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不懂技術,牧草長勢堪憂,經過科技人員指導,我們(men) 掌握了專(zhuan) 業(ye) 種草技術,如今種的草長得很好。”阿裏地區日土縣熱幫鄉(xiang) 龍門卡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達娃雲(yun) 旦看著牧草種植基地豐(feng) 產(chan) 的優(you) 質牧草,喜悅之情溢於(yu) 言表。
近年來,阿裏地區科技局按照“立草為(wei) 業(ye) ,草業(ye) 先行”的草業(ye) 科技創新發展思路,先後爭(zheng) 取並實施各類草業(ye) 科技計劃項目25個(ge) ,投入資金達2100餘(yu) 萬(wan) 元,重點圍繞優(you) 質牧草新品種引進、本地牧草繁育推廣等開展適宜高寒地區、河穀地區、設施大棚牧草高產(chan) 栽培技術示範,累計示範推廣麵積達15000餘(yu) 畝(mu) 。
草業(ye) 要發展,科技需跟上,人才是保障。阿裏地區科技局通過聯合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西藏自治區農(nong) 牧科學院、中國科學院拉薩農(nong) 業(ye) 生態試驗站等共建,簽訂合作協議,建立“引智、借智、用智”新模式,圍繞草業(ye) 科技創新、科技服務、科學普及等相關(guan) 內(nei) 容,開展了一係列草業(ye) 科技創新與(yu) 研發,促進種草科技推廣和成果轉化。
實施《西藏阿裏草本植物資源詳查與(yu) 數據庫建設》項目,聯合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專(zhuan) 家團隊對阿裏地區7個(ge) 縣域的植被類型、植物資源的分布與(yu) 種類情況進行了係統的調查,摸清了阿裏地區維管植物84科317屬994種,為(wei) 有針對性進行草種資源開發奠定了基礎;通過實施《人工草地節水灌溉技術研究與(yu) 示範》項目,聯合西藏自治區農(nong) 牧科學院專(zhuan) 家團隊開發了中心支軸式、平移式、固定式三種人工草地灌溉噴灌係統,開展了飼草生產(chan) 節水灌溉和水肥耦合高產(chan) 栽培技術研究,節水率達到普通模式的70%;通過實施《人工草地高效建植關(guan) 鍵技術研究與(yu) 示範》項目,聯合中國科學院拉薩農(nong) 業(ye) 生態試驗站、阿裏地區農(nong) 牧科研與(yu) 技術推廣中心專(zhuan) 家團隊引進飼草品種36種,篩選出燕麥、小黑麥、披堿草等適合品種,明確了有機肥與(yu) 複合肥合理配施對飼草產(chan) 量提高和耕地地力提升的作用,引進示範免深耕土壤調理劑、生物酶緩控釋肥和膜量子保水劑等新型農(nong) 資產(chan) 品;通過聯合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專(zhuan) 家團隊開展高效牧草種植研究,通過旋耕複壯技術將超過高產(chan) 期的紫花苜蓿重新恢複到高產(chan) 水平,可繼續利用3-5年,采用青稞混播保護播種技術,當年可收獲青稞鮮草均產(chan) 達1600公斤/畝(mu) ,第二年苜蓿將進入高產(chan) 期,避免了新種苜蓿田第一年無產(chan) 量的損失。同時,引種苜蓿新品種10個(ge) ,引種垂穗披堿草新品種5個(ge) ,80多畝(mu) 試驗地長勢喜人;通過客土改良、精耕細作、水肥一體(ti) 化控製、病蟲害防治等措施,實現青海444牧草平均畝(mu) 產(chan) 鮮草達到5000餘(yu) 斤,比傳(chuan) 統種植模式增產(chan) 1000餘(yu) 斤;通過開展設施大棚食葉草種植試驗,大棚種草每年可收割4茬,畝(mu) 產(chan) 鮮草達6000餘(yu) 斤。
阿裏地區科技局還通過“科研單位+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基地+技術骨幹+農(nong) 牧民”的管理模式,帶動項目區合作社機械租賃與(yu) 農(nong) 牧民積極參與(yu) 項目,以工帶學、以學促幹,確保種植技術落地生根,實現了草業(ye) 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
下一步,阿裏地區科技局將進一步深化科技創新合作,破解產(chan) 業(ye) 發展技術難題,提高科技投入產(chan) 出效率,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增強科技在農(nong) 牧業(ye) 發展中的支撐作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