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兩會訪談】專訪白瑪措:我如何在西藏從事田野調查

發布時間: 2024-03-04 15:00: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人類學研究注重田野調查,成為(wei) 全國人大代表後我也一直在思考,要怎麽(me) 更好地履職,後來我覺得要延續我對人類學的學術情懷,為(wei) 西藏和西藏農(nong) 牧民履職。”全國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區社科院研究員白瑪措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zhuan) 訪時說。

  白瑪措出生於(yu) 西藏藏北草原那曲,是一位以遊牧社區為(wei) 主要研究對象的人類學者。

  她自述,自己在那曲讀完小學後,在天津、成都讀初高中,大學就讀於(yu) 中央民族學院(現中央民族大學),學習(xi) 與(yu) 人類學相關(guan) 的民族學專(zhuan) 業(ye) 。

  到西藏自治區社會(hui) 科學院工作後,白瑪措參與(yu) 了美國藏學家梅·戈爾斯坦(Melvyn C. Goldstein)和體(ti) 質人類學者辛西婭·比爾(Cynthia M. Beall)在日喀則的田野調查,和課題組老師們(men) 一起繪製了數百份譜係表。

  此後,白瑪措先後前往挪威卑爾根大學和澳大利亞(ya) 查爾斯特大學攻讀人類學碩士、博士學位。

  “2012年,我正式拿到博士學位,回到西藏自治區社科院,當時國家社科基金的兩(liang) 次資助得以讓我繼續行走在遊牧世界中。”白瑪措說,在這兩(liang) 次田野調查中,她嚐試轉變,試著去幫助田野中偶遇的牧人。


2017年7月11日,白瑪措(中)在西藏那曲嘉黎縣農(nong) 牧民家中訪談。(受訪者供圖)

  白瑪措相繼完成了《嚴(yan) 肅的氣球——西藏牧區婦女生育變遷》《撞死了一頭牛——民族認同在西藏民間的構建》《草原上的養(yang) 老院——人類學視野下製度養(yang) 老在那曲牧區的實踐》等課題的研究。

  白瑪措在養(yang) 老課題研究中認為(wei) ,西藏畜牧社會(hui) 養(yang) 老模式的研究可為(wei) 中國養(yang) 老政策的下一步調整提供一套適合地方化和多元化的參考意見,建立在紮實的人類學田野調查基礎上的研究顯得十分珍貴和迫切。

  根據相關(guan) 預測,“十四五”期間,中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yi) ,將從(cong) 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

  西藏民政部門信息顯示,西藏已累計建設80家特困人員集中供養(yang) 中心,覆蓋74個(ge) 縣區,對有集中供養(yang) 意願的特困人員提供集中供養(yang) 服務。白瑪措表示,這些數據背後有著許多溫暖的故事,現代的社會(hui) 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在牧區的實施,讓那些無兒(er) 無女、無實際贍養(yang) 人的老人獲得了溫暖。


2021年6月10日,白瑪措(左一)在中國海拔最高縣西藏雙湖縣進行田野調查。(受訪者供圖)

  今年,白瑪措提交了《關(guan) 於(yu) 解決(jue) 西藏自治區殘疾青少年繼續接受高中以上特殊教育的幾點建議》《關(guan) 於(yu) 將西藏高齡補貼從(cong) 現有的80歲降至70歲的建議》等,這些建議均來自田野調查時獲取的信息,結合了來自行業(ye) 主管部門的專(zhuan) 業(ye) 、可行意見。

  “得益於(yu) 經濟發展、醫療條件不斷改善,西藏人均壽命不斷增長,但還是低於(yu) 全國平均水平,相較於(yu) 其他省區,西藏的高海拔、缺氧、高寒等地理氣候條件更為(wei) 特殊。”白瑪措說,建議將西藏高齡補貼標準降低10歲,是基於(yu) 高原現實情況的考慮。

(責編: 李雨潼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