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wei) 普蘭(lan) 縣科迦村村民巴桑倉(cang) 決(jue) (右)和表姐巴桑普赤向遊客展示“飛天服”。本網記者 周輝 攝
深究壁畫的細節,提升講解水平,把遊覽變成一堂分享課;把精美的非遺穿在身上,借助遊客的鏡頭,讓傳(chuan) 統服飾驚豔世界;計劃通過線上展覽,讓沉睡的文物蘇醒,帶給人們(men) 更新奇的文博體(ti) 驗……
在阿裏采訪期間,記者遇到一群充滿活力和自信的“90後”“00後”。他們(men) 在文博場館或者泥土鄉(xiang) 間,出於(yu) 工作需要或者自發愛好,立足自身所長,堅持守正創新,以青春的“範兒(er) ”讓古老和年輕攜手、傳(chuan) 統與(yu) 現代融合,推動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努力讓更多人感知雪域文化的無窮魅力,從(cong) 而更好地認識西藏、走進西藏、推介西藏。
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文化思想,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這些青春的身影,彰顯著蓬勃的力量。
次仁央金:朝著熱愛的方向努力
奇特的古生物化石、精巧的金屬製品、古樸的陶器石器、多彩的非遺展陳……走進阿裏博物館,如同翻閱一本百科全書(shu) ,豐(feng) 富的藏品展現著這片大地的滄海桑田、厚重文化,令人歎為(wei) 觀止。
在這裏,每一名工作人員都很繁忙。由於(yu) 今年8月23日才正式對外開放,許多工作正有序推進。這個(ge) 團隊非常有活力,11人中,除了館長和副館長,其他都是“90後”。
“從(cong) 打掃衛生,到布置展陳,再到文物講解,博物館裏方方麵麵的工作我們(men) 都要參與(yu) 。”1996年出生的次仁央金,來自山南,畢業(ye) 於(yu) 上海大學曆史專(zhuan) 業(ye) 。來阿裏博物館之前,她在拉薩就職於(yu) 一家國有企業(ye) ,收入高且工作穩定。之所以選擇文物保護事業(ye) ,次仁央金笑著用“熱愛”回答記者。
“這是日土岩畫的複製品,上麵畫有牛羊以及放牧、狩獵的場景。這些古拙、簡樸的畫麵,記錄了象雄先民生產(chan) 生活等情況,為(wei) 研究古時西藏的曆史、宗教、民俗、藝術等提供了珍貴資料……”次仁央金帶著我們(men) 參觀,不時停下來講解。
對於(yu) 這份職業(ye) ,次仁央金更願意將其定位成文化傳(chuan) 播和公共教育。因此,麵對不同的觀眾(zhong) ,她的講解重點也不一樣。她說:“如果是外地遊客,我會(hui) 著重講解阿裏地區的曆史文化、民風民俗。如果是學生,我會(hui) 更多地介紹傑出人物,比如進藏先遣連、孔繁森、祁發寶等人的故事,讓他們(men) 了解英雄、崇尚英雄,在講述中引導他們(men) 樹立愛國奮鬥的誌向。”
目前,阿裏博物館擁有藏品2100餘(yu) 件,設立了阿裏自然地理、古格王國曆史與(yu) 文化、民俗文化與(yu) 非遺保護、傑出曆史人物等7個(ge) 主題展廳。
“我們(men) 的工作才剛剛起步,小夥(huo) 伴們(men) 都很有想法,為(wei) 了讓文物‘活’起來,大家都在出謀劃策。”次仁央金說,“比如開設文物小課堂,利用線上展覽,讓更多人了解文物、愛上博物館;利用周末舉(ju) 辦各類講座和分享會(hui) ;與(yu) 手工藝人合作,製作文創手辦……”
談起未來的打算,開朗的次仁央金思路活躍,話語中充滿了堅定和信心。
她告訴記者:“作為(wei) 館裏的首批員工,我非常自豪,有許多領域等著我們(men) 去開拓、有許多疑問等著我們(men) 去解答。文物保護、文化普及,是需要耐心的事業(ye) ,朝著熱愛的方向努力,一定會(hui) 有所收獲。”
貢覺羅布:講解也是與(yu) 曆史的對話
上午,陽光耀眼,恢弘的遺址變成了金色的迷宮。
“現在存留下來的古城堡,是從(cong) 十世紀到十六世紀,用700年左右的時間不斷擴建而成的。盡管大多數建築隻剩下斷壁殘垣,但從(cong) 這磅礴的氣勢中,大家可以感受到它昔日的輝煌。”在劄達縣古格王國遺址,導遊貢覺羅布帶著一個(ge) 旅行團沿步道向上,一路走一路講,他蓬鬆的頭發隨步躍動,黑亮的臉龐閃著自信。
今年20歲的貢覺羅布來自改則縣,是土生土長的阿裏人。從(cong) 小,老人就給他講述西藏的曆史傳(chuan) 說和英雄人物,讓他對曆史和文物充滿興(xing) 趣。
“我本來學的是學前教育,家裏也想讓我從(cong) 事相關(guan) 的工作,但看到劄達縣招聘導遊的信息後,我還是毫不猶豫地報考了。”貢覺羅布介紹說,今年上半年他通過考試後,開始了崗前培訓。
