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且看阿裏逐綠行

發布時間: 2023-11-20 09:15:00 來源: 西藏日報


圖為(wei) 獅泉河盆地防沙治沙工程一角。記者 周輝 攝

  清晨,陽光鋪滿大地,躍動在萬(wan) 畝(mu) 柳林枝頭。班公柳閃著金光,紅柳似火燃燒,放眼望去,深秋之際也泛著暖意。

  群山環抱中的噶爾縣城尚未蘇醒,柳林深處,19歲的護林員倫(lun) 珠已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來到一處閘口,他拿起地上的擋水板,插進水渠,水麵緩緩上升,隨後打開閘門,汩汩流水唱著歡歌衝(chong) 進林地。

  “入秋之後,降水變少,蒸發量大,得抓緊時間搞好冬灌,增加土壤墒情,為(wei) 植物根係活動儲(chu) 蓄充足的水分,提高抗凍抗旱能力。”已工作3年的倫(lun) 珠,護林經驗豐(feng) 富。

  眼前這一切,來之不易。曾經,在這片海拔超過4200米的獅泉河盆地上,樹木稀少。20年前的這個(ge) 時候,當地群眾(zhong) 還飽受著飛沙走石侵襲之苦。如今,超過5萬(wan) 畝(mu) 的防沙治沙林護衛著噶爾縣城,公路沿線、房前屋後、角角落落花草滿地、綠樹成蔭,硬是讓獅泉河兩(liang) 岸的茫茫荒原變成了鬱鬱蔥蔥的“綠色長廊”。放眼阿裏高原,渴望綠色的幹部群眾(zhong) 踐行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植樹護綠、久久為(wei) 功,在全區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中擔當作為(wei) 、奮力爭(zheng) 先。

  從(cong) “零經驗”到“土辦法”,防沙治沙在摸索中漸顯成效

  “2001年,我剛參加工作那會(hui) 兒(er) ,這裏隻是一個(ge) 小小的城鎮,周圍都是荒灘戈壁,大風一起,塵土飛揚。當時很多人還住著土坯房,遇到休假,幾個(ge) 月後回來一看,房前的沙子堆得比門還高。”站在萬(wan) 畝(mu) 防沙治沙林前,阿裏地區林業(ye) 和草原局四級調研員尼瑪平措回憶往昔,“吃飯時,沙子吹進碗裏;洗臉後,一盆水變得渾黃;睡覺前,先抖掉被子上的沙塵。灰頭土臉,就是當時阿裏和阿裏人的樣子。”

  然而,嚴(yan) 酷的環境無法阻擋人們(men) 對綠色的向往。1989年,阿裏地區行署將治理噶爾縣獅泉河鎮風沙列入重要議事日程;1994年,阿裏地區正式啟動獅泉河盆地生物防沙治沙工程。

  吃苦耐勞的阿裏地區幹部群眾(zhong) 到處收集樹種,肩挑背扛、挖渠引水、植樹種草。但由於(yu) 自然環境惡劣,又缺乏植樹造林經驗,樹木的成活率低,未能從(cong) 根本上改變“沙城”麵貌。

  “當時引進了不少區外的樹種,很多都水土不服,種活一棵樹比養(yang) 個(ge) 孩子還難。”尼瑪平措說,“後來,多次邀請國內(nei) 林業(ye) 專(zhuan) 家和技術員來阿裏地區實地考察研究,派出技術人員到各地學習(xi) ,同時不斷總結經驗。經過反複試種,終於(yu) 選育出適應當地氣候、環境的樹種。目前,我們(men) 在阿裏地區大範圍培育和種植的樹種有紅柳、班公柳、沙棘、青海小葉楊等。”

  針對阿裏地區海拔高、降水少、輻射強、風多風大、砂石土質等地理環境特點,林業(ye) 工作者總結出許多提升樹木成活率的方法。“深埋、淺露、勤澆水”,是當地植樹造林的技術特點。尼瑪平措介紹道,植樹時,挖下的樹坑要接近樹苗身高的三分之二。土質不好的,還要客土、加有機肥。定根水必須當天澆透,剛種下的樹,每周至少要澆三次水。“現在講起來輕鬆,像這樣的‘土辦法’,都是經過許多挫折和辛酸摸索出來的。靠著各方麵齊心努力,現在,我們(men) 每年植樹造林的成活率都在85%以上。”

  通過對造林樹種、地塊、麵積、密度、管理等進行係統科學的規劃和實施,獅泉河盆地生物防沙治沙工程取得巨大成效。自工程啟動以來,實現造林5.3萬(wan) 畝(mu) ,植樹885萬(wan) 株,種草6100畝(mu) 。

  漫步在萬(wan) 畝(mu) 防沙治沙林中,尼瑪平措微笑著告訴記者:“如今,阿裏地區行署所在地獅泉河鎮的風沙問題基本得到遏製。更值得一提的是,不僅(jin) 噶爾縣獅泉河鎮街道兩(liang) 旁樹木成行,周邊的劄達縣、普蘭(lan) 縣、日土縣也都能見樹成林。全地區公益林麵積已超過1400萬(wan) 畝(mu) 。”

  既美環境又富口袋,造林綠化催生了新興(xing) 的生態產(chan) 業(ye)

  在劄達縣托林鎮,盡管已是初冬,但沿著象泉河穀綿延數十公裏的沙棘林依舊茂密,在兩(liang) 岸雄奇的土林映襯下更顯生機。

  托林鎮居民卓瑪告訴記者:“我們(men) 這裏種植最多的樹是沙棘,不僅(jin) 可以美化環境,等到沙棘長大掛果後,還可以采摘下來賣到加工廠裏賺錢。”

