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縣”在出發——行走百縣話振興丨“四蹄”發力,犛牛產業在世界屋脊跑出加速度

發布時間: 2024-01-05 08:50:00 來源: 新華社

  “我們(men) 這裏的犛牛,每天看的是藍天白雲(yun) ,吃的是天然牧草,喝的是冰川水……”在西藏拉薩市當雄縣一家犛牛肉銷售公司裏,網絡主播正在互聯網平台上熱情地向網友們(men) 推介著本地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犛牛肉幹。

  作為(wei) 拉薩市唯一的純牧業(ye) 縣,近年來當雄縣在北京市東(dong) 城區的對口幫扶下立足當地“犛牛養(yang) 殖挑大梁”的客觀實際,推進犛牛全產(chan) 業(ye) 鏈建設,通過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重點對現有產(chan) 業(ye) 鏈進行補鏈、延鏈、強鏈,探索形成“良種繁育+科學養(yang) 殖+屠宰加工+品牌營銷”四位一體(ti) 發展模式,使犛牛產(chan) 業(ye) 發展層次和競爭(zheng) 力得到有效提升。

  “咽喉”發聲延伸犛牛價(jia) 值鏈

  當雄縣素有拉薩“北大門”之稱:地形圖上兩(liang) 條平行山脈中間,一道東(dong) 北至西南的狹長穀地向兩(liang) 側(ce) 延伸,當雄縣城恰好扼守其間,青藏鐵路和青藏公路穿境而過,區位優(you) 勢明顯,堪稱“咽喉”之地。

  “不能水過地皮濕,把‘咽喉’做成簡單的通道;要把‘過路經濟’變成‘落地經濟’。”當雄縣縣委書(shu) 記圖登佩傑舉(ju) 例說,像發展屠宰加工業(ye) ,便是一種延鏈方式,能夠獲取更高的附加值。

  5年前,當雄縣引進大型現代化屠宰流水線,屠宰加工過程實現數字化、生態化、智能化。走進當雄一家犛牛屠宰龍頭企業(ye) 的加工車間,屠宰流水線依次展開,一頭犛牛從(cong) 預處理到加工再到分割,基本由機器完成,全程清潔且環保。車間主任馬興(xing) 表示,按照不同部位進行切割,一頭牛最終可分出32種產(chan) 品。“2020年,公司屠宰了約3萬(wan) 頭犛牛,工廠銷售額達到2億(yi) 元。”該加工廠廠長劉剛表示,該廠犛牛收購的範圍不局限於(yu) 當雄縣,還包括日喀則市、山南市、那曲市的部分縣區。

  與(yu) 屠宰加工配套的物流倉(cang) 儲(chu) 產(chan) 業(ye) 也正在謀劃中。當雄縣計劃建設一批集倉(cang) 儲(chu) 、分揀、加工、包裝等功能於(yu) 一體(ti) 的城際倉(cang) 儲(chu) 基地,建成後將成為(wei) 藏北地區重要的商貿物流業(ye) 發展中心。

  西藏大學經濟與(yu) 管理學院教授久毛措表示,數字賦能農(nong) 牧產(chan) 業(ye) 升級,是西藏農(nong) 牧產(chan) 業(ye) 鏈鏈長製的一個(ge) 重要內(nei) 容,也是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推動西藏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ge) 具體(ti) 體(ti) 現。

  良種優(you) 培突破繁育“牛”技術

  “還沒到發情期,就已經有牧民開始打聽種牛下鄉(xiang) 的時間了。”當雄縣犛牛凍精站站長羅布桑珠指著圍欄裏的良種犛牛笑著說。

  過去由於(yu) 品種選育缺乏力度,當地犛牛近交現象普遍存在,畜群結構不合理,個(ge) 體(ti) 生產(chan) 性能下降,犛牛品種退化明顯。為(wei) 此,每到犛牛發情期,縣裏會(hui) 組織開展“送種牛下鄉(xiang) ”活動,精心挑選的良種犛牛通過“駐村”,與(yu) 牧民家的犛牛交配,達到改良品質的效果。“每次種牛下鄉(xiang) ,都受到牧民們(men) 的熱烈歡迎。”當雄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王慶國說。

  位於(yu) 當雄縣羊八井鎮甲瑪村1組的當雄縣犛牛良種推廣基地就是這些種牛的重要來源地,基地總投資2600萬(wan) 元,育肥牛舍3123.29平方米,可同時飼養(yang) 犛牛450-490頭,現有帕裏、斯布、大通等多種良種犛牛。根據規劃,該基地將圍繞建立基礎母犛牛養(yang) 殖體(ti) 係、建立犛牛數字化繁育譜係、培育“當雄犛牛”品係開展工作。

  想要在“牛”技術上取得突破,還要用好專(zhuan) 業(ye) “外腦”。當雄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澤仁頓珠說:“我們(men) 跟浙江大學的教授團隊建立了犛牛種業(ye) 發展合作機製,他們(men) 負責犛牛基因研究等工作,解決(jue) 犛牛良種培育周期長等問題。”作為(wei) 一項長期基礎工程,當雄縣始終聚焦犛牛良種繁育工作,“在這件事情上,沒有停止鍵。”