“原以為(wei) 背誦講解詞就可以了,其實並不是這麽(me) 簡單。”貢覺羅布說,老師告訴我們(men) ,作為(wei) 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講解員,我們(men) 的講解水平影響著人們(men) 對文化遺產(chan) 的認識。培訓期間,老師每天帶著大家了解不同的佛殿、洞窟,講解遺址的曆史以及壁畫、塑像等基本內(nei) 容,但對細節的講解,需要我們(men) 結合查到的資料和理解來豐(feng) 富講解詞。
為(wei) 此,貢覺羅布頗下了一番功夫,在向老一輩文保員學習(xi) 的同時,還看了不少關(guan) 於(yu) 古格王國遺址的紀錄片和專(zhuan) 業(ye) 書(shu) 籍。盡管如此,剛開始為(wei) 遊客講解時,他依然遇到了挑戰。
“講解也是與(yu) 曆史的對話。”他說,“一些遊客特別用心,在來遺址前下了大量功夫,提出的一些問題很有趣也很專(zhuan) 業(ye) ,有些我確實回答不上來。不過,他們(men) 的問答也幫助我打開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激勵自己不斷努力。比如壁畫,不僅(jin) 要知道它的內(nei) 容,還需要了解其中蘊含的曆史文化和藝術價(jia) 值。”
每年夏季是講解員最忙碌的時候。今年遊客最多的一天,僅(jin) 他自己就為(wei) 20個(ge) 旅行團進行了講解。盡管累到口幹舌燥,但他依然很開心。
貢覺羅布笑著告訴記者:“遊客們(men) 來自祖國各地,不少還是外國友人,他們(men) 因為(wei) 喜歡甚至向往不遠千裏來到這裏。同他們(men) 一路走下來,我能夠感受到自己的講解讓他們(men) 有所收獲,對西藏了解得更多,也越發地喜歡西藏。這就是我工作的意義(yi) !”
巴桑倉(cang) 決(jue) :保護好傳(chuan) 承千年的生命記憶
河穀的風吹醒了村莊,嫋嫋炊煙飄散在科迦村上空。
一大早,19歲的少女巴桑倉(cang) 決(jue) 和表姐巴桑普赤就開始整理各自傳(chuan) 承的“飛天服”。她們(men) 打開箱子,拿出精致的衣袍、披風和綴滿珠寶的頭飾、項鏈,鄭重地穿戴在身上。當整套“飛天服”呈現在眾(zhong) 人眼前時,大家無不為(wei) 之驚歎。
巴桑倉(cang) 決(jue) 一邊展示服裝,一邊介紹,袍子是用純羊毛經過紡線、染色、編製等工序製成,披風由羊羔皮和絲(si) 綢縫製而成,鞋子底部用犛牛皮和犛牛毛縫製、鞋麵還有手工刺繡的各種圖案,服飾重量超過了15公斤。“這套服飾的造型就像孔雀開屏。‘飛天服’在我們(men) 村傳(chuan) 承了上千年,每一套都是無價(jia) 之寶。以前,隻有在重大的節日慶典上才會(hui) 穿。”
記者了解到,普蘭(lan) 傳(chuan) 統服飾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有十多種不同款式的男女服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普蘭(lan) “宣”服飾、“孔雀服”,被譽為(wei) “飛天服”。“飛天服”主要由頭飾、項鏈、掛墜、袍子、披風、靴子組成,其中最華麗(li) 的當屬由珊瑚、蜜蠟、綠鬆石、黃金、白銀、珍珠等各類珠寶製成的飾品,每一樣都精美得讓人挪不開眼。
“整個(ge) 西藏保存完好的‘飛天服’隻有8套,都在科迦村。其中,有一套在阿裏博物館借展。這些服飾對於(yu) 研究普蘭(lan) 的曆史文化有著重要的價(jia) 值。”普蘭(lan) 縣委宣傳(chuan) 部工作人員巴桑羅亞(ya) 告訴記者。
普蘭(lan) 縣科迦村位於(yu) 邊境,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獨特又多彩的傳(chuan) 統文化。巴桑倉(cang) 決(jue) 說:“我們(men) 村向來是女性當家,‘飛天服’隻傳(chuan) 女不傳(chuan) 男。這套服飾在我家已經傳(chuan) 承了十幾代,17歲那年,當我第一次穿上它的時候,才了解到世代相傳(chuan) 的重要意義(yi) 。母親(qin) 曾說,這是科迦的珍寶,保護好它就是在保護我們(men) 生命的記憶。”
如今,許多遊客慕名來到科迦村,不僅(jin) 拓寬了鄉(xiang) 村旅遊發展的路子,也讓當地村民在家門口就吃上了“旅遊飯”。
在科迦寺前,麵對遊客的鏡頭,身著“飛天服”的巴桑倉(cang) 決(jue) 和巴桑普赤吟唱古老的“宣”歌,跳起曼妙的“宣”舞。驚鴻一瞥中,這套穿在身上的非遺,穿越千年,煥發出新的光彩。(記者 周輝 婁夢琳 馬國英 姚海全 普瓊 拉巴卓瑪 溫凱 洛桑旦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