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風雪唐古拉的長情相伴

發布時間: 2024-02-25 09:54:00 來源: 新華社

  一切偉(wei) 大的行動,都有一個(ge) 微不足道的開始。就如同長江,剛剛從(cong) 唐古拉山發源時,隻不過是一股小小的清泉。

  一切偉(wei) 大的力量,都由無數平凡的付出匯聚。就如同唐古拉山上普普通通的交警、養(yang) 路工、巡護員,日複一日,默默守護著沿青藏公路翻越唐古拉山的過往旅人,還有長江源頭的那些草木生靈。

  他們(men) 常年生活在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忍受著不足海平麵40%的空氣含氧量。他們(men) 長期在唐古拉山堅守著,與(yu) 唐古拉山對抗著,也被唐古拉山成就著。

  新春時節,記者驅車青藏線,探訪唐古拉,親(qin) 眼看到,當萬(wan) 家團聚時,這些雪域高原的戰鬥者、守護者、陪伴者,仍在堅守崗位,默默奉獻。

  與(yu) 唐古拉的長情相伴,讓血肉之軀有了鋼鐵之心,讓平凡工作煥發非凡光芒——

  天險,砥礪奮鬥者的忠誠

  六月雪、七月冰、八月封山九月冬,一年四季刮大風。唐古拉山,蒙語的意思是“雄鷹飛不過去的高山”。

  大年三十,在10級大風和零下19攝氏度的嚴(yan) 寒天氣中,李華春坐在駕駛室裏不停地擺弄車輛,卻怎麽(me) 也發動不了。作為(wei) 一名常年在青藏線跑運輸的司機,他遇到了最危險的情況——車輛壞在唐古拉山口。

  眼看趕回家過年的希望越來越渺茫,李華春心急如焚。正當他又冷又餓之時,遇到了“救星”——西藏那曲市安多縣公安局交警大隊秩序中隊隊長達娃雲(yun) 旦。

  打開引擎蓋,檢查電路和發動機,修理出問題的零部件,達娃雲(yun) 旦和同事一起快速修好車。

  “車子能發動了,快回家過年吧。”達娃雲(yun) 旦揮手作別李華春,繼續巡路。

  青藏公路承擔著70%的進藏物資和30%的人員運輸,年均車流量達130餘(yu) 萬(wan) 輛。

  在遊客眼中,這是一條絕美的“雪域天路”,而對守護在這裏的交警和護路工人而言,這是實打實的“奮鬥之路”。

  有一年持續50多天的“風雪大救援”,達娃雲(yun) 旦至今難忘:“腳腫了、感冒了、臉凍傷(shang) 了,卻無一人退縮。”

  與(yu) 達娃雲(yun) 旦一起堅守的,還有道班工人巴布。

  巴布所在的109道班,號稱“天下第一道班”,承擔著唐古拉山口的道路養(yang) 護保通任務。

  “海拔上五千,一步喘三喘”,更別說要進行高強度的體(ti) 力勞動。有一次,唐古拉山頂突降暴雪,車輛堵在雪窩子中,進不了,退不得,情況非常危險。道班工人晝夜加緊作業(ye) ,才把路打通。

  但當工人們(men) 返回駐地時,卻發現濕透的手套凍在皮肉上,脫不下來了。等剝離手套,一些人的雙手已是鮮血淋漓。

  “路堵著,車走不了,車主鬧心,我們(men) 道班工人心裏也難受。”巴布說,“隻有路通了,車走了,我們(men) 才算是完成了使命。”

  數十年來,交通警察和道班工人,用忠誠和奉獻,讓“高山”低頭、把“天險”變通途,確保了“高原大動脈”暢通無阻。

  環境越艱苦,內(nei) 心越火熱。這是奮鬥者在唐古拉的真實寫(xie) 照。

  冰川,見證守護者的堅韌

  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東(dong) 腳下,薑根迪如冰川傲然聳立。

  冰川水匯成沱沱河後,一路向東(dong) ,這裏便是“長江第一滴水”的發源地。

  頂著10級大風,在冰封的沱沱河畔冒雪跋涉180公裏,記者來到了薑根迪如冰川下的安多縣瑪曲鄉(xiang) 如來村,見到了牧民南紮。

  南紮的家距薑根迪如冰川不到3公裏,被稱為(wei) “長江源第一戶”。

  放牧、勞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南紮一家人像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一樣,安穩地經營著自己的生活。

  如今,世世代代在冰川下草原上放牧的村民們(men) ,又有了一個(ge) 新的使命——守護長江源。

  8年前,南紮和村民們(men) 加入瑪曲鄉(xiang) 長江源黨(dang) 員環保誌願隊。從(cong) 此,每個(ge) 月除了放牧,他有大半個(ge) 月的時間,都行走在保護長江源頭的路上。