  科學養(yang) 殖助力犛牛增產(chan) 量

  作為(wei) 犛牛養(yang) 殖的主力,牧區的牧民白天把牛趕到山上吃草,晚上再趕回牛棚。傳(chuan) 統的靠天養(yang) 畜模式,極易導致犛牛出現冬季掉膘現象。“我們(men) 要做的就是通過引入科學養(yang) 殖方法,幫助牧民增加犛牛的產(chan) 肉量和產(chan) 奶量。”當雄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邊巴倉(cang) 決(jue) 說,在專(zhuan) 家的指導和北京市東(dong) 城區的幫扶下,當雄摸索出了獨特的家庭牧場模式。

  當雄縣龍仁鄉(xiang) 曲登羊閣村村民赤列益西正是受益者。他家裏有220頭犛牛,在農(nong) 技人員指導下,牧草缺少的時節,赤列益西會(hui) 把犛牛集中趕到暖棚圈舍裏育肥。自2017年底家庭牧場正式投入運營以來,赤列益西一家的年均收入提高到近30萬(wan) 元。“政府不僅(jin) 教給我技術,還給我提供資金補助,我感覺日子越來越有盼頭了。”他說。

  據統計,當雄縣共計建設家庭牧場82家,其中,北京市東(dong) 城區共扶持家庭牧場26家,2023年年初存欄4037頭,已完成育肥出欄818頭,實現經濟總收入695.3萬(wan) 元,帶動戶數75戶,實現戶均增收92700元,人均增收18540元,平均每頭比育肥前增收2000餘(yu) 元。

  數字傳(chuan) 播激活營銷新活力

  當雄,藏語意為(wei) “天選牧場”。這裏鮮嫩肥美的牧草,正是犛牛育肥的絕佳品。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造就了當雄犛牛肉的突出品質。好牛肉怎樣賣出好價(jia) 錢,一直是牧民的關(guan) 切點。

  記者在當雄縣郭慶村淨土牧場看到,犛牛的耳朵上掛有彩標。工作人員通過掃描電子耳標,就能獲得牲畜的年齡、戶主身份、生長過程、健康狀況等信息。依托這些信息,牧場可以實現犛牛養(yang) 殖科學化、精細化,而消費者可以追溯到產(chan) 品源頭,實現明明白白消費。北京市第十批援藏幹部、當雄縣委常務副書(shu) 記、常務副縣長閆濤表示,當雄縣淨土牧場,自2019年以來,共育肥出欄犛牛5779頭,帶動808戶牧民群眾(zhong) 增收。

  在北京市東(dong) 城區的幫扶下,當雄縣通過數字牧場建設、數字化傳(chuan) 播等方式構建起犛牛肉品牌的數字化支撐體(ti) 係。“我們(men) 打造了‘有身份證的犛牛肉’品牌,目的就是讓消費者能便捷高效地溯源犛牛肉的產(chan) 地——當雄。希望一說起優(you) 質犛牛肉,就能聯想到當雄。”當雄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劉鬆說。

  除了開設“有身份證的犛牛肉”線下體(ti) 驗店,當雄縣也積極運營線上電商,通過直播帶貨推銷犛牛肉醬、犛牛肉幹等製品。在此基礎上,當雄縣利用物聯網、雲(yun) 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正建設當雄數字牧場區塊鏈大數據服務平台,用數字技術不斷提高牧場智能化管理水平。

  2022年,當雄縣畜牧業(ye) 產(chan) 值9.07億(yi) 元,占拉薩市牧業(ye) 產(chan) 值比重達31.89%,其中肉類產(chan) 量1.41萬(wan) 噸、奶產(chan) 量1.73萬(wan) 噸,分別占拉薩市產(chan) 量的43.53%和12.76%。

  圖登佩傑表示,長期以來,當雄縣統籌布局養(yang) 殖、畜產(chan) 品加工、高原生態旅遊三大大主導產(chan) 業(ye) 的生產(chan) 、加工、流通、旅遊、文化、研發、服務等功能板塊。在未來工作中,當雄縣計劃利用三到五年時間,將當雄縣打造成為(wei) 西藏自治區牧業(ye) 強縣,並力爭(zheng) 打造西藏犛牛種業(ye) 振興(xing) 縣、西藏牧業(ye) 加工商貿集散核、西藏畜產(chan) 品加工商貿區以及西藏牧業(ye) 科技創新策源地,以此推動當雄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進程,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指導單位

  中央網信辦網絡傳(chuan) 播局

  聯合出品

  新華社新媒體(ti) 中心

  新華社西藏分社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ui) 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村經濟研究中心

  策劃:儲(chu) 國強 高國力 金文成

  監製:林建楊 閔希瑩 陳潔

  統籌:邊巴次仁 何強 張書(shu) 旗 文晶 翟永冠

  曾宇 矯雪梅 陳曉萌 馬凱 何安華 張斌

  記者:關(guan) 明輝 李鍵 聶毅

  編輯:張藝騰 張芸夢 陳夢婕 高涵

  終審:於(yu) 衛亞(ya) 安濤

  實習(xi) :戴心妍 章燦

(責編: 李雨潼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