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從(cong)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距今5萬(wan) 年前,青藏高原腹地已有人類居住。這是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在青藏高原腹地首個(ge) 史前洞穴遺址梅龍達普曆時6年的最新考古發現,刷新了此前4萬(wan) 年前青藏高原腹地古人類生存的曆史。
梅龍達普藏語意為(wei) “腰間的鏡子”,這處洞穴遺址位於(yu) 西藏阿裏地區革吉縣城南約30公裏獅泉河上遊左岸的石灰岩山體(ti) 上,海拔4700米,是世界範圍內(nei) 海拔最高的超大型史前洞穴遺址。
梅龍達普遺址遠景。(資料圖片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提供)
2018年7月,聯合考古隊在舊石器考古調查中發現了這處遺址,經國家文物局批準,聯合考古隊在該遺址開展了連續正式考古發掘。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曉淩介紹,該洞穴群由一字排開的三個(ge) 獨立洞穴組成,其中一號洞規模宏大,麵積超過1000平方米。目前一號和二號洞穴已出土舊石器時代至早期金屬時代各類文化遺物逾萬(wan) 件,包括石製品、骨製品、陶片、青銅器、植物遺存等。一號洞壁還發現排列有序的豎條紋、人形輪廓以及太陽等以紅色赭石繪製的岩畫。發掘期間考古隊還對遺址所處的革吉盆地進行了係統調查,現已發現大量曠野舊石器地點、洞穴、洞穴岩畫遺存,顯示以梅龍達普遺址為(wei) 核心的遺址群代表了該區域長時期大規模的人類活動曆史。
梅龍達普遺址發掘現場。(資料圖片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提供)
“一期一號洞中後部堆積的係統測年工作正在進行中,初步的碳十四和光釋光測年數據顯示,該期遺存早於(yu) 距今5.3萬(wan) 年;二期二號洞主文化層不晚於(yu) 距今4.5萬(wan) 年;三期一號洞洞口主文化層距今4000-3000年,頂部層位距今1000年。”張曉淩說。
第一期遺存——石製品(上);第一期遺存——動物化石(下)。(資料圖片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提供)
梅龍達普洞穴考古工作階段性成果指出,一號和二號洞穴多期人類活動留下的文化遺存證明,古人在距今5萬(wan) 年就已在此生活,其間由於(yu) 氣候因素或洞穴坍塌等原因而離開,後期又再度居住。多期的文化遺存為(wei) 探討遠古人群在極端高海拔環境中的生存能力與(yu) 演化、徙居模式、社會(hui) 組織形式等提供了至關(guan) 重要的材料。而距今5萬(wan) 年以前、距今4.5萬(wan) 年和距今4000-3000年等關(guan) 鍵時段的文化遺存則為(wei) 解決(jue) 人類最早登上高原腹地、早期現代人擴散路線、動植物資源馴化利用等重大科學問題提供了關(guan) 鍵性證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