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道路指示牌。
“為(wei) 什麽(me) 有些路牌是藍底,有些是綠底?”“奪底路的‘奪底’是什麽(me) 意思?”“賽馬場為(wei) 什麽(me) 建在慈鬆塘?”“為(wei) 什麽(me) 許多路名都是音譯?”近日,拉薩市的道路(街巷)指示牌進行了新一輪的更新修繕,吸引了不少市民關(guan) 注、討論。為(wei) 什麽(me) 取這個(ge) 名字?命名的依據與(yu) 傾(qing) 向有哪些?命名程序又是怎樣的?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進行走訪調查並采訪了拉薩市民政局。
是自然檔案 也是文史圖卷
“嘉措,為(wei) 地域名,藏語意為(wei) 大海,位於(yu) 拉薩羅布林卡北麵一帶,此地處於(yu) 流沙河末端,形成了不少湖泊,因而被稱為(wei) ‘嘉措’。”家住加措社區的曲桑老人手捧一本《拉薩市古地名名錄》,走在羅布林卡北側(ce) 的嘉措路上,一邊回憶著散布在附近的水泊,一邊為(wei) 記者指出那些水泊曾經的位置。
拉薩市區位於(yu) 拉薩河穀的衝(chong) 積平原上,特殊的河穀地形塑造了拉薩南北窄而東(dong) 西狹長的城市形態。因此,拉薩市內(nei) 許多地名具有極其鮮明的“山地水澤色彩”。
滄海桑田,光陰如梭。高樓大廈取代了田園牧場,也給城市原始的自然風貌蒙上了一層麵紗。萬(wan) 幸的是,我們(men) 能從(cong) 路名、地名隱約窺見,這塊土地最本真的模樣。譬如意為(wei) 岩石山溝的“巴爾庫”、意為(wei) 狹域闊地的“奪底”,又譬如形容地形似大象伸出的鼻子的“納金”。
現如今,形如大象的“納金”上高樓林立,車水馬龍;水泊如星的“嘉措”已經是一條寬闊整潔、兩(liang) 岸植柳的柏油馬路,往日趣景已不複存在。但得益於(yu) “納金路”“嘉措路”等記錄當年自然風光的路名,讓漫步於(yu) 此的人們(men) 得以暢想城市的原始風貌。
地名、路名見證著城市自然風物的變化。與(yu) 此同時,地名也是基本的社會(hui) 公共信息,是曆史文化的重要載體(ti) ,蘊藏著豐(feng) 富的人文積澱。如因藏曆元月三日舉(ju) 辦賽馬活動而被命名的慈鬆塘(注:“慈鬆”藏語意為(wei) “三日”,“塘”是“壩子”)、因曆史事件而得名的朵森格路(注:“朵森格”意為(wei) 石獅子,指清政府駐藏大臣衙門所在地),以及意為(wei) 紅旗的塔瑪路、意為(wei) 解放的金珠路……
音譯還是意譯? 拉薩市民熱烈討論
“當熱路是什麽(me) 意思?”“聖陶路是什麽(me) 意思?”作為(wei) 一個(ge) 多民族聚居、曆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拉薩的很多道路命名十分考究,或音譯、或意譯。對此,廣大市民又有不同的看法。
讚同意譯的市民認為(wei) ,音譯無法體(ti) 現路名背後的含義(yi) 。“拉薩的很多路名都蘊含著非常有趣的曆史記憶和文化色彩,單純地將它進行音譯,無法向人們(men) 傳(chuan) 遞出其背後的深意。”家住拉薩市城關(guan) 區電影花苑的旦珍次仁說。
而讚同音譯的市民認為(wei) ,有些地名如果真的按原意翻譯會(hui) 非常冗長,不便記憶。“例如康昂多路,意思就是城堡前沿的道路,如果道路指示牌上真的翻譯成這樣,就顯得太長太囉嗦。而且就算翻譯得信、達、雅,例如‘堡前路’,原本音譯的老路名大家也早已習(xi) 慣了,尤其是老一輩的人。”家住雪新村的紮西次仁表示,拉薩是個(ge) 旅遊城市,假如一位遊客向一位拉薩人問“堡前路”是哪裏,隻知道藏語中叫康昂多路的人可能無法答上來。
也有市民認為(wei) ,在寓意美好、表達無誤的情況下,以音譯來呈現路名反而更能彰顯拉薩這座多民族城市的特色。“就比如我特別喜歡慈鬆塘這個(ge) 翻譯,象征美好慈悲的慈,象征堅韌常青的鬆,比起意譯的‘初三壩’感覺更添了一絲(si) 浪漫色彩。”家住仙足島花園小區的多吉措說。
命名有嚴(yan) 格規範 拉薩路牌將持續修複完善
市民遊客對拉薩的地名、路名往往存在多樣的個(ge) 性化理解。那麽(me) ,拉薩的道路命名究竟以何為(wei) 依據呢?記者從(cong) 拉薩市民政局了解到,拉薩的地名、路名是嚴(yan) 格按照國務院頒布的《地名管理條例》規範命名的。
“按照國家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對地名標誌的有關(guan) 規定,東(dong) 西走向的道路(街巷)其指示牌為(wei) 藍底白字;南北走向的道路(街巷)其指示牌為(wei) 綠底白字。”拉薩市民政局三級主任科員單巴加措告訴記者,此次民政部門對道路(街巷)指示牌的清理、維護、更新,是拉薩市城鄉(xiang) 環境綜合大整治行動的一部分,整治行動開展以來,拉薩市民政局共排查出損壞、重複、標識不清晰、丟(diu) 失、內(nei) 容錯誤的道路(街巷)指示牌873個(ge) ,目前已全部修複安裝完畢,後期將持續修複完善。
“依據國務院《地名管理條例》,地名命名應當按照反映當地地理、曆史和文化特征,尊重當地群眾(zhong) 意願,借鑒采納專(zhuan) 家、學者建議,方便生產(chan) 生活且有利於(yu) 傳(chuan) 承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弘揚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原則開展命名。”單巴加措說。
“拉薩是個(ge) 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城市,各民族的語言、發音習(xi) 慣都大不相同,所以在為(wei) 一處新的道路或橋梁命名時,一方麵保留曆史地名、延續曆史文脈,另一方麵,又能以音譯為(wei) 準,命名規範、便於(yu) 使用。做好地名工作,對服務拉薩市經濟社會(hui) 發展、便利人民群眾(zhong) 交往交流,傳(chuan) 承曆史文化將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單巴加措告訴記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