  “這裏生態極其脆弱,一旦破壞就很難修複,加強生態保護至關(guan) 重要。”南紮說。

  不畏路途艱險,不懼冰雪嚴(yan) 寒,環保誌願隊自發組織清理草場上、河道邊的垃圾,勸導外來人員不要破壞環境、驚擾野生動物,救助遇險的科考隊員。他們(men) 用自己的足跡,一步步丈量長江源,被親(qin) 切地稱為(wei) “長江源守護者”。

  瑪曲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次旺卓瑪說,環保誌願隊每個(ge) 月都要進行五六次巡邏,每次巡邏40多公裏。巡邏路上,冬天是風雪,夏天是沼澤,多數時間沒有手機信號。

  “如果發現不速之客,隊員會(hui) 通過對講機向最近的牧戶報告,一層一層,直到鄉(xiang) 政府。”次旺卓瑪說,這種簡單又實用的通信方式,將散落在草原上的一個(ge) 個(ge) 牧民聯結成一張“保護網”,守護著長江源的碧水藍天、草木生靈。

  2021年,三江源國家公園設立,如來村每戶村民家都有了一名巡護隊員,每年有相應補助。村民多曲說:“過去,我們(men) 父輩靠在長江源頭放牧為(wei) 生,現在我們(men) 通過保護長江源生態獲得了更多收入,也收獲了更多自豪和驕傲。”

  草原上,藏羚羊、藏野驢、藏原羚等不時闖入眼簾。瑪曲鄉(xiang) 長江源黨(dang) 員環保誌願隊隊長仁青加措說,如今長江源頭野生動物越來越多,“這是對我們(men) 工作的最大認可”。

  唐古拉、長江源,這些宏偉(wei) 的名字,在仁青加措看來,隻不過是家門口的那座山、那條河:“這裏是我們(men) 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我們(men) 隻不過是在做一件普普通通、所有人都應當做的事情——守護自己的家園。”

  豐(feng) 碑,凝鑄奉獻者的精神

  經過唐古拉山口的人,會(hui) 被山上一座座紀念碑吸引。

  這些石碑,有“兩(liang) 路”精神紀念碑,有青藏電力聯網工程紀念碑,有“天下第一道班”紀念碑……

  風雪肆虐中,這些紀念碑巋然屹立,記錄著一段段難忘的曆史。

  1954年5月,隨著鐵錘砸向鋼釺的一聲響,時任西藏運輸總隊政委的慕生忠帶領築路大軍(jun) 開始修建青藏公路。

  當年9月,工程推進到唐古拉山口。施工隊伍迎著風雪冰雹,奮力拚搏,吃的是加鹽的麵疙瘩,睡的是冷得像冰窖的帳篷,築路工人因缺氧而麵色紫黑、嘴唇幹裂。

  但為(wei) 搶在大雪前打通道路,大家爭(zheng) 著到山頂最高處施工,在風雪中一邊掄鎬一邊大喊:“加油,戰勝唐古拉!”

  蜿蜒千裏的青藏公路,是築路工人用血肉之軀築起的一道不朽豐(feng) 碑。

  今年春節期間,達娃雲(yun) 旦一直堅守在唐古拉山口執勤點,這裏也是我國海拔最高的交警執勤點位。

  “天路”守護人,是對他們(men) 的稱呼。2017年以來,安多交警大隊累計疏通受困車輛14萬(wan) 餘(yu) 輛次,成功救助群眾(zhong) 2000餘(yu) 人次,收到群眾(zhong) 寄來的錦旗、感謝信800餘(yu) 封(件)。

  群眾(zhong) 的口碑,又成為(wei) 一代代“唐古拉交警”接力樹起的豐(feng) 碑。

  離開唐古拉山口,行至山腳下的瑪曲鄉(xiang) ,記者見到年近七旬的才嘎老人,他正在小心擦拭胸前的一排獎章。

  40多年來,才嘎一直在保護區裏從(cong) 事巡護、救援和環保工作。2022年7月,一支攝製組遭遇洪水被困,才嘎帶著村民第一時間救援,卻在其他人獲救後被困車頂。等了14個(ge) 小時,他才被救下來,問的第一句話是“人都安全了嗎?”

  因為(wei) 在保護長江源上作出的突出貢獻,才嘎獲得了多項榮譽稱號,老人隻要參加活動都會(hui) 佩戴上這些獎章。

  明晃晃的獎章,是老人用幾十年守望相助鑄就的豐(feng) 碑。

  慕生忠、達娃雲(yun) 旦、才嘎……這些或偉(wei) 大或平凡的名字,這些“天路”建設者、山河守護者,都有著一股不怕死、不怕苦,敢付出、不服輸的勁頭。

  當這股勁頭成為(wei) 唐古拉山上人們(men) 的群體(ti) 性格,便會(hui) 形成一種精神,如同風雪唐古拉山上的豐(feng) 碑,成為(wei) 蒼茫大地上的醒目地標,永遠挺立於(yu) 世界屋脊。

  (新華社拉薩2月24日電 記者 儲(chu) 國強 翟永冠 白少波 田金文)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