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落山,丹增家的羊從(cong) 草場趕回棚圈(12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薑帆 攝
西藏那曲市尼瑪縣俄久鄉(xiang) 地處藏北羌塘草原腹地,平均海拔5000多米。俄久鄉(xiang) 馬遷村21歲的姑娘丹增在草原上放牧著380多隻羊。
盡管近期這裏一直刮著九級以上的大風,夜晚的氣溫接近零下20攝氏度,但是丹增一點兒(er) 也不為(wei) 羊兒(er) 們(men) 的保暖問題擔心,因為(wei) 它們(men) 已經住上了政府出資建設的現代化棚圈,防風禦寒的能力有了極大提高,她的羊在冬季的高原上成了名副其實的“暖羊羊”。
羌塘草原傳(chuan) 統的羊圈由泥磚壘成,上方敞口,隻能防範野獸(shou) 侵害,沒有保暖功能,羊群夜間隻能蜷在一起取暖。冬季日常會(hui) 有老弱羊隻被凍死,一旦遭遇極端風雪天氣,更會(hui) 有大批羊隻死亡。
自“十二五”末以來,西藏自治區在牧區持續投資進行高寒棚圈建設,提高畜牧業(ye) 防災抗災能力。這些新棚圈以磚混結構為(wei) 主,上覆保溫棚頂,有些還配套水井、飼草料倉(cang) 庫和木工用房等設施。僅(jin) 尼瑪縣“十三五”以來就建設了1793座這種新棚圈,使全縣的牲畜死亡率始終控製在3%以內(nei) 。
除了嚴(yan) 寒,現在的藏北牧區也不再懼怕大雪覆蓋草場,牲畜斷了飼料。如今牧區從(cong) 家庭到鄉(xiang) 鎮再到縣市各級都有充足的人工種植飼草儲(chu) 備,“暖羊羊”可以安全過冬了。
丹增在牧場上放羊(12月18日攝)。新華社發(旦增努布攝)
丹增在牧場上放羊(12月18日攝)。新華社發(旦增努布攝)
太陽落山,丹增的妹妹、4歲的拉姆卓瑪奔向牧歸的羊群(12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薑帆 攝
太陽落山,丹增趕著羊回圈(12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薑帆 攝
太陽落山,丹增趕著羊回圈(12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薑帆 攝
太陽落山,丹增家的羊從(cong) 草場趕回棚圈(12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文博 攝
太陽落山,丹增家的羊從(cong) 草場趕回棚圈(無人機照片,12月18日攝)。新華社發(旦增努布攝)
太陽落山,丹增家的羊回到棚圈。其中左側(ce) 藍頂的是去年新蓋的封閉式棚圈,右側(ce) 是傳(chuan) 統的敞開式羊圈(無人機照片,12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薑帆 攝
尼瑪縣副縣長姚鵬(右)和鄉(xiang) 農(nong) 牧專(zhuan) 幹索朗格桑在俄久鄉(xiang) 農(nong) 牧業(ye) 防抗災物資儲(chu) 備庫裏盤點物資庫存(12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文博 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