  劄達縣委宣傳(chuan) 部副部長強興(xing) 博介紹說,當前,劄達縣正大力發展沙棘產(chan) 業(ye) ,采用“企業(ye) +合作社+農(nong) 戶”的發展模式,開發沙棘果汁、沙棘果酒等產(chan) 品,既推動造林綠化,又帶動群眾(zhong) 增收。目前,劄達縣沙棘天然林麵積有1萬(wan) 畝(mu) 。從(cong) 2019年開始,引進大果沙棘進行人工種植,目前已種植1300畝(mu) 。今年,計劃完成種植1000畝(mu) ,未來種植規模要擴大到1萬(wan) 畝(mu)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劄達縣在植樹造林工作中探索出了一條沙棘產(chan) 業(ye) 發展新路子,獲得了生態效益與(yu) 經濟效益的雙豐(feng) 收。而阿裏實施的造林綠化工程,還催生了新興(xing) 的苗圃產(chan) 業(ye) 。

  當前,西藏正在紮實推進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創建,廣泛開展造林綠化工作,特別是“兩(liang) 江四河”造林綠化工程、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等重大項目的深入實施,使苗木需求量持續擴大。

  來自四川的唐勇抓住這個(ge) 商機,在噶爾縣承包了375畝(mu) 土地,辦起了鄉(xiang) 土樹種育苗基地,其中8座大棚用於(yu) 培育沙棘,上百畝(mu) 土地用於(yu) 培育班公柳、紅柳等樹苗。

  “我們(men) 培育的樹苗不僅(jin) 賣到了全區各地,甚至賣到了新疆。夏季忙不過來時,我甚至要雇傭(yong) 20名當地群眾(zhong) 。這是造福後代的生態經濟,也是有益地方的惠民產(chan) 業(ye) ,參與(yu) 其中,我覺得意義(yi) 重大。”談起紅紅火火的生意,唐勇頗為(wei) 興(xing) 奮。

  他為(wei) 記者算了一筆賬:“沙棘種子當年下種,第二年長成的沙棘苗就可以出圃。一株裸根沙棘苗平均售價(jia) 1.5元,帶營養(yang) 土杯的可以賣到6元。一個(ge) 占地1畝(mu) 的沙棘大棚,一年就能創收10萬(wan) 元!”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地區有苗圃基地128個(ge) ,規模約2.3萬(wan) 畝(mu) 。僅(jin) 2022年就銷售苗木132萬(wan) 株,實現創收912萬(wan) 元。

  從(cong) 砍樹取暖到自覺護綠,幹部群眾(zhong) 共建共享美好家園

  碧水穿城,滿眼美景。漫步獅泉河岸,但見楊柳依依,波光粼粼。今年63歲的退休幹部格桑,每天都要到河邊散步、鍛煉。談起這些年來阿裏的變化,他用“翻天覆地”來形容。他說:“搓板路變成了柏油路,小鎮變成了城市,戈壁變成了樹林,現在的生活太好了!我記得20多年前,在這個(ge) 季節,有的人家還砍樹取暖,現在都積極參加種樹護林。”

  在噶爾縣城南麵的一片樹林裏,次仁桑卓戴著帽子和口罩,彎著腰,正在用鐵鏟清理水渠。她是這裏的護林員。

  幾年前,次仁桑卓看護的並不是樹木,而是自家的牛羊。2016年12月,她和家裏的其他3位成員,跟隨鄉(xiang) 親(qin) 們(men) 從(cong) 海拔超過4500米的日土縣東(dong) 汝鄉(xiang) 阿汝村搬遷到噶爾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康樂(le) 新居,開啟了嶄新的生活。

  今年51歲的次仁桑卓談起離開牧區、放下牧鞭的生活,羞澀中難掩喜悅。她說:“城裏的生活一切都是新的,新社區、新房子、新工作。”

  次仁桑卓很喜歡護林員這份工作,每月有6000元工資,比當初放牧時的收入高了不少。她介紹道,她每天8點半開始巡護,到下午7點半結束。除了給樹澆水、清理水渠,還要撿拾垃圾、查看是否有病蟲害、防止牲畜破壞林地等,特別要注意防火。

  正如格桑老人談到的那樣,當嚐到綠化給生態、宜居帶來的甜頭時,“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成為(wei) 群眾(zhong) 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期盼,積極參與(yu) 保護環境、美化家園也成為(wei) 大家的自覺行動。僅(jin) 今年上半年,阿裏地區就有1.4萬(wan) 人次參加義(yi) 務植樹活動,種下樹木約62萬(wan) 株,為(wei) 美麗(li) 阿裏建設再添一抹綠色;而隨著阿裏地區造林綠化工作的大力推進,需要管護的林地麵積不斷擴大,全地區參與(yu) 護林生態崗位的農(nong) 牧民超過5000人。

  在蒼涼雄渾的阿裏高原上種樹,夢想像陽光一般照進現實。逐“綠”而行的阿裏幹部群眾(zhong) ,從(cong) “增加綠量”到“涵養(yang) 顏值”“提升產(chan) 值”,正用熱情和實幹續寫(xie) 著傳(chuan) 奇,在這片高天厚土之上書(shu) 寫(xie) 綠色答卷、共建美麗(li) 家園。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