu) 等26套核心業(ye) 務係統,實現20多套業(ye) 務的單點登錄和數據共享融合。其中,一卡通係統實現了餐飲消費、門禁考勤、購買(mai) 水電、網絡充值、圖書(shu) 借閱等一體(ti) 化功能,為(wei) 全校師生提供了便利條件。
與(yu) 此同時,學校率先開啟了全區數字迎新工作的先河,將迎新係統和“智慧民大”實現對接,通過信息化技術優(you) 化迎新工作框架,簡化報到注冊(ce) 流程,積極啟動“一站式”集中報到服務模式,極大地方便了學生及家長。
為(wei) 進一步適應大數據應用、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新技術變革,加快推進智慧教學平台建設,西藏民族大學積極營造智能化教學環境,促進教師教育教學方式方法創新,先後投入3000餘(yu) 萬(wan) 元,改造建設多媒體(ti) 教室123間、智慧教室66間,將教育教學與(yu) 智慧教學等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全方位提升教學質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