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雅魯藏布江兩(liang) 岸樹林密布、層林盡染。沿著江畔疾馳的複興(xing) 號動車,在“綠色長廊”中穿行。作為(wei) 守護這片“綠色長廊”的一分子,桑日縣鄉(xiang) 村護林員格桑次仁感慨:“以前沿河村落的名字後麵都帶個(ge) ‘切塘’(藏語意為(wei) ‘沙丘地’),幾十年的植樹造林讓這裏滿目皆綠、處處皆景,昔日的‘切塘’早已成為(wei) 曆史!”
雅江“綠色長廊”是山南市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真實寫(xie) 照,也是桑日縣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的一個(ge) 縮影。近年來,桑日縣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緊盯“生態立縣”戰略目標任務,持續深入推進生態修複保護工作,不斷把美麗(li) 桑日“綠的底色”描繪得更靚更美。
完善保障機製
守護一片綠色
金色的貢德林草原、寧靜的思金拉措湖、滿院飄香的葡萄、暖人身心的沃卡溫泉……桑日縣的生態之美在深秋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行走在這秀麗(li) 的風光之中,一群“紅馬甲”始終如影隨形、穿梭其中。“‘紅馬甲’通過巡山、巡林,負責各自‘山頭地塊’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全縣有生態崗位712個(ge) ,他們(men) 是生態環境與(yu) 資源保護的‘一線力量’。”桑日縣林草局局長鄧文平說。
今年44歲的格桑羅布是桑日鎮雪巴社區24名“紅馬甲”中的一員。雪巴社區承擔著雅江北岸4000畝(mu) 防護林片區的日常巡護任務。
“我們(men) 每一次值班巡護要用一天的時間,負責林區火災隱患、病蟲災害排查和圍欄修補、垃圾撿拾、環保宣傳(chuan) 等工作,巡護日程和工作動態都要在台賬上詳細記錄。”交談間,格桑羅布把一路上的巡護情況及圖片,第一時間通過微信群向各級林長進行報告;如有狀況,相關(guan) 部門和各級林長會(hui) 第一時間到現場進行處置。
守護一片綠,扮靚一座城。近年來,桑日縣持續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全麵落實“林長製”,進一步明確全縣三級林長及相關(guan) 成員單位的責任區域和工作職責、目標任務,全縣設立縣級林長36名,鄉(xiang) 級林長8名、副林長37名,村級林長43名、副林長207名,以“林長製”實現“林長治”,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厚植生態底色
建設綠色家園
有著22年護林工作經驗的次仁朗傑,家住雅江南岸的絨鄉(xiang) 衝(chong) 達村。從(cong) 最早的植樹造林者,到如今守護雅江的護林員,談起家鄉(xiang) 的秋色,他感慨萬(wan) 千。
“以前,整個(ge) 秋天人們(men) 都要被沙塵天氣襲擾,每當黃沙漫天的時候,隻能窩在家裏躲避風沙。這樣的環境不僅(jin) 影響人們(men) 的生產(chan) 生活,也危及農(nong) 民賴以生存的土地。”次仁朗傑說。正是這樣的經曆,讓他堅定了守護綠色的決(jue) 心。
多年來,次仁朗傑和其他村民們(men) 在黨(dang) 和政府的號召下積極參與(yu) 防沙治沙、植樹造林,見證了雅江防護林為(wei) 當地帶來的沙塵天氣逐年遞減、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變化。“現在將沙防住了,大麵積的沙丘變成了綠洲,就連秋天也變得色彩斑斕了!”次仁朗傑說。
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近年來,桑日縣紮實開展雅江流域植樹造林工作,雅江周邊實施的項目總麵積為(wei) 13.9萬(wan) 畝(mu) ,其中造林麵積1.9萬(wan) 畝(mu) 、封山育林0.8萬(wan) 畝(mu) 、防沙治沙11.2萬(wan) 畝(mu) ,目前完成投資4.512億(yi) 元。同時,全縣大力實施國土綠化行動,完成義(yi) 務植樹1600畝(mu) ,共栽植高山鬆、川西雲(yun) 杉、河北楊、油桃等11.84萬(wan) 株,完成“消除無樹路”,以生態修複為(wei) 重點守住了生態安全。
“全縣以生態文明示範創建為(wei) 重點促進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拉龍村、洛村、頗章村、塔木村等4個(ge) 村(居)成功創建並掛牌為(wei) 自治區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村(居),完成申報並市級初審通過自治區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鄉(xiang) 鎮4個(ge) 、村(居)35個(ge) 。”山南市生態環境局桑日縣分局局長土旦羅布介紹道。
生態美百姓富
環保增收共贏
近年來,隨著桑日縣防沙治沙、植樹造林工作的持續推進,沿岸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製,不僅(jin) 改善了群眾(zhong) 生活環境,也為(wei) 當地群眾(zhong) 增收致富帶來新門路。
桑日鎮赤康村從(cong) 2019年開始成立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通過種植蘋果、桃等苗木,形成經濟林產(chan) 業(ye) 700畝(mu) ,並經營一處度假林卡項目。“好生態讓群眾(zhong) 增收有底氣,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越來越強了!”赤康村村委會(hui) 主任次仁達瓦高興(xing) 地說。
次仁達瓦介紹,每年蘋果、桃子豐(feng) 收後,合作社直接給本村21戶脫貧群眾(zhong) 每戶發放400斤,其銷售收入作為(wei) 分紅歸個(ge) 人所有,同時按照務工天數每天發放180元工資。2022年,赤康村174戶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3.7萬(wan) 元。
環境美了,群眾(zhong) 受益。近年來,桑日縣積極組織動員農(nong) 村勞動力參與(yu) 縣、鄉(xiang) (鎮)、村(居)實施的造林綠化工程、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建設。今年以來,全縣吸納農(nong) 牧民用工人數3322人次,實現農(nong) 牧民勞務收入401.77萬(wan) 元。同時,桑日縣以落實生態補償(chang) 機製為(wei) 重點,兌(dui) 現補助資金200餘(yu) 萬(wan) 元,落實草原獎補資金713.07萬(wan) 元。
桑日縣委書(shu) 記孫守英表示,桑日縣將堅持統籌做好經濟發展與(yu) 生態保護,努力構建生態環境治理全民行動體(ti) 係,讓人民群眾(zhong) 在生態環境保護中得實惠,為(wei) 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貢獻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