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采訪任務,小分隊將前往被譽為(wei) “世界屋脊的屋脊”的西藏阿裏地區采訪調研。車載供氧設備、保暖睡袋、急救藥品、路餐……一切都在按極高海拔出差標準,有條不紊地準備著。
此時,雪域高原正喜迎2024年的到來。
1月5日,記者路過日喀則市仲巴縣時拍攝的雪景。新華社記者陳尚才 攝
元旦剛過,我們(men) 一行4人從(cong) 拉薩出發,沿著國道318線、219線一路西行,兩(liang) 天時間行程近1300公裏,抵達此行第一站——普蘭(lan) 縣。
雖然這段漫長的行程,對在藏記者來說是“常來常往”“家常便飯”,但這一次,我們(men) 一行需要克服低氣壓、低溫、缺氧的自然環境,深入阿裏地區安全完成一次周期較長的采訪報道任務。
因地處高海拔地區,阿裏高原的冬天常常是“一場風雪趕著另一場風雪”。用阿裏幹部的話說:“暴雪的世界裏,找不到你和我。”
今年卻很好,阿裏地區至今還沒下過一場暴雪,隻在我們(men) 經過日喀則市仲巴縣時,陰沉的天裹著冷風,飄雪染白了原野裏的荒草。穿過風雪,到處卻是明媚的陽光和壯美的風景。
冬日裏的阿裏高原(1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陳尚才 攝
透過車窗按下相機快門,或停車駐足,總想把岡(gang) 仁波齊峰、瑪旁雍錯、拉昂錯的美盡收鏡頭,但一切努力都是徒勞,也印證了那句話:美,永遠在路上,永遠在下一程奔波中。
深冬的阿裏高原,天空仍是一如既往的湛藍,荒涼的平原簇擁著荒涼的群山,有名字、沒名字的雪山就在荒涼的盡頭處綿延,一棵棵班公柳在孔雀河穀努力挺拔著枝幹。陽光溫柔地照拂著村莊、河穀和雪山,一會(hui) 變出橙色,一會(hui) 吐出粉嫩。
守著高原的夕陽,總看不夠阿裏的晴空。阿裏的天空離大地很近,純淨而深邃,藍得像潑過鋼筆墨水;阿裏的天空和靜謐相連,奇幻而遼闊,遠得像藍色大洋在延展。陽光就為(wei) 這深邃和遼闊,著了時時變幻的底色。
黃昏的盡頭,夜色籠罩了阿裏高原。近處的燈火與(yu) 遠處零星的燈光,交織在一起。
劄達縣楚魯鬆傑鄉(xiang) 巴卡村巴角組村民歐珠多吉夫婦在新房客廳合影(1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陳尚才 攝
我們(men) 每到一座城鎮,都是伴著路燈光,沿街挨戶尋找餐館。所幸,每每尋找總有幾家麵館和川菜館還亮著燈。在與(yu) 餐館老板的聊天中方知:春節將至,很多進藏的商販已提前返回家鄉(xiang) 準備過年,城中開門迎客的店鋪已不多,不幾日他們(men) 也將返鄉(xiang) 。
堅守也無處不在。在普蘭(lan) 縣城,我們(men) 和幹部占堆聊天得知,今年他將在單位值班堅守;在劄達縣楚魯鬆傑鄉(xiang) ,村民歐珠多吉剛從(cong) 型欽牧場駐點巡邏回來,不日還將前往那裏輪班;在泉水湖一級公安檢查站,站長多吉加布和22名民警仍堅守海拔5118米,共護一方平安……他們(men) 默默堅守在純淨遼闊的祖國邊疆,站成陽光風雪中的“守望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